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  2024, Vol. 40 Issue (1): 24-39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建设
欧阳龙斌1,2, 苏柱金1,2, 刘军1,2, 黄文辉3, 洪玉清1,2, 吕浩杰1,2     
1. 广东省地震局,广州 510070;
2.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70;
3. 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为满足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对外服务要求,针对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地震监测学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学科管理需求,地震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迫切需要一个用于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分系统产出一套全国统一结果的融合决策平台。在国家预警工程定制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其作为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关键信息通道,负责汇集融合国、省两级多中心地震预警和速报分系统的多套处理算法的处理结果,进行多个处理结果的同一地震事件判断及其可靠性判定,基于多个策略的信息优选和融合决策处理,产出融合决策后唯一、可靠、及时和准确的预警和速报信息结果。该结果经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布平台对外发布,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和特定专业用户可以基于收到的地震预警和速报信息进行防灾避险或应急救援。
关键词融合决策    地震预警    地震烈度速报    地震参数速报    
Construction of Decision-making Platform Fused in China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Network
Ouyang Longbin1,2, Su Zhujin1,2, Liu Jun1,2, Huang Wenhui3, Hong Yuqing1,2, Lü Haojie1,2     
1. Guangdong Earthquake Agency, Guangzhou 51007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Technology, CEA, Guangzhou 510070, China;
3. Shenzhen Academ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henzhen 518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How to make multi-algorithm and multi-center fusion and decision is the critically technical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Network. By combining with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scipline management needs of seismological science,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requirements in the China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project, we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fusion and decision-making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eismic intensity rapid reporting and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business needs. As the key information channel between th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and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platform is responsible for gathering and integrating the processing results of multiple sets of processing algorithms from multiple centers at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carrying out the same event judgement,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fus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ing. The reliable, accurate and timely information after the fusion and decision is provided to the emergency earthquak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s released externally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release platform. The public,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specific professional users can use the last fus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 and emergency rescue.
Key words: Fusion and decision-making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Rapid seismic intensity reporting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ing    
0 引言

国家预警工程由高密度的台站观测、高效的数据处理、多渠道的信息服务、低延时的通信网络和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图 1)(闵宜仁,2023肖武军,2023)。国家预警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全国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用于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这是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金星等,2023马强等,2023)。其中如何实现海量多源异构地震监测预警数据的低延时汇集共享、多网实时数据的稳定秒级处理、多算法多中心的融合决策、海量用户亚秒级的信息发布是国家预警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难题,也是发挥地震预警应用效益的关键技术(吴永权等,2010金星等,2012张红才等,2012蔡寅等,2019孙路强等,2020吴峥等,2020王俊等,2021吕作勇等,2021欧阳龙斌等,2022赵国峰等,2022王红蕾等,2023)。国家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作为数据处理系统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关键信息通道,负责汇集融合国、省两级多中心多套数据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进行信息的同一地震事件判断及其可靠性判定、信息的选择及融合决策处理、产出融合决策后的唯一一套结果信息提供给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对外发布。总之,融合决策平台的建设目标是用于保障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产出全国统一的一套结果,同时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 1 国家预警工程系统组成

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Earthquake Instant Messenger,EQIM)系统主要用于在省级台网和国家台网中心实现速报信息交换与共享(杨陈等,2009陈晓辉等,2009)。二十多年来,EQIM系统在地震监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专家学者基于该系统开发了大量的地震信息发布和地震应急软件系统(罗治国等,2018梁芳等,2022奚冲霄等,2022张伟等,2023)。全国自动地震速报(Auto Location,AU)系统由四个子系统(自动速报结果产出、综合触发、数据交换和参数发布)和三大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区域地震自动速报中心)组成,其中综合触发子系统汇集各个中心的自动速报结果,采用“多路综合触发”策略产出综合触发AU结果并发布到自动EQIM根服务器(杨陈等,20102014)。基于自动速报和人工速报建立“自动报-正式报”两级地震速报制度,在震后几分钟内发布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地震基本速报参数,该制度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判断灾情、启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金星等,2007侯建民等,2009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13杨陈等,2013梁建宏等,2015孙丽等,2016支明等,2023)。

