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  2024, Vol. 40 Issue (4): 916-928
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冯蔚1, 钱庚2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 100036;
2. 湖北省地震局, 武汉 430071
摘要:利用2023年度全球地震灾害资料, 对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及灾害进行梳理, 绘制了1980年以来全球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3年灾害地震分布图, 全面汇集了灾害地震信息及损失情况, 并详细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 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性与21世纪平均水平持平, 未发生8级以上强震, 但7级以上地震频次增加。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表现为频次高、伤亡重, “双震”频发并造成重大伤亡是本年灾害地震的突出特征。针对年度地震灾害伤亡原因和历史灾害地震活动情况,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 列举了未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全球地震    灾害情况    伤亡趋势    双震型地震    预防措施    
Overview of Worldwide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2023
Feng Wei1, Qian Geng2     
1.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2. Hubei Earthquake Agenc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global seismic activity and earthquake-related disasters in 2023, based on collected earthquake disaster data. We plot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global disaster earthquake frequency with casualties since 1980 and create a distribution map of hazardous earthquakes in 2023. Information on earthquakes with casualties is aggregated, and major disaster event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global seismicity in 2023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verage level of this century, although there was a notable increase in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7.0 or above, with no events exceeding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2023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rise in casualty frequency and severity. A key feature of the year wa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ouble main-shock earthquakes, " 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casualties. Based on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related casualties and historical seismic ac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These suggestions emphasize critical aspects of future disaster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and relief efforts.
Key words: Global 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Casualties trend     Double main-shock earthquake     Preventive measures    
0 引言

自然灾害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件,而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减轻地震损失是全球不断探索的工作。我国最早的地震记录可追溯到舜帝时期,记录到山崩地裂泉涌等现象;汉朝的张衡发明了地震仪;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了地震事件,均表明古人对地震已经开展了记录和减灾工作。我国的大量史书记载了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事件,随着1875年世界第一台地震仪研制成功,地震的自然灾害属性逐渐被人类所认知,并开启了地震科学研究及防震减灾工作热潮。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日益聚集,减轻地震灾害的需求更加凸显,开展全球灾害性地震梳理和分析,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各类地震灾害特征的了解和认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改进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地震基本信息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简称CENC)和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简称USGS)发布的正式定位结果,震情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收集,主要包括地震当地官方网站发布的灾害情况、媒体报道、地震现场直播、视频和图片等。结合历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本文对2023年的全球地震灾害进行了总结和长时间段对比,绘制了1980年以来灾害地震频次与人员伤亡变化曲线和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分布图,对造成伤亡的地震事件进行描述及特征分析,归纳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1 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性

根据CENC和USGS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2023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8次,其中,6.0≤M≤6.9地震129次,7.0≤M≤7.9地震19次,未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统计,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年均地震频次为6.0≤M≤6.9地震165(±5)次,7.0≤M≤7.9地震17(±2)次,M≥8.0地震0.7~0.9次(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6)。与20世纪后50年相比,2023年的6.0~6.9级地震频次减弱,7.0~7.9级地震频次基本持平,8.0级以上地震频次减少;21世纪以来的全球年均地震频次为6.0≤M≤6.9地震132.0次,7.0≤M≤7.9地震13.3次,M≥8.0地震1.4次(李卫平等,2001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10赵荣国等,20062009冯蔚等,2011201220132015201620172022陈通等,2016甄盟等,2018朱林等,20202023钱庚等,2021)。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与21世纪的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

http://news.ceic.ac.cn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

根据古登堡所提出的能量计算公式(张诚,1986)

$ \lg E(E r g)=1.5 M+11.8 $ (1)

其中,M为里氏震级,Erg为该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利用2023年全部M≥6.0地震进行估算,本年度全球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约为1.37×1017J,低于20世纪百年期间约(2.9~4.2)×1017J的平均值,且小于近十年的平均值3.65×1017J(冯蔚等,2015201620172022陈通等,2016甄盟等,2018朱林等,20202023钱庚等,2021)。虽然全球整体的地震能量释放强度较以往有所减弱,但7.0~7.9级地震发生频次升高。

