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  2023, Vol. 39 Issue (3): 596-608
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时空特征InSAR时间序列监测研究
祝杰, 李瑜, 师宏波, 刘洋洋, 韩宇飞, 邵银星, 王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 100045
摘要:随着煤矿资源的开采, 鹤岗地区地面沉降现象逐渐加剧。以鹤岗煤矿区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的59景Sentinel-1B SAR影像, 采用SBAS时间序列InSAR技术提取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对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重点研究了鹤岗南部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和峻德煤矿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 鹤岗煤矿区的地面沉降呈现出不均匀、漏斗式的运动特征, 提取的19个沉降漏斗全部对应鹤岗煤田开采区, 最大形变位于新陆煤矿开采区, 形变速率约370mm/a。在研究期内, 自相对于第一景影像的沉降漏斗形成后, 后续矿井开采沉降漏斗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鹤岗南部富力煤矿和兴安煤矿4号形变点所在工作面的地表形变仍然处于快速下沉状态, 有必要持续跟踪。
关键词鹤岗煤矿    地面沉降    SBAS-InSAR    时空特征    
InSAR Time Series Monitoring o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bsidence in Hegang Coal Mining Area
Zhu Jie, Li Yu, Shi Hongbo, Liu Yangyang, Han Yufei, Shao Yinxing, Wang Tan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massiv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the phenomenon of land subsidence in Hegang area has gradually intensified, affecting the saf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In this study, we took the Hegang coal mining area as the case study, collected Sentinel -1B SAR data of 59 scenes from August 31, 2019 to August 20, 2021, and used the SBAS time series InSAR technique to invert the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coal mining. The spatial evolution process of land subsidence in Hegang coal mining are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extracted by InSAR presents obvious non-uniform, irregular and funnel-like motion, the average surface deformation rate reaches a maximum of 370mm/a, and the surface uplift deformation rate reaches a maximum of 75mm/a. The 19 land subsidence funnels extracted by InSAR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rete distribution, different shapes and clear boundaries, 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Xing'an district and Nanshan district of Hegang.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① Hegang coal mining accelerates the surface subsidence movement. ②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 funnel relative to the first image, the spatial shape of the subsequent mining settlement funnel has remained basically unchanged. ③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working face where the No. 4 deformation point of the Fuli Coal Mine and Xing'an Coal Mine in the south of Hegang is still in a state of rapid subsidence requires continuous tracking.
Key words: Hegang coal mining area     Land subsidence     SBAS-InSAR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造成了巨大影响,制约了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矿区开采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研究煤矿区的地表形变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进而为地面沉降防控提供依据资料是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优点是方法简单、精度高,不足之处是观测数据时空分辨率低,测量成本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测量的水平方向形变精度较高,不足之处是对垂直向敏感度较差,且目前受限于空间分辨率严重不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高时空分辨率、大范围连续监测、厘米甚至毫米的监测精度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震间和震后形变监测、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成功实践(敖萌等,2020张景发等,2008许强等,2019廖明生等,2012单新建等,2017伍吉仓等,2020),为煤矿区的开采沉陷监测提供了有力手段(张学东等,2012徐小波等,2020)。