十几年来,由于地震台站的不断加密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进步,地震超快速报、实时智能地震处理、地震烈度速报、地震自动编目和地震预警等技术也得到发展和应用(李俊等,2010霍祝青等,2015黄文辉等,2016张红才等,2016王士成等,2017廖诗荣等,2021孙海霞等,2022Wu et al,2016Chung et al,2020Cremen et al,2020Kodera et al,2021)。EQIM系统主要基于NetSeis/IP协议,其树型结构不具备快速热备切换功能,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切换到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用时较长。AU系统主要基于测震台站数据产出的速报结果,还未应用于国家预警工程地震参数速报分系统速报结果的融合决策。美国地震预警系统(ShakeAlert)综合判断模块也仅用于实现其多个地震预警算法结果的融合决策(Given et al,2018)。

因此,为大力推进国家预警工程的实施建设和服务(闵宜仁,2023肖武军,2023),基于国家预警工程定制软件项目的开发验收以及国家预警工程各省子项目的建设和试运行,建设了一个适用于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多个系统的大型综合的融合决策平台,该平台的建设解决了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预警工程项目的正式运行、地震预警和速报信息的对外发布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我国地震预警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1 平台技术构成 1.1 平台组成和各模块功能

国家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主要包括两大子系统,分别为融合决策子系统和新EQIM子系统。融合决策子系统用于保证多算法多中心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分系统产出全国统一的一套结果。新EQIM子系统作为国、省两级之间地震参数速报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汇集和融合决策多中心多套系统的参数速报信息,并将结果发布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国家预警工程地震预警中心主要包括2个国家级地震预警中心和31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其中国家级地震预警中心包括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和广东省地震局地震速报预警业务备份中心(以下简称“备份中心”)。

融合决策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内容如下。

(1) 信息汇集模块

根据标准协议接口和格式规范,对地震预警、烈度速报信息进行接收和汇集。

(2) 融合决策模块

根据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不同需求,汇集多个中心产出的信息,融合决策产出可靠性更高的唯一综合结果。

(3) 预警取消发布模块

当确定为误触发的预警信息时,一级融合决策桌面客户端人工进行预警发布取消或预警处理系统自动发布取消,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接收到“取消发布命令”并向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转发,同时进行结果反馈。

(4) 监控报警模块

监控显示融合决策子系统上下级用户的连线状态,用户掉线自动报警,监控接收到的预警信息,当震级值达到预设阀值时进行报警提示等。

(5) 结果展示与报告产出模块

融合决策子系统客户端(浏览器网页版和桌面版)直观展示融合决策子系统接收、融合处理和产出信息的内容和过程,并提供信息查询、波形浏览和报告下载等功能,同时在日志中记录融合决策的过程及结果。

(6) 热备模块

国家中心与备份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秒级切换,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切换后,各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自动同步切换。

新EQIM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1) 自动转发模块

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一级新EQIM系统人工速报结果转发到省级中心二级新EQIM。

(2) 人工速报发送模块

国家中心、备份中心和省级中心二级新EQIM系统网页端或人工参数速报客户端发送速报信息。

(3) 热备模块

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一级新EQIM系统快速切换,一级新EQIM切换后,各二级新EQIM同步切换。

(4) 用户定制模块

根据用户不同需求,灵活配置报警条件(震级,经纬度范围),可过滤目录、报警时间长度设置、设置自动转发和爆破报警等。

(5) 操作记录模块

记录正常信息、错误信息、异常信息、警告信息等与系统运行相关的审计资料。

(6) 目录查询模块

查询并下载历史地震速报目录。

(7) 监控报警模块

监控新EQIM客户端和国省新EQIM连接状态,具体信息包括客户端IP、是否允许发送地震速报信息以及省级台网代码、IP、在线时间和状态等。

1.2 应用系统功能和部署情况

融合决策平台采用国、省两级多中心部署、主备同时在线的架构,每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和新EQIM子系统均可配备一主一备,主备之间为热备份,其中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的子系统为异地热备份。各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功能及其所用策略如下。

(1) 地震预警数据处理系统产出

地震预警数据处理系统根据“预警系统产出条件”策略(表 1序号1)产出预警处理结果。

表 1 融合决策平台及其相关子系统产出决策策略

(2) 预警二级(省级)融合决策

遵循《地震预警信息融合交换协议》实时汇集多套预警系统的产出,并根据预警同一地震事件判段策略(表 1序号2)合并多套预警系统结果在同一地震事件代码下。根据台间距走时残差、台站分布、空隙角、震级等指标对多套预警系统结果进行融合选优(表 1序号3),产出省级融合决策结果(国家中心用代码CA表示,备份中心用ZB表示,省级中心用本省地震台网代码表示,如SC),并对择优结果进行超时不报和类属地原则等判断(表 1序号4),决定是否将融合决策结果及形成该结果的多套预警系统结果(用于结果显示,不参与国家级融合选优)上报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