2 2023年地震灾情概况

据维基百科和USGS的相关数据,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共有37次造成人员死亡,频次与21世纪以来(2000—2022年灾害地震年平均20.6次)相比有所增多。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共造成64122人死亡,超过13.6万人受伤,其中死亡人数少于10人的地震有24次,死亡人数在10~100人的地震有4次,死亡人数超过100人的地震有9次,死亡人数最多的是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强震的59259人。据统计,20世纪地震造成年均死亡人数约1.2万人,近十年地震造成年平均死亡人数约2200人(冯蔚等,2015201620172022陈通等,2016甄盟等,2018朱林等,20202023钱庚等,2021),与近十年平均水平相比,2023年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幅度较大,超过一个数量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arthquakes_in_2023

为直观体现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的特征,绘制了1980年以来造成人员死亡的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变化曲线(图 1),可以看出灾害地震频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发生37次灾害地震,频次较上年同比有所增多,高于198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8次);21世纪前十年灾害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多,但随后十年表现出明显减弱的趋势,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共造成64122人死亡,较上年和近十年都大幅增加超过1个数量级,主要原因是土耳其强震造成了大量伤亡,同时也远高于198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2.45万);灾害地震造成的受伤人数趋势与死亡人数趋势基本一致,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共造成超过13.6万人受伤,较上年和近十年都大幅上升,同时也远高于198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98万)。

图 1 1980—2023年灾害地震频次及伤亡人数统计

图 1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灾害地震频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线性拟合相关性为0.4780),伤亡情况的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即1980—2010年和2011—2023年。1980—2010年灾害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因地震造成死亡和受伤人数的线性拟合结果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4452和0.5549,表明此时段灾害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呈线性上升趋势。2011年以来地震伤亡情况与此前的趋势相似,表现为连续多年地震伤亡相对较小,2023年突然上升变化,因此全球的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应更加受到重视。

21世纪以来灾害地震频次先低后高,但伤亡人数并未表现出同步变化。回顾21世纪的几次重大灾害地震,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巨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李卫平等,2005);2005年巴控克什米尔地震发生在人口聚集区,且震区位于山岭地区,导致救援和重建异常困难(赵荣国等,2006);2008年汶川地震的高烈度区内死亡人数占比达90%以上,且各种规模的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广、数量多,进一步加重了救援难度(高孟潭等,2008);2010年海地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海地首都太子港,造成死亡和失踪30.6万人(冯蔚等,2011)。近年灾害地震数目未与伤亡人数同步变化,主要是由于未在人口聚集区发生强震级、高烈度、多次生的大规模灾害地震,也有抗震救灾能力不断增强的影响。2023年伤亡人数较上年大幅增加,接近21世纪前10年8.3万人的平均水平(李卫平等,2001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10赵荣国等,20062009),重大伤亡主要是由于地震当地房屋的抗震设防能力低于震时烈度的破坏力(高孟潭,2023张升等,2023)。

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分布如 图 2所示,可以看出重大灾害地震主要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少数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东部及西部地区。据统计,2023年重大灾害地震集中于30°N±10°及赤道±10°地区,死亡人数占比达99.9%,且欧亚地震带上集中了99.7%的死亡人数,是本年度地震伤亡最严重的地区,加勒比海以南的灾害地震表现为零散分布。2023年造成人员伤亡相对较多的地震有3次:即2023年2月6日土耳其7.8级和7.5级双震,造成59259人死亡,12万余人受伤;2023年9月8日摩洛哥6.8级地震,造成2960人死亡,5674人受伤;2023年10月7日阿富汗6.3级地震,造成1482人死亡,2102人受伤。

图 2 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分布
3 2023年重大地震灾害概要

2023年全球地震共有113次造成人员伤亡,其中37次地震中导致了人员死亡,表 1为有人员死亡的灾害地震基本信息及灾情概况。

表 1 2023年全球有人员死亡的灾害地震
3.1 土耳其7.8级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土耳其南部加济安泰普省与叙利亚北部边境地区,震源深度10.0km,随后13时24分在震中北西95km处再次发生7.5级地震,并发生千余次余震,其中6.0级以上3次。地震共造成土耳其和叙利亚59259人死亡,12万余人受伤,400余万栋房屋受损,其中超过33栋房屋被毁(USGS,2023b)。地震震感强烈,破坏力极大,并引发了山体滑坡、道路和桥梁坏损、电力和水源中断以及火灾。造成伤亡及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震烈度远高于当地建筑抗震设防能力。