鹤岗是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随着鹤岗煤层开采不断延伸,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6年,鹤岗采空区面积75.7km2,占煤田开发区域的46.5%,引起煤田区出现大面积非均匀地面沉降,威胁采空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龙精华,2017)。相关学者对鹤岗地区的煤矿开采沉陷进行了监测研究。金丽华等(2021)使用26景3m分辨率的COSMO-SkyMed数据,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算法提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鹤岗煤矿区160余万个监测点的形变信息,并对沉降结果精度和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武丽梅等(2020)利用2015年6月—2018年7月的34景Sentinel-1数据,提取了鹤岗市采煤沉陷区的地面沉降信息,监测到最大沉降速率达-150mm/a,沉降区范围呈逐年减小趋势。赵喜江等(2019)利用2017年3月—2018年10月的26景Sentinel-1B数据对鹤岗矿区进行地面沉降时序监测,发现鹤岗矿区地面沉降较为严重,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了-190mm,4个明显的沉降漏斗均位于主采区上方。前人研究均对鹤岗地区2019年前的采煤沉陷情况进行了时序监测,使用的SAR数据较少(30景左右),导致干涉相对时间基线较长,且仅分析了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本文利用覆盖鹤岗全部煤矿区的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59景Sentinel-1BSAR数据,开展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时间序列InSAR监测研究,发现在研究期内,鹤岗煤矿区的形变范围与前人结果基本相似,前人研究给定的最大形变速率位于南山煤矿,而本文提取最大形变速率位于新陆煤矿,形变速率也进一步增大。我们发现在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形变出现了正向抬升,呈现SN向条带状分布。本文使用了更多SAR数据进行小基线集解算,提取的形变速率更加连续完整,未出现明显的空洞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鹤岗煤矿区最新的地面沉降特征,尤其是鹤岗南部煤矿区,如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峻德煤矿的时空演化规律。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1.1 鹤岗煤矿区概况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东临松花江,西邻伊春市,南接佳木斯市,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处“两江一岭”(黑龙江、松花江、小兴安岭)围成的“金三角”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三江平原向小兴安岭山地过渡的上升地段。鹤岗市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个市辖区(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兴安区、东山区、兴山区)和2个县(萝北县、绥滨县)。鹤岗市煤矿资源丰富,煤矿区主要分布于市区东部,从北到南依次由兴山矿、益新矿、振兴矿、鸟山矿、南山矿、新陆矿、富力矿、兴安矿和峻德矿九大煤矿组成。为分析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时序演化特征,利用覆盖鹤岗煤矿区的Sentinel-1数据(图 1)开展鹤岗南部煤矿区地面沉降时序监测研究。

图 1 鹤岗煤矿区地理位置及SAR影像覆盖范围
1.2 数据准备

选取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59景134轨道的Sentinel-1B数据进行雷达干涉处理,分析鹤岗煤矿区近年来的地面沉降分布情况及时空演化特征。Sentinel-1B的空间分辨率为5m×20m,C波段降轨VV极化,主要参数如表 1所示(赵超英等,2019)。去除地形相位所用的外部DEM数据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SRTM3 DEM数据,其余数据由N47E129和N47E130两幅影像拼接而成,空间分辨率30m。

表 1 SAR数据基本参数
2 SBAS InSAR监测方法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由Berardino等(2002)提出。SBAS方法将SAR影像序列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若干子集,同一子集内干涉像对的时间和空间基线较小,而各子集之间的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均较大。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取每个小基线集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进而使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多个子集进行联合求解,最终获得地表形变速率结果。SBAS-InSAR基本原理是(杨成生等,2014何秀凤,2012廖明生等,2014):假设有按照时间序列ti (i=1,2,3,…,N)顺序获取的N+1幅覆盖同一地区的单视复数SAR影像,从中选出一幅影像作为主影像,将其他影像进行配准,设定合适的时间基线阈值和空间基线阈值,将时间与空间基线都小于该阈值的影像组成若干集合,其中每幅影像至少可与其他N幅影像中的一幅形成干涉像对。对每个集合内的影像对分别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M幅差分干涉图,可表示为

$ \frac{N+1}{2} \leqslant M \leqslant \frac{N(N+1)}{2} $ (1)

t0时刻作为初始时刻,对于任意差分干涉图j(j=1,2,3,…,M),任意时刻ti相对于t0时刻的差分相位为φ(ti),在去除平地相位和地形相位后,SAR坐标系下任一像元(xr)对应的解缠相位可表示为(假设tB>tA)

$ \delta \varphi_j(x, r)=\varphi\left(t_B, x, r\right)-\varphi\left(t_A, x, r\right) \approx \frac{4 \pi}{\lambda}\left[d\left(t_B, x, r\right)-d\left(t_A, x, r\right)\right] $ (2)

式中,λ为雷达信号波长;d(tBxr)和d(tAxr)为在tBtA时刻相对于t0时刻的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即d(t0xr)≡0;用d(tixr)(i=1,2,3,…,N)来表示需要提取的形变序列,对应的相位为φ(tixr),则有

$ \varphi\left(t_i, x, r\right) \approx \frac{4 \pi}{\lambda} d\left(t_i, x, r\right) $ (3)