根据《地震预警信息融合传输协议》定时将心跳信息上报到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同时实时订阅国家级决策系统心跳、回执信息。订阅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产出结果,根据省级发布策略(表 1序号7)、经纬度范围、震级判断是否将结果发布到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3) 预警一级(国家级)融合决策

实时汇集多个省级融合决策结果,并根据预警同一个地震事件判段策略(表 1序号2)合并省级融合决策结果在同一地震事件代码下。根据台间距走时残差、台站分布、空隙角、震级等指标对多套预警系统结果进行融合选优(表 1序号3),根据预警国家级产出原则(表 1序号5)最终产出全国统一的融合决策结果(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均用代码CB表示),然后依据预警国家级发布策略(表 1序号6)决定是否发布本次形成的全国统一的融合决策结果。

国家中心和灾备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之间实行热备,国家中心与备份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主备秒级切换,各省级融合决策子系统自动同步切换。

(4) 烈度速报二级(省级)融合决策

实时汇集多套烈度速报系统的产出,并根据烈度速报同一地震事件判段策略(表 1序号8)合并多套烈度速报系统产出在同一地震事件下。根据烈度速报多结果选优策略(表 1序号9)进行省级融合决策。根据烈度速报省级上报国家级条件(表 1序号10)上报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烈度速报国家级产出和发布策略见表 1序号11,烈度速报省级发布策略见表 1序号12。

(5) 参数速报融合决策

基于自动参数速报AU产出策略(表 1序号13)合成AU结果,发送到一级新EQIM系统。基于人机交互参数速报国家级产出发布策略(表 1序号14),产出人机交互参数速报融合决策结果。

1.3 安全管理和整体架构

该平台制定了严格的安全验证机制,采用密码验证(数据处理系统结果接入、省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接入、桌面客户端接入、网页客户端登录、消息通信和存储访问数据库都需要密码)与白名单(设置防火墙)双重限制以防止未授权系统接入,同时采用承载网内网部署和日志审计来保障系统的安全,系统整体架构如图 2所示。

图 2 融合决策平台整体架构
2 平台业务数据库和消息中间件 2.1 业务数据库

融合决策平台的业务数据采用MySQL社区版数据库(版本:5.7;存储引擎:InnoDB)进行存储,遵循JPA2.1规范。MySQL社区版是一个全球最流行的开源跨平台关系型数据库的自由版本,允许用户免费下载和使用,具有优异的性能,能够快速有效安全地处理大量的数据。

融合决策平台分别通过CatalogMerge表和EIR_Event表来保存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融合决策结果。预警融合决策结果包含预警震级、震中位置和烈度、融合决策策略和融合决策信息签发时间等信息,发送给消息中间件的同时存入数据库CatalogMerge表;烈度速报融合结果包含仪器烈度分布图、推测烈度动态分布图、乡镇仪器烈度分布图、台站仪器烈度分布图等产品的图件及JSON数据文件等信息,发送给消息中间件的同时存入数据库EIR_Event表;地震参数速报结果包括震中基本参数和震相等信息,发送给消息中间件的同时存入数据库CatalogMerge表。

国家备份中心一级预警融合决策子系统CatalogMerge表自2022年1月6日至2023年12月18日共保存41818条记录,其中2541条标识为可以发布状态(部分地震会更新发布多报),39277条标识为未发布,整个表数据大小为1.8GB。国家备份中心一级烈度速报融合决策子系统EIR_Event表自2023年5月6日至2023年12月18日共保存1529条记录,整个表数据大小为6.5GB。备份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数据库响应正常、运行正常,无错存和漏存情况。

2.2 消息中间件

融合决策平台主要使用JAVA语言(openJDK11)开发,遵循JEE7规范,采用EJB3.1实现业务功能。融合决策平台基于WildFly(Java EE全功能应用服务器)容器所集成的ActiveMQ Artemis(基于JMS规范实现的下一代高性能、非阻塞架构的基于事件驱动的消息系统)消息中间件进行信息的交换,默认监听端口为61616,该端口支持的协议包括AMQP(高级消息队列协议)和MQTT(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轻量级”通讯协议)等(图 2)。消息中间件主题和队列的配置在WildFly的standalone-full.xml文件中。融合决策平台外部和内部均需要使用平台预先开设的账号和口令进行安全认证后才可以进行消息的交换,平台中所使用的主要消息主题见表 2

