中国地震  2017, Vol. 33 Issue (3): 405-413
2012年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卫星热红外亮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邵楠清1,2, 孟庆岩2, 魏鸣1, 卢显3, 张颖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210044;
2.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101;
3.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 100045
摘要:本文处理了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后卫星热红外亮温(TBB)数据,对异常信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考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亮温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高值区位于震中以西巴楚县附近,异常呈条带状分布,其西北-东南走向与附近断裂带方向一致;异常出现在洛浦地震前14天,共2次,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第2次异常持续长达4天,之后迅速衰减并消失,亮温异常值增幅十分明显。结果表明,新疆洛浦地震前存在明显的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亮温变化与洛浦地震发震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卫星遥感    热红外亮温异常    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ous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before the 2012 Lop MS6.0 earthquake
Shao Nanqing1,2, Meng Qingyan2, Wei Ming1, Lu Xian3, Zhang Ying2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Ear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Lop MS6.0 earthquake,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weather factors, we analyze the time-vary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anomal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omalies, which distributed like stripes with the same northwest-southeast orientation of fault zones, mainly locate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epicenter and the areas of high value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Bachu. Anomalies appeared 14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showed relatively strong initially. After a weak period, the anomalies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nd then decreased quickly and disappeared. So it can be concluded as two anomalies. The first one lasted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 second one lasted for 4 days, with promine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normal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anomalies correlate with the Lop earthquake very well in all respect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Key word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hermal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Earthquake    
0 引言

北京时间2012年3月9日6时50分4.7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39.4° N、81.3°E)发生了MS6.0地震。洛浦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连昆仑山;地形南高北低,整体成条形,南部为山脉,海拔3300m以上,北部为沙漠区,海拔约1300m以下;震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海拔1200~1500m的冲积扇和冲、洪积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震震中位于巴楚隆起与阿瓦提断陷之间的图木舒克隐伏断裂带上,此断裂带西段为NW走向,东段为近EW走向,全长约250km(朱治国等,2013)。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km,震感范围广,阿克苏、喀什、和田、巴音郭楞、伊犁等地均有震感(冯英等,2012)。

由于岩层受力摩擦、CH4等气体溢出、瞬时电场变化等影响,导致地震前出现短临前兆,地表热辐射出现异常。对这种异常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Gornyi等(1988)Tronin(1996)研究了中亚地区地震活动带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发现很多地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经统计分析发现其与地震活动带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红外亮度温度开展地震前热辐射异常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强祖基等(1998)对多个地震前的亮温增温异常进行了研究,发现增温区温度比周围高出2~6℃,震级越大则亮温增温面积也越大,且一般在亮温异常发展到最强时期后几天~60天内发震。徐秀登等(2001)总结分析了中国及周边40多次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图像,发现震级在MS5.0以上的地震均有较为明显的震前红外异常。屈春燕等(2007)等探讨了地形地貌、地物类型、气象要素等非震因素对地表热红外亮温的影响及其去除方法,并提出了地震异常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异常判断的准确性。吴立新等(2008)Zhang等(2010)张铁宝等(2013)也对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的震前热红外亮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增强现象。

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不均匀挤压碰撞,青藏高原和天山先后隆起,使得新疆塔里木盆地周缘成为板内构造变形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进行红外辐射遥感信息的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地震活动预测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卫英等,2006)。本文对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新疆洛浦MS6.0地震震前地表红外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考虑气象因素影响,从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强度变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取与此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信息。

1 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

由于静止卫星高度高、视野广、观测范围大,且可以对某一固定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这对于地震热异常研究,特别是震前热辐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连续变化研究更具优势。本文选取FY-2E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分析,其远红外观测波段分别为10.3~11.3μm和11.5~12.5μm,热红外亮温观测每小时进行1次,星下点空间分辨率约5.00km,观测精度较高。本文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选取2012年2~3月,空间范围为34°~46°N、77°~89°E内的热红外亮温资料进行分析。

由于白天的太阳辐射会影响地表的观测亮温值,故选取夜间地方时22:00~06:00数据取平均做为日均值序列。为了去除部分云层遮蔽造成的亮温值偏低的影响,处理时采用补窗法(张璇等,2013a2013b),将第i个时次受云层干扰的低值设为下限Tmini,将同一时次的错值和不符合黑体辐射公式的高值设为上限Tmaxi,利用此阈值范围[TminiTmaxi]对每一个像元的值进行筛选,从而达到简单的去云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云层对亮温反演的干扰,然后计算每天不同时间点数据相同像元的平均值,从而得到亮温的日均值。

2 红外亮温异常变化特征 2.1 震前红外亮温异常时空演化特征

按照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后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共30天的红外亮温数据,得到研究区内对应时间的地表红外亮温分布情况。图 1(a)~(o)给出2月21日~3月6日洛浦地震前红外亮温分布特征。

