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前兆波的研究与地震预测实践的进展情况,分析利用地震前兆波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及其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分别对前兆波及其定义、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基本依据、前兆波观测技术概述、前兆波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探讨。文中定义了地震前兆波,以固体均匀弹性中的介质点波动方程和大量震例总结的前兆波阶段性特征,说明利用地震前兆波预测大地震事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文中阐述了前兆波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的被动观测状况、对观测目标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短期和临震前兆进行主动观测的科学思路; 应强化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利用前兆波携带的信息研究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介质参数变化,对实现短临地震预测是有意义的。
摘要:罗云山山前断裂带位于山西临汾盆地西侧,控制着盆地的西界。对罗云山山前断裂带8条冲沟的阶地测量资料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冲沟发育T1~T5五级阶地。T1阶地拔沟3m左右,T2阶地拔沟8~10m,T3阶地拔沟20m左右,T4阶地拔沟30m左右,T5阶地拔沟40~50m。阶地测年数据及断错地貌调查表明:罗云山山前断裂带在晚第四纪以来有过多次活动。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阶地的抬升速率为0.41mm/a,全新世以来抬升速率为0.75mm/a。罗云山山前断裂带冲沟阶地从晚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抬升速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反映该断裂带自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作用逐渐加强,这与临汾盆地从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沉降速率也有增大的趋势比较一致。
摘要: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前兆异常以及震前动物反常行为。研究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并不丰富,但觉察到的异常突出。其中中长期异常有6级、5级和4级的平静区; 前兆观测有玉树表层水温、德令哈表层水温和平安电磁波等显著异常; 同时震前1周还存在数量较多的动物宏观异常现象; 主震前130mi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结合1996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边界的强震震源机制解,探讨了玉树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1997年玛尼7.5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是同一动力学过程下的强震事件,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震级档平静区演化可能与上述动力学过程有关。还对强震原地复发、前震识别和玉树地震中的前兆观测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摘要:利用新疆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和静5.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资料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①空间分布上,和静5.6级地震前,形成一个椭圆形低值异常区,且椭圆长半轴约70km,短半轴约65km,椭圆走向NE,和静5.6级地震则发生在该椭圆区域的西偏北部边缘; ②时间进程上,和静5.6级地震前出现大约10个月的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一个月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点,波速比形成正常-降低-高值突跳-发震的模式。计算过程中,波速比误差控制在0.05之内,相关系数达99.0%以上。
摘要: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 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 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 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 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摘要:利用粤闽两省数字化地震台网2007年6月~2010年5月的走时及波形记录对南澳地区ML≥1地震用双差法重新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挑选重复地震丛,并研究地震丛的P波走时经伪弯曲射线追踪技术及波形互相关校正后的走时差变化。经上述处理后,汕头台、潮州台记录的南澳地区地震的P波走时差在2008年6~8月间出现负异常,经与地震活动性及形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该时段的负异常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速度有所上升。
摘要:城市小区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研究,可为制定防震减灾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宝鸡市宝钛小区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在自救互救方面最差,在地震灾害知识方面较好; 居民对地震灾害知识了解的准确性欠缺、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 居民自救互救的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互救意识淡薄,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易于传播谣言。因此,充分发挥小区基层机构的宣传、引导、组织和管理作用,提升小区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水平,是增强城市小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刘代芹 , 李杰 , 王晓强 , 李辉 , 朱治国 , 李桂荣
摘要:利用重力资料和GPS数据研究伽师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特征,首先对2005~2009年该区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平差计算,绘制出以1年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的等值线图。分析表明,伽师及邻近地区近年来重力场变化相对活跃,且有一定的规律,最大重力异常值达到150×10-8 m.s-2。其次,利用2005~2009年该区域G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进行重新解算,并利用理论计算得到该地区每年的面膨胀值。研究表明,该区域地壳面压缩、面膨胀交替出现,正负交界处往往是剪应变值增大的地区,即地震易孕育区域。最后探讨了重力与GPS(面膨胀)二者在地壳形变、地球动力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震前伽师及邻区重力值主要显示正变化,震后则呈现出大面积负值区域,说明压陷(面收缩)和向北扩张(面膨胀)作用交替进行,这与GPS计算出的面膨胀结果是一致的。
摘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 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 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