表 2 融合决策平台消息主题
3 平台承载的业务功能与流程 3.1 地震预警融合决策架构流程

(1) 预警融合决策架构

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地震预警分系统使用多套预警算法,不同的算法形成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A(简称eewA)和C(简称eewC)产出的原始结果队列需要融合决策平台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进行订阅,而子系统B(简称eewB)直接推送发布其结果到融合决策平台。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均部署3套地震预警子系统、1套二级(省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和1套一级(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实时接入台站观测系统所有预警台站(延时小于1s)的数据进行预警处理;重点地区省级中心部署3套地震预警子系统和1套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实时接入本省及本省重点地区边界50km范围内邻省的所有预警台站数据进行预警处理;一般地区省级中心不部署地震预警子系统,仅部署1套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图 3)。

图 3 地震预警融合决策架构流程

(2) 预警融合决策流程

国家中心、备份中心和重点地区省级中心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分别订阅或收到各自中心地震预警分系统产出的预警结果信息(图 3中A-1、B-1和C-1),进行融合决策后产出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并发布到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图 3中A-2、B-2和C-2)。

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同时对接收到的国家中心二级CA、备份中心二级ZB和重点地区省级中心二级结果(如SC等)进行融合决策,分别产出各自的一级融合决策结果(CB),形成国家预警工程针对同一地震的唯一预警结果。国家中心、备份中心、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省级中心的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同时订阅本次融合决策结果(图 3中A-3、B-3、C-3和D-1)。

最后,根据一级决策的主备状态,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分别将订阅收到的国家级中心(主状态时为国家中心、备状态时为备份中心)一级决策唯一预警结果发布到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图 3中A-4和B-4),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省级中心的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也同时将订阅收到的一级决策结果发布到本省省级中心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图 3中C-4和D-2)。

(3) 本地备份

国家中心、备份中心和重点地区省级中心可以同时部署3套地震预警子系统本地备份和1套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本地备份,各中心本地备份的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分别订阅收到各自中心本地备份地震预警子系统产出的预警结果信息(图 3中E-1、F-1、G-1),进行融合决策后产出本地备份的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如果某个本地备份系统对应的主系统发生故障,则切换为对应主系统进行融合决策结果的发布和订阅(图 3)。

3.2 地震烈度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

地震烈度速报分系统使用多套烈度速报算法,不同的算法形成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A(简称eirA)产出的原始结果队列需要由融合决策平台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进行订阅,而子系统B(简称eirB)直接推送发布其结果到融合决策平台。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均部署2套地震烈度速报子系统,1套二级(省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和1套一级(国家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实时接入国家预警工程台站观测系统所有烈度速报台站数据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处理;省级中心部署1套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和1套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实时接入本省及本省重点地区边界50km范围内邻省的所有烈度速报台站数据进行烈度速报处理(图 4)。

图 4 地震烈度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

地震烈度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及其本地备份机制与地震预警类似,最大的区别是省级中心不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3.3 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

(1) 自动参数速报

地震参数速报分系统使用多套自动参数速报算法,不同的算法形成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A(简称eqrA)产出的原始结果队列需要由融合决策平台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进行订阅,而子系统B(简称eqrB)和C(简称eqrC)直接推送发布其结果到融合决策平台。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均部署这3套地震参数速报子系统、1套新AU系统(简称AUmerge,只在国家级中心部署)、1套一级(国家级)新EQIM子系统和1套二级(省级)新EQIM子系统,实时接入台站观测系统所有自动参数速报台站数据进行自动地震参数速报处理;省级中心只部署1套二级新EQIM子系统(图 5)。

图 5 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架构

自动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及其本地备份机制与地震预警类似,主要区别有:自动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是通过AUmerge汇集多个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果,最后通过二级新EQIM发布最终的融合决策结果;省级中心不部署自动参数速报数据处理系统。