假设IE=[IE1,…,IEM],IS=[IS1,…,ISM]分别为干涉处理时按时间序列排序主影像序列和辅影像序列,且满足IEj>ISj(j=1,2,3,…,M),则所有的差分干涉图相位可以组成观测方程,即

$ \delta \varphi_j=\varphi\left(t_{E_j}\right)-\varphi\left(t_{S_j}\right), j=1, 2, 3, \cdots, M $ (4)

式(4)定义了一个由M个等式构成的方程组,含有N个未知数,可将差分干涉相位的方程组改写为矩阵形式表示,即

$ \boldsymbol{A}{\varphi}=\delta \varphi $ (5)

其中,AM×N的系数矩阵。若所有数据同属一个小基线子集中,有MN,矩阵 A的秩为N,式(5)的解在最小二乘约束下可用矩阵形式表示,即

$ \hat{\varphi}=\left(A^T A\right)^{-1} A^T \delta \varphi $ (6)

当矩阵 A的秩小于N时,最小二乘解不唯一,此时需要对矩阵 A进行奇异值分解,求解最小范数意义上的最小二乘解,将各时间段上的形变速率在时间域上积分,获得整个监测时间段的形变时序(闫怡秋等,2021)。SBAS-InSAR处理技术流程如图 2所示。

图 2 SBAS-InSAR处理流程
3 鹤岗煤矿区SBAS-InSAR数据处理 3.1 SAR影像配准

在进行SBAS-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找到鹤岗煤矿区所在的Sentinel-1B SAR图像中的burst单元,将覆盖研究区的burst单元生成TOPS影像的单视复数产品(Single Look Complex,SLC)。Sentinel-1卫星轨道控制在100m的空间管道内,保证了足够小的空间基线,故在本文中不考虑SAR影像的空间基线的影响,选择SAR成像时间段内时间相对居中的2020年8月13日观测数据作为参考主影像,将其余58景辅影像和外部DEM数据全部配准至参考主影像上。利用GAMMA软件中的S1_coreg_TOPS脚本进行TOPS SLC数据配准,根据精密轨道信息和地形信息计算配准查找表,再利用强度匹配和频谱差异方法精化配准查找表。迭代强度匹配直到方位向校正小于0.01个像素,然后迭代频谱差异方法直至方位向偏移值小于0.0005个像素(屈春燕等,2014吴文豪等,2017祝杰等,2022)。

3.2 干涉相对组合选取

鉴于鹤岗煤矿区为采空区,地表形变量较大导致图像整体相干性不高,因此设定比较严格的时空基线阈值(空间基线150m、时间基线36天)进行短基线干涉影像对组合,生成的123个干涉像对连接图如图 3所示。从干涉连接图可以看出123个干涉像对连续未中断,分布比较均匀,空间基线最小的干涉对为2019年8月31日—2019年9月24日的1.2m,最大干涉对为2020年1月10日—2020年2月15日的146.9m,时间基线最小12天,最大36天。

图 3 Sentinel-1数据干涉对时空基线分布
3.3 差分干涉处理

对123个干涉相对进行雷达干涉处理,距离向方位向视数比设置为5:1,保证数据解算中输出的相位图保持高分辨率。利用欧洲航天局提供的POD精密定轨星历数据进行SLC数据轨道校正,去除轨道误差。利用SRTM DEM去除地形相位,得到123个差分干涉图。采用Goldstein自适应滤波方法对差分干涉图进行滤波,减弱大气和各类噪声误差。采用最小费用流算法进行相位解缠,相位解缠中相干性阈值设置为0.4,对于相干性阈值以下的区域不进行解缠计算,采用高、低通滤波方法进一步消除大气延迟相位影响,得到差分解缠相位。

3.4 时序形变计算

检查差分干涉产出的123个相位解缠图的质量,剔除相位解缠错误和质量较差的干涉相对。然后基于解缠的相位建立观测方程,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求解形变速率的最小二乘范数解,对求取的形变速率在时域上进行积分,得到形变时间序列结果。