土耳其地震活动强烈,构造背景受到阿拉伯、欧亚大陆、印度和非洲四个构造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构造块体的共同作用(Jenkins et al,2013)。该地区构造环境是一系列一级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包括俯冲、大尺度转换断层、挤压造山和地壳伸展。本次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并与此断裂带上发生的其他地震机制一致,系浅层走滑断裂作用的结果(USGS,2023a)。北安纳托利亚断裂是土耳其第一大断层,控制了该国大部分构造活动,而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与北安纳托利亚地块和南部非洲板块之间的汇聚边界相连,也是破坏性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3.2 摩洛哥6.8级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摩洛哥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摩洛哥中南部马拉喀什—萨菲大区首府马拉喀什市西南方向约87km,震源深度19.0km。地震共造成2960人死亡,5674人受伤,2930个村庄和近6万栋房屋受损(USGS,2023f)。本次地震震感强烈,由于当地建筑的抗震能力较差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且重伤比例高,表明了建筑物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倒塌速度快,在时间和空间上缺少逃生可能性,且地震发生在山区,又进一步加大了救援难度。

本次地震是马拉喀什市西南约75km的高阿特拉斯山脉浅的倾斜逆断层错动导致。其震源机制解表明断裂发生在WN向倾斜的陡倾逆断层或向东倾斜的逆断层(USGS,2023e)。高阿特拉斯山脉形成了多个走滑和逆冲断层,呈EW走向和EN-WS走向。本次地震发生在非洲板块内,距离非洲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南约550km。非洲大陆北部边缘的地震活动相对较低,但从摩洛哥到地中海东部的死海,都有大规模破坏性地震的历史记录,尤其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更易受到地震及海啸的影响。

3.3 尼泊尔5.7级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3日23时47分,尼泊尔西部扎泽尔果德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0km。地震共造成154人死亡,375人受伤,震中有26550多栋房屋被毁,约3.5万栋房屋受损(USGS,2023g),大部分地区通讯中断,印度位于震中附近的城市受到轻微破坏。本次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造成人员伤亡较重,属于小震大灾。由于震中烈度达到Ⅷ度,强烈的震感导致抗震能力较差的房屋倒塌和多处山体滑坡是造成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本次地震是自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以来伤亡最大的一次。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碰撞引起的,这两个板块以40~50mm/a的相对速度汇聚(Turner et al,2013)。欧亚大陆向北的俯冲在印度形成了多次地震,因此使尼泊尔成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尼泊尔的构造主要由沿印度—欧亚板块边界的前缘断裂和相关逆冲断层的运动所控制,这些事件导致了一系列大规模破坏性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本次地震以逆冲为主,是喜马拉雅地区非常典型的地震活动类型,震源深度浅,震中烈度大,次生灾害重。

3.4 甘肃5.9级地震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甘肃积石山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2.0km,震中最大烈度为Ⅷ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2023)。震后共记录到余震400余次,其中最大震级为4.1级。地震共造成151人死亡,982人受伤(陈虹,2024王丽丽等,2024),1.5万栋房屋倒塌,20.7万栋房屋受损,部分村庄通信、运输、电力和供水中断。地震造成土壤液化并引发泥石流灾害,对当地村庄造成严重破坏。本次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严重破坏区域位置集中,强烈震动造成的山体崩塌和滑坡危害较重。

积石山地震是浅层逆断层作用的结果(王勤彩等,2024),地震发生在向北倾斜的逆断层或东南偏南倾斜的逆断层上,与2023年9月8日摩洛哥6.8级地震具有相同特点。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板内区域,这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一个地形较高区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持续碰撞的结果。积石山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的最东端,青藏高原继续向北推进,同时横向扩展,导致大型左行走滑断层和逆冲断层带的组合发展,其中东部边缘断层较为活跃,断层运动速率约为1mm/a。