(2) 人机交互参数速报

地震参数速报分系统人机交互速报使用多套人机交互软件,不同的软件形成不同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如人机交互参数速报子系统A(简称eqrmcA)和B(简称eqrmcB)。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均部署2套人机交互参数速报子系统、1套一级(国家级)新EQIM子系统和1套二级(省级)新EQIM子系统,接入台站观测系统所有预警和速报台站数据进行人机交互地震参数速报;省级中心仅部署1套人机交互参数速报子系统A和1套二级新EQIM子系统,实时接入本省及本省重点地区边界50km范围内邻省的所有基本和一般站,以及200km范围内基准站的台站数据进行人机交互参数速报(图 6)。

图 6 人机交互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架构

人机交互地震参数速报融合决策架构流程及其本地备份机制与地震烈度速报类似。

4 平台业务技术特点和功能创新

融合决策平台采用WildFly容器进行软件部署,使得系统易于部署和维护。该平台同时具备浏览器/服务器(B/S)、客户端/服务器(C/S)使用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功能需求。浏览器端以查询浏览功能为主,客户端以业务操作等功能为主。

融合决策平台在国家预警工程中是一个级联系统。该系统将上游业务系统产出结果汇集融合后,经过两级融合决策子系统综合决策出最终发布结果,该平台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融合决策结果的可靠性,其主要功能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容灾性:采用国、省两级部署、主备同时在线且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异地热备的架构,省级发布策略允许当省级与国家级系统网络中断超时时,省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具有独立产出本级发布信息的功能。

(2) 低延时:预警信息发布需要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因此融合决策平台与上游数据处理系统和下游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均通过WildFly消息中间件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延时均在毫秒级。

(3) 鲁棒性:制定了合理的融合决策策略和发布策略,使不同类型业务系统结果均能够稳定融合决策产出,并具有排除错报和误报的能力,保证最终发布结果的可靠性。

(4) 规范性: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协议和发布协议,统一多套数据处理系统接入方式及内容,统一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对接方式及内容。

(5) 高安全性:制定了严格的安全验证机制,采用密码验证与白名单双重限制,防止未授权系统接入。

总之,相比EQIM系统仅用于参数速报信息交换和共享(杨陈等,2009)、AU系统仅用于自动参数速报多路综合触发(杨陈等,2010)、美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综合判断模块仅用于其预警多算法的融合决策(Given et al,2018),本融合决策平台是一个低延时(毫秒级)、多层级(国、省两级)、多中心(国家中心、备份中心和省级中心)、多功能(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和参数速报)、高稳定性(主备容灾、策略合理和协议规范)和高安全性(密码验证、白名单、内网部署和日志审计)的地震预警国家级大型核心技术平台。

5 平台的应用实效

在国家预警工程中,全国2个国家级中心(国家中心和备份中心)和31个省级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均部署了融合决策平台,其中先行先试地区(四川、云南、北京、天津和河北)采用该平台产出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秒级地震预警结果并对外服务,其余省份和地区正在内部测试运行或即将对外服务。另外,国家技术支撑中心(燕郊)应用该平台为其产出参数存储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四川)使用该平台开展了对地震预警从观测—产出—发布—服务全链条业务的软硬件检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东经102.79°)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在震后2.3s首台接收到该地震的P波信号。在震后4.8s,国家预警工程甘肃省级中心的两套预警数据处理系统(GS-JEEW和GS-EEW)完成该地震的预警产出,同时完成二级融合决策处理,其结果相对于正式结果震级偏差0.3级,震中偏差约5km。国家中心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在震后4.9s发布该地震首报结果,用时约0.1s,相对于正式结果震级偏差0.3级,震中偏差约5km。甘肃省级中心二级融合决策在震后5.0s收到一级融合决策结果,融合决策平台总用时约为0.2s。第一报中包含甘肃省级中心和国家中心二级结果且在这两个结果中有两套预警系统结果,符合当前所用的预警国家级发布策略b(表 1序号6)。青海省级中心的两套预警系统震后均为产出并融合决策产出青海二级融合决策结果,由于前5个定位台站为甘肃的台站,不符合预警省级上报的类属地原则(表 1序号4),故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未收到青海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后续部分余震由于震中位置靠近青海,青海二级融合决策结果上报满足类属地原则(表 1序号4),因此一级融合决策收到青海的二级融合决策结果。对于该地震,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一级融合决策子系统收到甘肃、国家中心、备份中心、青海和四川二级融合决策子系统的融合决策结果并产出地震烈度速报一级融合决策结果。

