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  2019, Vol. 35 Issue (1): 182-191
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一种思路
王俊菲, 冯志生, 沈红会, 孙业君, 李锋, 王维, 缪阿丽, 李鸿宇     
江苏省地震局, 南京 210014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思路,即以虚报率较低的短期异常作为“引信”,在出现1个或数个“引信”异常后,再依据其它异常综合判定发震地点和震级,其优点是据此做出的综合预测意见的成功率较高。本文以2012年江苏高邮-宝应4.9级地震和2016年江苏射阳4.4级地震的震前实时跟踪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思路的应用,该综合预测思路对指导今后震情跟踪工作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综合预测    引信    异常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Wang Junfei, Feng Zhisheng, Shen Honghui, Sun Yejun, Li Feng, Wang Wei, Miao Ali, Li Hongyu     
Jiangsu Earthquake Agency,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basic idea is to use short-term anomalies with low false alarm rate as "fuze". After one or more "fuze" anomalies occur, the loca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are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other anomalies.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the high success rate of the comprehensive forecas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real-time pre-earthquake tracking process of the Gaoyou-Baoying, Jiangsu earthquake with MS4.9 in 2012 and the Sheyang, Jiangsu earthquake with MS4.4 in 2016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is method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cking short-term earthquake condi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Fuze     Abnormal    
0 引言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仍然处于经验性预测阶段。目前的地震预测方法较多,给出的异常项目种类繁多,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和数字地震计算的介质变化异常有三四十项,重力形变、电磁和地下流体预测方法和异常项目也有几十项,这些方法总体来说在地震预测上能发挥一定作用,但预测效能不高。因此综合预测可能是未来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已有很多学者对地震综合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陈立德(1993)对异常进行加权,设定阀值来综合判断地震危险性;韩渭宾等(1997)采用神经网络法进行指标化综合预测;李平等(2000)对测震学指标进行筛选,采用SQIP法对大华北震例进行了综合预测的研究;陈章立等(2008)就浅源地震的物理实质提出优化监测台网,根据不同观测物理量给出异常的综合判定。这些研究都给出了一些综合预测方法和指标,但这些预测指标往往是异常数量的简单统计、加权或者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综合预测思路:以虚报率较低的短期异常作为“引信”,在出现1个或数个“引信”短期异常后,再对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和震级进行综合判定,该思路的优点是综合预测意见的虚报率低,因为“引信”异常决定了综合预测意见本身具有较高的发震概率。在该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在2012年7月20日高邮-宝应4.9级地震和2016年10月20日江苏射阳县4.4级地震震前做出了比较有效的短期预测。

1 短期综合预测思路

一般来说,孕震区及其附近地区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的前兆异常,本文给出的短期综合预测思路如下:

(1) 寻找一些可靠的短临异常,这些异常可以理解为短期预测的“引信”,该异常一旦出现,则未来3个月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其信度高达0.7以上。这样的短临异常不在于多,预测的震级和空间范围可以较大,但要求该异常的人为因素要少、虚报率低。

(2)“引信”异常出现后,先对可能的发震地点进行梳理。一般依据对地点预测较好的方法(如条带、空区、重力、岩石圈磁异常、地磁谐波振幅比等)判定当前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并排除那些发生地震可能性小的地区。

(3) 对可能的发震震级进行预测。分析当前异常对应的总体震级,根据可能的总体震级,对严重不符合总体震级的异常可以进行排除。

2 高邮-宝应4.9级地震震前跟踪 2.1 “引信”短期异常

2012年6月底左右,宿迁苏05井水温出现改变原变化趋势的下降异常,下降幅度为0.003℃左右(图 1),虽然下降幅度非常小,但该井自观测以来,水温仪器性能稳定,采样率较高,故障率较低,资料连续可靠,类似异常幅度多次对应了周边400km范围内4≤ML≤5地震,对应率达到11/13,且异常出现时间一般在震前几天至3个月内,大部分在2个月以内(徐桂明等,2010)。同时,盐纺台钙离子、氯离子2012年7月初开始出现同步高值异常,该异常一般对应周围300km范围内4≤ML≤5地震,对应率分别达到8/11和7/9,因此当前的同步高值异常信度也很高(图 2)。这3项流体异常的同步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测意义,满足了短期综合预测思路的第一要素,可以被认为是做出短期预测的“引信”异常。