4 地面沉降InSAR时序监测结果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1 InSAR时间序列结果及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运用SBAS-InSAR时间序列技术提取鹤岗煤矿区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的地表形变信息(杨梦诗等,2017)。鹤岗工农区欣虹小学周边环境较稳定,在所有干涉相对中相干性高,故将其设置为相位解缠起点。59景Sentinel-1 SAR数据提取的地表沿雷达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LOS)的平均形变速率如图 4所示,由图可以明显看出SBAS-InSAR提取的高相干点位空间分布密度高,典型形变区域的高相干点位呈现清晰、连续的分布状态,未发生明显空洞。

图 4 鹤岗煤矿区平均地表形变速率分布

从鹤岗煤矿区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近两年的地表平均形变速率可以看出,InSAR技术提取的近垂直向形变呈现明显的不均匀、不规则、漏斗式运动特征(Chen et al,2016),最大形变位于新陆煤矿开采区(图 4中最大沉降漏斗处),形变速率约-370mm/a。地表抬升的形变速率最大达75mm/a,位于兴安煤矿区(图 4中形变点4与5处)。InSAR提取的19个地面沉降漏斗呈现离散分布、形态不一、边界清晰的特征,主要分布在鹤岗兴安区和南山区。典型的地面沉降漏斗区域与鹤岗九大煤矿开采区相对应,显示出煤矿资源开采加速了地面下沉运动。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形变出现正向抬升,并呈现SN向条带状,显示出煤矿区开采面调整对缓解开采沉降起到了显著效果。图 5展示的是鹤岗煤矿区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地表累计形变量的分布变化(Yang et al,2018)。可以看出,在2019年8月31日—9月12日的12天内地表形变量几乎为零;在2019年8月31日—2020年2月3日的156天时间内,累计形变量分布图上开始出现19个离散且边界比较清晰的形变漏斗区,这些区域对应鹤岗煤矿开采区,漏斗的形变量在-100~-200mm,其中新陆矿地面沉降的面积最大,形变量达-200mm;2019年8月31日—2020年6月26日的300天时间内,鹤岗煤矿区19个形变漏斗的中心位置相对2019年8月31日—2020年2月3日期间基本不变,范围正向外扩散,漏斗面积也随之逐渐增大,漏斗的形变量在-200~-400mm;在2019年8月31日—2020年11月29日的456天时间内,19个形变漏斗区域相对于2019年8月31日—2020年6月26日未进一步向外扩散。在局部区域,新陆矿累计形变量进一步增大,2个大形变漏斗(≤-600mm)雏形显现,漏斗中心形变量达到-600mm的量级。而鹤岗南部的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形变出现正向抬升,抬升形变量约50mm;在2019年8月31日—2021年4月22日和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期间,鹤岗煤矿区19个形变漏斗区域相对于2019年8月31日—2020年6月26日同样没有明显的向外扩散。新陆矿2个大形变漏斗进一步向外围扩张,边界逐渐清晰,中心形变量分别达到-800mm和-1000mm的量级。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形变进一步正向抬升,呈现的形态似SN向条带(SN向约4.5km,EW向约0.5km),南启G201国道与骏德街道办事处交汇区,北至G201国道与兴安路交汇区,最大形变量约150mm,此处出现明显地面抬升,可能与兴安矿和峻德矿开采面调整导致地下水回流有关。综上,鹤岗煤矿区2019年8月31日—2021年8月20日近两年的地面沉降呈现明显的不均匀特征,提取的19个地面沉降漏斗均位于矿井开采区域。在研究期内,自相对于第一景影像的沉降漏斗形成后,后续矿井开采面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随着煤层开采面进一步延深,漏斗区域的形变量进一步增大,至2021年8月,新陆矿局部区域最大累计形变量增加至-1000mm量级,显著大于鹤岗其他8个煤矿的最大累计形变量,因此有必要对新陆矿的地面沉降趋势持续关注。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出现了约150mm的正向抬升,体现出矿区较好的管控效果。

图 5 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空间演化过程
4.2 鹤岗南部典型煤矿区形变时空特征分析

下面通过沉降漏斗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特征点的形变时间序列,分别对鹤岗煤田南部3个煤矿区(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和峻德煤矿)各自的形变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许强等,2021Xu et al,2019Liao et al,2013)。