自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12月18日,国家预警工程预警融合决策平台测试系统运行平稳,分析国内3级以上共609个地震的预警融合决策首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震融合决策平台总用时在0.3s内,个别地震由于因承载网网络故障、系统DNS设置错误和时间服务器NTP设置等问题导致融合决策平台总用时过长。

6 平台完善计划

基于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的业务实际需求,国家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及其相关系统完善计划如下:

(1)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分系统在地震预警算法A(简称JEEW)和算法B(简称EEW)的基础上(Peng et al,202020212022),借鉴国际先进地震预警算法,如地震预警断层参数实时识别方法(Finite Fault Rupture Detector,FinDer)(Li et al,2021),加快完成算法C(简称JAYAPURA)的在线测试运行评估和大震非点源破裂预警算法的开发,完成国家预警工程至少三套预警算法的设计目标。根据预警融合决策子系统实际运行及预警信息对外服务情况优化融合决策策略。

(2) 地震参数速报

地震参数速报分系统在自动参数速报算法A(简称RTS)和算法B(简称REAPS)等基础上,开发集成基于三维精细地壳速度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参数速报算法,建立和优化基于多套不同自动地震参数速报系统的AUmerge融合决策子系统。基于多套自动和人机交互地震参数速报子系统、AUmerge融合决策子系统和新EQIM子系统来更新完善已有的地震速报业务流程。

(3) 地震烈度速报

地震烈度速报分系统在地震烈度速报算法A(简称LDSB)和算法B(简称CENCEIR)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地震烈度速报技术,如ShakeMap4(Worden et al,2020),采用本地化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开发测试新的地震烈度速报算法。当前的地震烈度速报融合决策策略比较简单,仅依据震级大小选择不同系统产出的结果,后续需基于每个台站的实际仪器烈度值、台站地震动参数值、乡镇仪器烈度或其他参考数据进行融合决策,设计更加精细的策略。

7 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国家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的建设情况。融合决策平台作为多功能、多层级、多中心、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低延时的地震预警速报信息融合决策系统,解决了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主要技术难题,实现了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及时、准确和可靠产出全国统一的一套结果的业务需求和建设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应用到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中。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震相检测、震相关联组合、地震事件类型判定、地震事件定位、地震预警震级计算和地震烈度估算等技术得到突破,通过大数据训练出的大模型可以解决实时地震数据信息处理中“快”与“准”相互矛盾的问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地震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用于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业务系统的弹性扩展、业务运行的节能减碳、业务应用的高效便捷和业务服务的标准规范。