3.5 阿富汗6.3级双震型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7日11时11分,阿富汗发生6.3级地震,震中位于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省赫拉特市,震源深度14.0km。震源机制解表明本次地震是由兴都库什山脉西部远端附近浅层逆冲断层作用导致,震后约30min后再次发生6.3级地震。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共造成1482人死亡,2102人受伤(USGS,2023c),两次地震均发生在EW走向的断层面上(Jenkins et al,2013)。阿富汗的造山运动是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以40mm/a的速度向北移动碰撞挤压构造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褶皱和逆冲带,常发生浅层破坏性地震(USGS,2023d)。

根据阿富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和时间特征,可将其归为双震型地震(周瑞琦等,1998)(简称“双震”)。2月6日土耳其也发生了典型的“双震”,由于位于土耳其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既有走滑型地震,又有俯冲型地震,因触动方式不一样,同一个震源体可能出现多次破裂的情况,故土耳其具备发生“双震”的构造条件(Coban et al,2020)。

研究表明,发生“双震”的机制可用两种模型进行解释(周瑞琦等,1998Lei et al,2012张广伟等,2015),一种为地震发生在共轭型断裂的交汇区,另一种为一处发震构造牵动另一处构造活动。“双震”成灾已有多起实例(李卫平等,2005冯蔚等,2013),表 2统计了1970年以来全球造成伤亡的灾害“双震”,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欧亚地震带上。欧亚地震带表现为挤压应力作用的特征,断裂十分发育,多条断裂的空间结构或牵引作用为“双震”的触发提供了构造背景。本年度共发生八次“双震”,地震伤亡集中于土耳其、阿富汗和尼泊尔等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挤压,使得我国青藏高原、川滇等地具有复杂的断裂分布和较高的地震危险性。我国最近的“双震”灾害需追溯至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平静期已超11年,同时结合我国历史“双震”事件三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未来应重点加强对云南、新疆等地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区“双震”灾害的防御。

表 2 1970年以来全球造成伤亡的灾害“双震”
4 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主要特征

(1) 虽无8级以上巨震,但伤亡程度较重。2023年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强度有所减弱,6.0~6.9级地震频次与21世纪前20年基本持平,但本年度共发生19次7.0级以上地震,频次较以往升高。本年度共发生113次造成了人员伤亡的地震,其中有37次灾害地震出现了人员死亡,共造成64122人死亡,超过13.6万人受伤,灾害地震频次与21世纪平均水平相比有所提升,且伤亡程度远超近十年的平均水平。2023年强震活动频繁,灾害地震表现为频次高、破坏力强,且单次灾害损失巨大。

(2) 灾害地震规律分布,重大灾害位置聚集。2023年全球灾害地震集中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上,表现为区域性聚集特征;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部和西部灾害地震频次依然较多,但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小;2023年我国南北地震带北部即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活动造成一定伤亡,非洲大陆及高纬度地区的灾害地震较少。

(3) 欧亚地震带伤亡巨大,双震型地震频繁发生。欧亚地震带沿线成为2023年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最为严重的地区,2023年共有13次死亡人数超过10人的地震,其中10次均在欧亚地震带上,死亡人数占比超过99.7%;2023年重大地震灾害位置发生变化,印尼、日本和加勒比等地区的地震伤亡较以往减少,2023年造成死亡人数在全球占比不足0.3%。本年度灾害“双震”发生较为频繁,是欧亚地震带上多发的地震类型之一,统计表明自1970年以来,欧亚地震带上发生的灾害“双震”占全球的64%。

(4) 地震伤亡损失严重,伤亡原因更加明确。地震烈度大、房屋倒塌是2023年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主要因素,山体滑坡掩埋人员、阻塞生命线是造成重大伤亡的次要因素。本年度发生的伤亡较大的地震(死亡人数100人以上),主要是因为地震烈度大,短时震感极强,且部分地区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低于地震破坏力,地震发生时房屋瞬间损毁造成了大量伤亡。土耳其连续发生的5次强震,造成震中附近建筑物快速整体倒塌,同时引发的地表破裂和山体滑坡导致救援队伍难以快速开展救援,造成死亡人数持续攀升。