图 1 洛浦MS6.0地震前红外亮温异常时空分布(蓝星处为震中) (a)2012年2月21日;(b)2012年2月22日;(c)2012年2月23日;(d)2012年2月24日;(e)2012年2月25日;(f)2012年2月26日;(g)2012年2月27日;(h)2012年2月28日;(i)2012年2月29日;(j)2012年3月1日;(k)2012年3月2日;(l)2012年3月3日;(m)2012年3月4日;(n)2012年3月5日;(o)2012年3月6日

震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腹地,该盆地深处大陆内部,中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故极为干旱,气温受地形影响较大。由于沙的比热较小,白天太阳照射下导致盆地内地表温度快速升高,夜间虽然沙漠的释热快,但由于四周高山阻挡,盆地内空气不易流动,故气温降低较慢而形成了一定的温室环境,保证地表热量不会大量散失,所以整体来看,盆地内的地表温度明显要高于周边地区。

图 1所示,2012年2月21日~2012年3月6日期间研究区红外亮温的变化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在2月24日前,研究区红外亮温的分布基本符合地形地貌特征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即盆地内亮温数值高于周边区域,随着时间推移,整体亮温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由于受到2月21~23日1次中亚低涡天气系统的影响,震中地以北的阿克苏、伊犁河谷以及西侧的山区等地先后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的天气,其它地区也相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的降雪量达到了3~12mm(李圆圆等,2014)。由于降雪和云层的影响,2012年2月21~23日,震中附近的亮温数值呈现条带状无规律分布,有零散的高值区域,但其它地区亮温数值较低。

第2阶段为异常增强阶段。2月24~25日,研究区内亮温高值区域范围明显扩大,数值与之前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震中周围出现连续成片的异常高值区,特别是在震中以西的巴楚县附近亮温异常尤为明显;块状异常整体沿东-西方向分布,条带状异常呈西北-东南走向,这与巴楚县附近多条断裂带的分布位置及断裂带走向相一致(图 2)。故可以推断这种热量异常与这些断裂带活动以及洛浦MS6.0地震的孕育发展有关。

图 2 巴楚地区构造区划和断裂体系(丁文龙等,2008)

2月26~27日,连续的亮温高值区域出现异常,特别是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的亮温值异常偏低,由于26~27日巴楚附近地区为晴好天气,故判断这种亮温偏低的现象是上1次(2天前)亮温异常爆发后的回落,标志着热量释放的完成,并有可能孕育着下1次异常爆发。

2月28日研究区内再1次出现亮温异常现象,与第1次异常现象相比,亮温高值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且连接成片,亮温数值大幅度升高,异常特征更加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异常呈条带状,沿西北-东南方向伸展,与邻近断裂带分布和走向进一步吻合。同时,巴楚西南方,即盆地西部的山区也出现大范围团状亮温异常高值区,但由于其位置与震中相距近400km,且异常形状与断裂带走向不吻合,故推断其为非地震引起的。2月29日,由于新疆西北部及沿天山地区的大范围降雪,亮温值稍有回落,但整体分布特征不变。此次异常一直持续到3月3日,连接成片的大面积亮温高值区几乎覆盖塔里木盆地,其中以震中西北缘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的异常最为明显,该区域亮温平均值为261.93K,亮温异常值最高达到268.56K,超出平均值6.63K。

第3阶段为异常消失阶段。从3月3日开始,研究区亮温高值区域范围逐渐缩小,亮温异常值回落并消失。3月3~5日,由于巴楚地区受到降雪影响,伴随热量释放完毕导致的亮温急剧回落,使研究区的亮温值大幅度降低,但在3月5日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从3月6日至3月9日MS6.0地震发生,研究区的亮温分布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符合地形地貌特征。此阶段的亮温在数值上与第1阶段相比偏高,但考虑到30天内季节性变化规律导致亮温升高的必然性以及余震的影响,增量控制在正常波动范围内,说明此次地震导致的亮温异常已经消失。

由上述分析可见,2012年2月23日前,研究区无明显异常信息出现,2月24~25日出现第1次异常,异常信息分布连续,最高值位于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且与断裂带走向一致。26~27日异常出现回落,并在28日再1次上升,这一过程十分明显,异常信息强度进一步提高,断裂带附近异常值达到最大。第2次异常一直持续到3月3日,之后快速减弱,直至异常消失。

2.2 基于亮温日值变化提取亮温异常

为进一步探讨洛浦MS6.0地震前红外亮温异常特征,选取地震震中以西巴楚附近圆形区域(39°~41°N、78°~80°E)为研究区,其中圆心位于巴楚县东北(40°N、79°E),区域半径为1km。统计研究区地震前后30天每天的亮温平均值,得到图 3所示的亮温日均值时间序列图。