致谢: 感谢国家预警工程项目支持,感谢马士振、王俊和邓文泽等有关专家为本文提供了珍贵的建议和详细的修改意见,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蔡寅、张明、赵瑞等, 2019, 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14(1): 247-258.
陈晓辉、侯建民、刘瑞丰, 2009, 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0(3): 132-135.
侯建民、黄志斌、代光辉等, 2009, 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综合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中国地震, 25(4): 445-454.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09.04.012
黄文辉、沈玉松、吕作勇等, 2016, 地震超快速报系统试运行结果评估, 华南地震, 36(4): 1-7.
霍祝青、瞿旻、卢永等, 2015,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软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6(3): 144-148.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5.03.027
金星、廖诗荣、陈绯雯, 2007,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研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8(1): 64-72.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7.01.011
金星、马强, 2023, 从研究到应用: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 防灾博览, (1): 10-17. DOI:10.3969/j.issn.1671-6310.2023.01.002
金星、张红才、李军等, 2012, 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55(3): 925-936.
李俊、苏枫、米宏亮等, 2010, ShakeMap及其在地震动快速预估中的应用, 中国地震, 26(1): 103-111.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10.01.010
梁芳、白立新、马士振等, 2022, 北京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优化, 高原地震, 34(2): 66-69. DOI:10.3969/j.issn.1005-586X.2022.02.011
梁建宏、孙丽、徐志国等, 2015,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自动速报震级偏差分析及方法改进, 地震学报, 37(6): 983-996.
廖诗荣、张红才、范莉苹等, 2021, 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研发及其在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64(10): 3632-3645. DOI:10.6038/cjg2021O0532
罗治国、李少睿、赵韬等, 2018, 陕西省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发, 山西地震, (1): 43-46. DOI:10.3969/j.issn.1000-6265.2018.01.013
吕作勇、黄文辉、康英等, 2021, 海量多源异构地震监测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系统, 华南地震, 41(2): 13-18.
马强、李山有、金星等, 2023, 地震预警是如何实现的, 防灾博览, (1): 4-9.
欧阳龙斌、黄文辉、康英等, 2022,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 华南地震, 42(1): 23-30.
孙海霞、林向东、侯丽娟等, 2022, 自动编目系统(RISP)在北京测震台网的初步应用,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43(增刊Ⅰ): 288-290.
孙丽、梁建宏, 2016, Mwp震级测定方法在全球中强地震自动测定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31(5): 2139-2144.
孙路强、张春莉、徐小远等, 2020, 地震综合信息多渠道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震灾防御技术, 15(3): 563-570.
王红蕾、朱宏、毛国良等, 2023, 地震预警数据流监控与分析, 震灾防御技术, 18(2): 389-397.
王俊、刘红桂、周昱辰, 2021, 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41(4): 874-882.
王士成、金星、张红才等, 2017, 台网密度对地震烈度速报的影响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37(6): 162-168.
吴永权、黄文辉, 2010,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JOPENS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1(6): 59-6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0.06.011
吴峥、王方建、丁艳青等, 2020, 地震实时波形数据汇聚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地震, 36(3): 639-646.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20.03.025
肖武军, 2023,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防灾博览, (1): 18-23. DOI:10.3969/j.issn.1671-6310.2023.01.003
杨陈、黄志斌、高景春等, 2009, 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0(5): 133-138.
杨陈、黄志斌、廖诗荣等, 2010,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介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1(5): 158-161.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0.05.029
杨陈、黄志斌、杜广宝等, 2013,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评估, 地震学报, 35(2): 272-282.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3.02.013
杨陈、黄志斌、高景春等, 2014, 中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评估及发布策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6): 2572-2579.
张红才、金星、李军等, 2012, 地震预警震级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7(2): 464-474.
张红才、王士成, 2016, 地震烈度速报产品可靠性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36(5): 65-75.
张伟、刘爱华、刘英华等, 2023, 基于EQIM的地震应急自动触发软件设计与实现, 中国地震, 39(2): 282-289.
赵国峰、李丽、马秀丹, 2022, 12322地震速报短信服务平台优化设计与应用, 中国地震, 38(3): 585-595.
支明、徐佳静、孙丽, 2023, 地震自动速报综合触发系统产出结果评估, 中国地震, 39(1): 154-165.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13. 自动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013修订版). 北京: 中国地震局, 1~3.
奚冲霄、高翔、辛雪侠等, 2022, 地震速报信息软件产品开发技术介绍, 地震科学进展, 52(9): 428-435.
闵宜仁, 2023, 大力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 新安全, (3): 20-21.
Chung A I, Meier M A, Andrews J, et al, 2020, ShakeAler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performance during the 2019 Ridgecrest earthquake sequence, Bull Seismol Soc Am, 110(4): 1904-1923.
Cremen G, Galasso C, 2020,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Recen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Earth-Sci Rev, 205: 103184.
Given D D, Allen R M, Baltay A S, et al. 2018. Revised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ShakeAlert system—a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Kodera Y, Hayashimoto N, Tamaribuchi K, et al, 2021, Developments of the nationwid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Japan after the 2011 MW9.0 Tohoku-Oki earthquake, Front Earth Sci, 9: 726045.
Li J W, Böse M, Feng Y, et al, 2021, Real-time characterization of finite ruptur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Application of FinDer to existing and planned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nt Earth Sci, 9: 699560.
Peng C Y, Jiang P, Ma Q, et al, 202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the 2019-2020 M6.0 Changning, Sichuan, China, seismic sequence, Front Earth Sci, 9: 699941.
Peng C Y, Jiang P, Ma Q, et al, 2022, Chinese nationwid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2022 Lushan M6.1 earthquake, Remote Sens, 14(17): 4269.
Peng C Y, Ma Q, Jiang P, et al, 2020,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demonstratio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the Sichuan-Yunnan border region, Seismol Res Lett, 91(2A): 835-846.
Worden C B, Thompson E M, Hearne M G, et al. 2020. ShakeMap Manual Online: technical manual, user's guide, and software guide.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Wu Y M, Liang W T, Mittal H, et al, 2016, Performance of a low-cos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P-Alert)during the 2016 ML 6.4 Meinong(Taiwan)earthquake, Seismol Res Lett, 87(5): 105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