5 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的建议与措施

(1) 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完善地震区划图。本年度土耳其强震共造成59259人死亡,121704人受伤,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低于本次地震烈度下的破坏力,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本年度欧亚地震带沿线的灾害地震造成了极大损失,该区域由于地质背景复杂,分布有多条大型断裂,强震活动频繁,且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筑缺少活断层避让和抗震设防标准,可见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少人员伤亡的直接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完成以减少社会经济功能损伤及快速恢复为主的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编制第六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时应注重向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2)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救灾应用。本年度土耳其大地震由于次生灾害导致救援队伍难以进入灾区开展搜救工作,在短时间内死亡人数逐渐攀升至近6万人。针对历史地震灾害特征,应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以培养专业地震救援队伍为目标,以研制先进救援装备为发展方向,以社会力量作为开展快速救援的补充。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摸清地震危险区构造特征并开展震害模拟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实景三维技术、飞机遥感技术、人工智能识别等快速获取和分析灾情信息,为灾情研判和处置提供数据支撑和救援方案,并利用空天应急通信网络及时恢复震区网络通讯,及时向外传送震区一线灾情信息。

(3) 建立国际合作制度,借鉴分享经验成果。国际上应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合作框架、签署合作协议作为政策支撑,相互借鉴地震防御经验、分享地震科研成果,研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技术,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依托“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框架,共同分享防震减灾资源和分散地震巨灾风险。瞄准国际地震前沿技术,聚集国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参与重大地震科技项目,推进天地一体化观测、地震预测预警、重大工程抗震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探索服务地震人身安全和企业运转安全的创新机制,协调各国预警系统的联合运行,共同提升地震预警和海啸预警的减灾效能。