图 1 苏05井水温五日均值曲线

图 2 盐纺台钙离子(a)、氯离子(b)五日均值曲线
2.2 地点判定

对于地点的判定,主要依据从2011年2月开始在苏中一带逐步形成的4个小震条带。这4个条带分别为:2011年2~10月在长江口至洪泽湖一带逐渐形成的NW向的ML≥2.0地震带状分布(图 3)、2012年1月以来在启东以东海域至金湖附近地区逐渐形成的NW向ML≥2.0地震条带、2012年1月以来在沿洪泽-沟墩断裂形成的NE向的ML≥2.0地震条带、2012年4月以来短期内形成的沿茅山断裂带及向北延伸的NNE向ML≥1.5带状分布(图 4),4个条带集中交汇在高邮附近地区,该地区很有可能是未来发震区域。

图 3 2011年2~10月江苏及邻区ML≥2.0地震空间分布

图 4 2012年1~7月江苏及邻区ML≥1.5地震空间分别
2.3 震级判定

苏05井水温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4≤ML≤5,盐纺台钙离子、氯离子高值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4≤ML≤5,ML≥2.0条带和ML≥1.5条带对应的震级为4级左右,因此综合判断未来地震的震级为4≤M≤5。

2.4 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7月18~19日基本判定短期内高邮及附近地区发生4≤M≤5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实际情况是7月20日20时11分发生了高邮-宝应4.9级地震,发震地点和震级基本符合预测意见。地震发生后,对该地震的综合预测进行了反思,并进一步总结了震前未能及时发现的一些前兆异常,包括溧阳苏22井水温下降异常(图 6)、高邮台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蒋延林等,2016)、江苏水位从2010年4~5月左右开始出现的群体性趋势变化(王维等,2016)、常熟台VS垂直摆急剧北倾及固体潮形态出现突变等,这些手段或方法在预测三要素中都有一定的作用。图 5为高邮-宝应地震的异常总体分布图,从图 5可以看出,信度较高的“引信”异常只有1项,但却是预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条带的交汇使得地点预测比较明确,震后的总结和反思也对高邮-宝应地震的发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对2016年10月20日射阳4.4级地震前的判定和短临预测起了重要作用。

图 5 高邮-宝应地震异常总体分布

图 6 苏22井水温五日均值曲线
3 射阳4.4级地震震前跟踪

2016年10月20日江苏盐城射阳县洪泽-沟墩断裂带附近(33.7°N,120.3°E)发生4.4级地震,附近地区有明显震感。本次地震发生在江苏省2017年度趋势会商圈定的5级地震危险区内(2016年10月19日全省会商会),震前3个月内江苏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做了很好的震情跟踪。

3.1 “引信”短期异常

射阳地震震前可靠的短临异常比较多,主要有盐纺钙离子、氯离子高值异常及苏05井水温的下降异常、苏22井水温下降恢复中、常熟台VS垂直摆NS向的加速北倾、10月9~15日射阳ML3.5震群震级升高趋势、江苏北部沿海ML2.5地震空区被打破。这些短临异常都比较可靠,历史地震对应率高,因此判断短期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大。下面详细介绍各异常。

2016年4月20日苏05井水温开始出现下降变化,到2016年8月27日达到最低值,累计下降幅度为0.002℃,之后一直在低值波动(图 1)。2016年4月29日、9月19日盐纺氯离子、钙离子分别出现下降转上升变化,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2.631、0.539mg/L,尤其是氯离子创了历史新高(图 2)。苏05井水温下降异常和盐纺台钙离子、氯离子高值异常的可靠性前面已做了详细介绍,因此这些变化有非常重要的短临预测意义。

图 6为苏22井水温五日均值曲线, 图 6 显示,水温下降幅度超过0.005℃后,周围300km范围内容易发生4≤ML≤5的地震,并且地震一般发生在水温开始恢复的3个月之内,对应率6/7。2016年2月水温出现新的下降变化,最大下降幅度达到0.013℃,7月11日开始恢复,因此判断未来3个月左右周围300km范围内存在发生4≤ML≤5地震的可能(缪阿丽等,2014)。

图 78为常熟台VS垂直摆NS向的分钟值曲线,图 7中显示的是2008年6月18日降雨期间出现正常的南倾变化(下降),而从图 8可以看出2016年10月10日降雨期间反而出现了加速的北倾变化(上升),且北倾速率大于5倍背景速率,该异常现象曾多次出现,并且异常出现后2个月内常熟台N向或EN向300km范围内均有4≤ML≤5地震对应(图 9),对应率为5/7,考虑到本次异常幅度较大,因此判断未来2个月内常熟台N向或EN向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图 7 常熟VS垂直摆2008年6月SN向分钟值