(1) 富力煤矿位于图 4中红色标识区。从平均形变速率结果(图 4)可以看出,2019年8—2021年8月,富力煤矿出现了1个明显的NW向长度约2km的大形变漏斗区域,面积约1.69km2,占富力矿区面积的一半,且形变区域有进一步向东扩展的趋势。从1号点位的形变量时间序列(图 6(a))可以看出,沉降漏斗的最大形变量达525mm,形变序列在2019年8月—2021年3月基本呈线性发展趋势,在2021年3月—2021年5月形变速率有所减缓,速率趋近于零,但在2021年5月后形变速率突然快速恢复至2019年8月—2021年3月的水平,且速率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地面沉降时间演化经历了快速—短期平稳—恢复快速3个沉降变形过程。鉴于富力煤矿沉降漏斗的空间范围正在逐渐向外扩展,因此推测后续仍会有较大的沉降发生,形变趋势达到稳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必要对富力煤矿的地表形变趋势重点关注。

图 6 9个特征点形变量时间序列

(2) 兴安煤矿位于图 4中蓝色标识区。2019年8月—2021年8月兴安煤矿出现了3个明显的形变漏斗,呈离散分布,漏斗面积约2.31km2。其中北部2号点位所在的“月牙形”形变区域范围最大,面积约1.38km2,最大形变量达455mm;中部的3号点位形变区涉及的范围较小,面积约0.57km2,最大形变量超375mm。北部2号点位(图 6(b))和中部3号点位(图 6(c))的形变量时间序列特征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在2019年8月—2020年7月的形变量基本呈线性发展趋势,形变速率相对较大,但在2020年7月形变量时间序列出现明显拐点,后续在2020年7月—2021年8月形变速率持续减小,此期间的形变量仅150mm,2021年1月后形变量持续减小,至接近于零。2号点位和3号点位的地面沉降时间演化经历了快速—趋于平稳2个沉降变形过程。南部4号点位的形变范围在兴安煤矿中最小,面积仅约0.36km2,2019年8月—2021年8月地表形变速率总体保持持续快速状态(图 6(d))。综上,兴安煤矿北部2号点位和中部3号点位所在开采面的地面沉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南部4号点位开采面的沉降趋势仍在持续增强,对于4号点位形变区域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3) 峻德煤矿位于图 4中黑色标识区。2019年8月—2021年8月,峻德煤矿出现了5个明显的沉降漏斗,呈近NS向离散分布,沉降漏斗面积由北向南分别约0.32km2、0.39km2、0.56km2、0.48km2和0.47km2,总面积约2.22km2。5个沉降漏斗的最大形变量均超过了300mm,其中最大形变量为7号点位的415mm。综合5个点位的形变量时间序列特征发现,在2019年8月—2021年2月,5个点位的形变量基本均呈现线性发展的趋势,形变量比较稳定,期间部分点位的形变速率略有波动但变化量较小,不影响形变量时序曲线的整体趋势。峻德煤矿5个点位的形变量(图 6(e)~6(i))在2021年2月—2021年8月均呈现明显的减小,且逐步趋近于零,其中6号形变点甚至出现地表近垂直向反向向上运动的特征。综上,峻德煤矿地面沉降时间演化经历了快速—减缓—平稳3个变形过程,通过峻德煤矿5个点位的地表形变特征分析,初步认为峻德煤矿现阶段地面沉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推测后续不会有较大的沉降发生。

5 结语

煤矿资源持续开采造成鹤岗煤矿区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利用覆盖鹤岗煤矿区的59景Sentinel-1B SAR数据,基于小基线集时间序列InSAR技术,成功提取了鹤岗煤矿区2019年8月—2021年8月的地表形变信息,详细分析了鹤岗煤矿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变规律。在地面沉降分布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了鹤岗南部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和峻德煤矿的开采沉陷形势,主要结论如下:

(1) 鹤岗煤矿区在2019年8月—2021年8月出现比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地表近垂直向呈现出不均匀、漏斗式的运动形态特征,最大垂直平均形变速率达370mm/a。提取的19个沉降漏斗边界清晰,集中在煤矿矿井开采区,显示了煤矿开采加速矿区开采区地面下沉运动。兴安矿和峻德矿局部开采面形变出现了正向抬升,呈现SN向条带状分布。在非煤矿开采区域基本无地面沉降现象。