(4) 创新监测预报思维,加密预警工程建设。地震的监测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发展,但利用观测数据进行地震预报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当前应做好地震实时监测,确保各项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逐渐扩大监测台网的密度,继续对有效的传统预报方法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做好数据异常的核实与加密跟踪,结合宏观异常报告做好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探索地震预报新方法、新思路。同时,在地震预警工程一期建成的基础上,注重后续薄弱地区台站补充建设,进一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不断完善和强化地震预警系统,以达到更好的减灾效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5) 强化地震科普宣传,扩大避难场所建设。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在现有地震防御、预报和救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全社会的地震认知度消除地震恐慌和虚假舆论、推动民众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减灾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苏桂武等,2020)、基于受众体主观意愿和接受能力开展有效地震科普宣传(张腾飞等,2023),是进一步减少地震伤亡及损失的有效举措。在山区、沿海等次生灾害易发的地区,应扩大地震应急避难场地的建设,确保紧急逃生通道畅通,强化逃生设备的研发和使用培训,专业救援人员要做好指引及疏导工作,把握黄金72h的救援时间,继续增强地震现场的救援能力,并配备专业人员对地震亲历者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陈虹, 2024,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急救援及启示思考, 城市与减灾, (1): 10-14. DOI:10.3969/j.issn.1671-0495.2024.01.003
陈通、冯蔚、赵荣国, 2016, 2015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4): 22-27.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6.04.007
冯蔚、李卫平、陈通等, 2013, 2012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灾害学, 28(3): 133-137.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3.03.025
冯蔚、李卫平、赵荣国, 2011, 2010年全球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10): 29-33.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1.10.006
冯蔚、李卫平、赵荣国, 2012, 2011年全球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8): 9-12.
冯蔚、钱庚、杨牧萍, 2022, 2021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地震科学进展, 52(6): 263-270.
冯蔚、朱林、侯建盛等, 2016, 2014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震灾防御技术, 11(2): 420-426.
冯蔚、朱林、赵美松, 2017, 2016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11): 29-32.
冯蔚、朱林、赵荣国, 2015, 2013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11): 37-40.
高孟潭, 2023, 土耳其大地震救援的教训与启示, 防灾博览, (2): 4-9.
高孟潭、周本刚、潘华, 2008,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 震灾防御技术, 3(3): 209-215. DOI:10.3969/j.issn.1673-5722.2008.03.001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6, 全球重大灾害性地震目录, 北京: 地震出版社.
李卫平、黄瑾, 2001, 2000年全世界地震灾害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6): 12-15.
李卫平、王科英、赵荣国, 2003, 2002年全世界灾害性地震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2): 10-14.
李卫平、赵荣国, 2002, 2001年全世界灾害性地震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3): 15-18.
李卫平、赵荣国, 2004, 2003年全球灾害地震活动分析, 中国地震, 20(1): 108-111.
李卫平、赵荣国, 2005, 2004年全球灾害地震的灾情综述, 中国地震, 21(1): 123-129.
李卫平、赵荣国, 2007, 2006年国外灾害地震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2): 11-14.
李卫平、赵荣国, 2008, 2007年世界灾害地震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2): 36-40.
李卫平、赵荣国, 2010, 2009年世界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情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5): 38-42.
钱庚、冯蔚, 2021, 2020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地震科学进展, 51(7): 289-296.
苏桂武、Rodgers J、田青等, 2020, 参与式渭南地震情景构建: 中国地震风险对策的行动研究示范, 地震地质, 42(6): 1446-1473.
王丽丽、王兰民、卢育霞等, 2024, 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世界地震工程, 40(1): 58-71.
王勤彩、罗钧、陈翰林等, 2024,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地震, 44(1): 185-188.
张诚, 1986, 地震分析基础, 北京: 地震出版社.
张广伟、雷建设, 2015, 2011年云南腾冲5.2级双震发震机理, 地球物理学报, 58(4): 1194-1204.
张升、李兆焱、张思宇等, 2023, 2023年土耳其7. 8级地震灾害特征, 世界地震工程, 39(3): 45-55.
张腾飞、苏桂武、齐文华等, 2023, 民众灾害意识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科学计量学和文献内容分析的联合诊断, 地震学报, 45(1): 142-166.
赵荣国、李卫平、刘一鸣, 2009, 2008年世界地震灾害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1): 20-23.
赵荣国、李卫平、张虹, 2006, 2005年地震灾害综述, 国际地震动态, (1): 20-23.
甄盟、冯蔚、王琳, 2018, 2017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国际地震动态, (7): 23-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2023-12-22). 应急管理部发布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图, 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312/t20231222_472849.shtml.
周瑞琦、虢顺民、何蔚, 1998,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地震地质, 20(3): 261-268.
朱林、冯蔚、钱庚, 2020, 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科学技术创新, (23): 147-150.
朱林、冯蔚、钱庚, 2023, 2022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地震科学进展, 53(8): 351-359.
Coban K H, Sayil N, 2020, Different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s along the North and East Anatolian Fault zones, Arab J Geosci, 13(18): 971. DOI:10.1007/s12517-020-05945-z?utm_content=meta
Jenkins J, Turner B, Turner R, et al, 2013,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1900-2010 Middle East and vicinity,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Lei J S, Zhang G W, Xie F R, et al, 2012, Relocation of the 10 March 2011 Yingjiang, China,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Earthq Sci, 25(1): 103-110.
Turner B, Jenkins J, Turner R, et al, 2013,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1900-2010 Himalaya and vicinity,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2023a-02-06). M7.5-Elbistan earthquake, Kahramanmaras earthquake sequence,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jlqa/executive.
USGS. (2023b-02-06). M7.8-Pazarcik earthquake, Kahramanmaras earthquake, sequence,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jllz/impact.
USGS. (2023c-10-07). M6.3-32km NNE of Zindah Jān, Afghanistan,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ldpg/impact.
USGS. (2023d-10-07). M6.3-32km NNE of Zindah Jān, Afghanistan,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ldpg/region-info.
USGS. (2023-10-07). M6.3-32km NNE of Zindah Jān, Afghanistan,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ldpg.
USGS. (2023e-09-08). M6.8-Al Haouz, Morocco,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kufc/executive.
USGS. (2023f-09-08). M6.8-Al Haouz, Morocco,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kufc/impact.
USGS. (2023-09-08). M6.8-Al Haouz, Morocco,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kufc/impact.
USGS. (2023g-11-03). M5.7-43km E of Dailekh, Nepal,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l8p5/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