图 8 常熟VS垂直摆2016年10月SN向分钟值

图 9 常熟VS垂直摆SN向异常对应地震震中分布 有2个地震重叠,实为5个地震

图 10为2014年3月24日以来在江苏北部沿海形成的ML≥2.5地震空区,该空区被2016年10月9日射阳ML2.6地震打破,空区打破后,空区内部小震活跃,至2016年10月15日发生射阳ML3.5地震,震级逐渐升高。空区被打破一般为短期异常,该地区1987年射阳5.1级地震前也曾出现过ML≥2.5地震空区,因此,该ML≥2.5地震空区被打破现象可视为“引信”短期异常,该地区地震危险性在增加。

图 10 2014年3~2016年10月江苏及邻区ML≥2.5地震空间分布
3.2 地点判定

2015年8月6日以来形成的南黄海至河南范县NW向ML≥3.0地震条带(图 11)和2016年1月13日以来形成的安徽怀宁至南黄海NE向ML≥2.5地震条带(图 12)交汇于南黄海海域;由盐城台地磁计算的谐波振幅比,自2015年以来出现了不同周期的趋势性负相关变化(图 13),显示盐城附近地区不同层位的深部电阻率发生了变化,该异常现象在高邮-宝应地震前的高邮台也出现过(蒋延林等,2016)。综合分析盐城以东海域附近地区是当前空区、条带交汇、常熟垂直摆异常、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指示的预测区域,该区域也是江苏省2016年度5级地震危险区,因此判断盐城以东海域是未来发震的主体地区。

图 11 2015年8月~2016年10月江苏及邻区ML≥3.0地震空间分布

图 12 2016年01~10月江苏及邻区ML≥2.5地震空间分布

图 13 盐城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 左侧为NS向,右侧为EW向
3.3 震级判定

苏05井水温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4≤ML≤5,盐纺台钙、氯离子高值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4≤ML≤5,苏22井水温下降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4≤ML≤5,江苏北部沿海形成的ML≥2.5地震空区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5.0级左右,ML≥3.0地震条带和ML≥2.5地震条带交汇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5.0级左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对应历史震例震级为5.0级左右。考虑到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对应5.0级左右地震比较可靠,因此综合判断未来地震的震级为5.0级左右。

3.4 综合分析

在日常跟踪分析中,我们在2016年8、9和10月的月会商意见中给出了短期预测结论:未来1个月盐城以东海域附近地区存在发生5.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10月9日射阳发生ML2.6地震,该地震打破ML≥2.5地震空区,震后我们判断该地震原震中区及附近地区有发生强有感地震可能,实际情况是10月20日发生了射阳4.4级地震,发震地点基本位于预测区,实际震级比预测意见略低,但地震确实发生了,没有虚报,是一次较成功的短期综合预测。图 14为射阳地震异常总体分布。总体来说,如图 14所示,射阳4.4级地震前异常略多,尤其是短临异常较突出,信度较高的多项短临异常是本次地震短期预测较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在发震地点的预测上也比较明确,不存在争议地点,而震级预测偏高的原因是在预测中基本选择了最高震级,实际上给出4≤ML≤5是比较合理的。

图 14 射阳地震异常总体分布
4 讨论

炮弹的引信一旦点火,炮弹基本会爆炸的,除非是哑弹,实际中哑弹很少。如何提高综合预测的成功率,减少地震综合预测意见的虚报,降低地震综合预测意见的“哑弹”,预测信度高的异常至关重要,我们将预测信度高的异常形象化地称为“引信”异常,强调的是要重视预测信度高的异常在综合预测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次综合预测可能要面对几十个异常判据,但综合预测依据中“引信”异常的多少及其预测信度的高低决定了这次综合预测的成功与否。本文给出的短期综合预测思路经过了2次地震综合短期预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对指导今后震情跟踪工作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陈立德, 1993, 地震综合预报的权重集成法, 地震研究, 16(3): 267-271.
陈章立、李志雄, 2008,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二)——前兆观测研究及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地震, 28(2): 1-16.
韩渭宾、廖志和、王维恩, 1997, 川滇分带地震学短期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 见: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 地震短临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八五"攻关三级课题论文集, 72~80, 北京: 地震出版社.
蒋延林、袁桂平、李鸿宇等, 2016, 高邮-宝应4.9级地震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初步分析, 中国地震, 32(1): 143-150.
李平、朱元清、肖兰喜等, 2000, 华北地区强震前兆空间动态场中短期综合预报研究, 地震, 20(2): 37-47. DOI:10.3969/j.issn.1000-3274.2000.02.006
缪阿丽、冯志生、沈红会等, 2014, 苏22井水温映震效能及典型地震前兆特征分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5(3-4): 140-145.
王维、叶碧文、沈红会等, 2016, 高邮-宝应M4.9地震前周围水位的群体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 11(4): 791-799.
徐桂明、郑江蓉、杨从杰等, 2010, 江苏05井、06井水温的中短期地震异常典型特征研究, 地震研究, 33(4): 274-280.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1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