图 3 研究区(39°~41°N、78°~80°E)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亮温日均值

图 3可知,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受到气候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区亮温平均值呈现稳定的振荡上升趋势,振荡幅度保持在5.00K的阈值范围以内,存在个别极低值点。表 1列出了巴楚县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期间的历次降雪天气,可以看出,降雪的日期与图 3中亮温极低值点对应的日期基本吻合。本文综合考虑天气系统影响范围、运移以及站点数据的覆盖范围,认为研究区亮温极低值的出现与该地区的降雪天气因素有关。

表 1 巴楚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历次降雪天气统计表

图 3显示,2月24~25日研究区出现第1次异常,亮温数值明显升高,24日亮温平均值为258.07K,25日上升至260.11K。26日热量释放完毕后,异常迅速消失,在没有气象因素干扰情况下,亮温值持续2天处于低值。2月28日研究区出现第2次异常,亮温值上升至263.70K,并在3月1日达到最高值264.37K,即使受到2月29日降雪天气影响,亮温值在被削弱后仍然能达到257.68K;此次异常持续到3月2日,当日亮温值高达263.98K,随后异常迅速消失,并受到降雪影响,3月3~4日的亮温值均大幅降低至243K左右。3月5日以后,研究区亮温值恢复正常,呈现小幅度振荡上升趋势,振荡幅度也保持在阈值范围内。

3 讨论与结论

2012年3月9日洛浦MS6.0地震红外亮温异常特征主要有:

(1) 从异常信息空间分布来看,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异常高值区位于巴楚县邻近区域,与发震断裂带位置吻合;异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走向与断裂带方向一致,似可以推断,异常信息与发震断裂带活动以及洛浦MS6.0地震的孕育发展有关。

(2) 从异常信息随时间演变来看,异常出现在洛浦MS6.0地震前14天,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并很快衰减,第2次异常持续达4天,之后迅速消失,2次异常爆发前后间隔2天,异常消失6天后地震发生,之后再未出现类似异常现象。

(3) 从亮温异常强度来看,亮温值随时间推移呈振荡上升的趋势,振荡幅度保持在5.00K的阈值范围以内,受到降雪天气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个别超出阈值范围的极低值。亮温异常的持续高值出现在第2次异常期间,最高值出现在3月1日;异常出现期间亮温平均值超出阈值上限4.21K,亮温最高值超出阈值上限5.98K,异常现象十分明显。

综前所述,此次亮温异常现象在时空演变的各个方面均似与洛浦MS6.0地震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丁文龙, 林畅松, 漆立新, 等. 2008,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 地学前缘, 15(2): 242–251.
冯英, 史勇军, 徐衍刚, 等. 2012, 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6.0级地震前前兆异常初步分析. 内陆地震, 26(4): 316–323.
郭卫英, 单新建, 屈春燕, 等. 2006, 塔里木盆地红外增温现象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干旱区地理, 29(5): 736–741.
李圆圆, 肖开提·多莱特, 杨莲梅, 等. 2014, 一次中亚低涡造成的新疆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气象科学, 34(3): 299–304. DOI:10.3969/2013jms.0085
强祖基, 赁常恭, 李玲芝, 等. 1998, 卫星热红外图像亮温异常-短临震. 中国科学(D辑), 28(6): 564–573.
屈春燕, 单新建, 马瑾. 2007, 地震活动热红外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震研究, 30(2): 113–119.
吴立新, 刘善军, 陈云浩, 等. 2008, 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 科技导报, 26(10): 32–36. DOI:10.3321/j.issn:1000-7857.2008.10.010
徐秀登, 徐向民. 2001, 地震前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 西北地震学报, 23(3): 310–312.
张璇, 张元生, 魏从信, 等. 2013a, 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地震工程学报, 35(1): 171–176.
张璇, 张元生, 魏从信, 等. 2013b,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地震工程学报, 35(2): 272–277.
张铁宝, 路茜, 刘放, 等. 2013, 汶川和玉树地震前MODIS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 地震研究, 36(4): 496–501.
朱治国, 李桂荣. 2013, 应用GPS连续观测和流动重力资料分析新疆洛浦MS6.0地震的前兆特征. 内陆地震, 27(3): 222–228.
Grony V I, Salman A G, Tronin A A, et al. 1988, The earth outgoing IR radi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eismic activity. Proc Acad Sci, USSR, 301: 67–69.
Tronin A A. 1996, Satellite thermal survey:a new tool for the study of seismoactive regions. Int J Remote Sens, 17(8): 1439–1455. DOI:10.1080/01431169608948716.
Zhang Y S, Guo X, Zhong M J, et al. 2010, Wenchuan earthquake:brightness temperature changes from satellite infrared information. Chin Sci Bull, 55(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