(2) 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自相对于第一景影像的沉降漏斗形成后,随着时间推移漏斗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但不同矿区沉降漏斗的累计形变量在空间范围上表现略有差异,新陆煤矿矿井区的累计形变量在2020年11月后显著大于鹤岗其他8个煤矿的累计形变量,建议对新陆矿开采沉陷予以管控,预防发生更大的地质灾害。

(3) 2021年5月后,富力煤矿和兴安煤矿4号形变点所在工作面的地表形变趋势仍处于快速下沉状态,预计未来沉降值还会进一步增大,形变趋势达到稳定需要更长的时间,有必要对达到稳定前的地表形变趋势进行持续动态跟踪。

参考文献
敖萌、张路、廖明生等, 2020,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多源InSAR数据自适应融合形变测量, 地球物理学报, 63(8): 2901-2911.
何秀凤、何敏, 2012, InSAR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方法与综合测量,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金丽华、岳昊、武丽梅, 2021, 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统计分析研究,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44(增刊I): 200-205.
廖明生、唐婧、王腾等, 2012, 高分辨率SAR数据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2(2): 217-229.
廖明生、王腾, 2014, 时间序列InSAR技术与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龙精华. 2017. 鹤岗矿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屈春燕、单新建、张国宏等, 2014, 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 地震地质, 36(3): 731-748.
伍吉仓、宋鑫友、胡凤鸣等, 2020, 联合GNSS和InSAR观测位移反演2008年汶川大地震断层位错模型参数, 中国地震, 36(4): 767-779.
单新建、屈春燕、龚文瑜等, 2017,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60(12): 4527-4536.
吴文豪、周志伟、李陶等, 2017, 精密轨道支持下的哨兵卫星TOPS模式干涉处理, 测绘学报, 46(9): 1156-1164.
武丽梅、方圆、张雪松等, 2020, 基于SBAS技术的鹤岗市采煤沉陷区地面沉降监测,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43(增刊I): 222-225.
许强、董秀军、李为乐, 2019, 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4(7): 957-966.
许强、蒲川豪、赵宽耀等, 2021,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时序InSAR监测与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6(7): 957-969.
徐小波、马超、单新建等, 2020, 联合DInSAR与Offset-tracking技术监测高强度采区开采沉陷的方法,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2(12): 2425-2435.
闫怡秋、郭长宝、张永双等, 2021,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西藏雄巴古滑坡变形特征, 地质学报, 95(11): 3556-3570.
杨成生、张勤、赵超英等, 2014, 短基线集InSAR技术用于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断裂活动监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9(8): 945-950.
杨梦诗、廖明生、史绪国等, 2017, 联合多平台InSAR数据集精确估计地表沉降速率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2(6): 797-802.
张景发、郭庆十、龚利霞, 2008, 应用InSAR技术测量矿山沉降与变化分析——以河北武安矿区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 10(5): 651-657.
张学东、葛大庆、吴立新等, 2012, 基于相干目标短基线InSAR的矿业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煤炭学报, 37(10): 1606-1611.
赵超英、刘晓杰、张勤等, 2019,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4(7): 996-1007.
赵喜江、王斌、张在岩, 2019,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鹤岗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9(1): 66-70.
祝杰、韩宇飞、王坦等, 2022,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解算研究, 中国地震, 38(2): 348-359.
Berardino P, Fornaro G, Lanari R, et al, 2002, A new algorithm for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ased on small baseline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grams,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 40(11): 2375-2383.
Chen M, Tomás R, Li Z H, et al, 2016, Imaging land subsidence induced by groundwater extraction in Beijing(China)using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Remote Sens, 8(6): 468.
Liao M S, Jiang H J, Wang Y, et al, 2013, Improved topographic mapping through high-resolution SAR interferometry with atmospheric effect removal, ISPRS J Photogramm Remote Sens, 80: 72-79.
Xu G Y, Xu C J, Wen Y M, et al, 2019,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16 MW6.2 Lampa earthquake, southern Peru, constrained by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124(4): 4250-4272.
Yang Z F, Li Z W, Zhu J J, et al, 2018, Locating and defining underground goaf caused by coal mining from space-borne SAR interferometry, ISPRS J Photogramm Remote Sens, 135: 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