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7(3):215-225.
摘要:利用成都、昆明遥测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研究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分析了区域应力场动态和视应力值的时-空分布。给出川青地块平均应力场方位的时间变化。川青地块平均主应力场的方位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明显扰动,同时,地块力轴张量的倾角变化也很明显。得出2006~2007年川青块体逆冲型地震比例偏高,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中小地震震源错动类型发生变化的结果,与区域地形变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地震波形全波段计算辐射能量,求得的视应力σapp值揭示区域视应力值的微动态起伏过程与区域主压应力场方位的转折类似,可用于地块蕴震物理过程的探索。从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短期视应力σapp值的空间分布看,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低应力分布区,而相对高视应力则分布在外围地区。这些图像可能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前中短期发震构造附近呈现的闭锁现象。
2011, 27(3):226-234.
摘要:本文利用福建地震台网25个宽频带台站的噪声记录提取瑞利波和勒夫波频散曲线反演地壳波速结构,并利用爆破观测结果对该速度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地壳波速结构在浅部分辨率较好,深部波速结构的反演结果精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本文所选台站间距较小,提取得到的面波频散曲线在短周期部分精度较高,而长周期部分面波频散曲线的偏差较大。综合噪声反演结果与传统反演结果,本文最终给出了一个新的速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走时与爆破观测走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2011, 27(3):235-247.
摘要:根据布设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区内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结合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利用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对新疆天山东北部地区(E85°30'~88°30',N43°00'~44°40')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发生的599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合理性,确定了适合于当地震源精定位的程序,并改善了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表明:联合使用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台网的资料,显著提高了研究区的地震定位能力,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展示出了天山东北部地区更为明显的与活动构造相关的条带状地震活动分布图像,除了一些与已知断层相关的地震事件外,还发现一些有待证实的活断层。
付俊东 , 任金卫 , 张军龙 , 陈长云 , 熊仁伟 , 胡朝忠 , 杨攀新
2011, 27(3):248-259.
摘要:下热尔断裂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变形带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与迭部-白龙江断裂2条剪切断裂之间挤压变形带内,在空间上属于"玛曲空段"范围。经野外考察及遥感资料验证,确定下热尔断裂走向为310°,长度约为20km,运动学特征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沿断裂发育大量断错地貌,水平位移主要分布在3.5~5m,而未发现垂向断错地貌; 垂直断裂走向开挖2处探槽,揭示断层切穿晚第四纪地层,被地表沼泽相泥炭层覆盖,结合相关地层年龄资料,初步得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6.3mm/a。该断裂在几何学与运动学方面与东昆仑断裂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属于东昆仑断裂带走滑断裂体系内的一条次级断裂或过渡性断裂。
2011, 27(3):260-267.
摘要:在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沿断裂带的应力-应变状态与断裂带周围微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震前沿构造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更能反映地震孕育的动态过程。本文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非常明显的短期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短期异常信息。通过对比分析1976年唐山地震等震例认为,研究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变化,可以对地震中长期判断有较大危险性的活动断裂区进行有目的的重点监测和预测。
2011, 27(3):268-279.
摘要: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 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 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 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0.003a+12.90; 应力降结果介于0.03~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 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f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lgM0+5.32; 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 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张小平 , 牛雪 , 赵安生 , 马顺 , 刘超 , 刘洋 , 李涯 , 姜华 , 张银龙 , 张凤君
2011, 27(3):280-289.
摘要:通过收集近年来大连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土动力学参数的实验资料,统计分析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粘土、中砂、碎石、回填土和全风化板岩等7类土的实测动力学参数,给出了它们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统计值。然后,选取典型钻孔并建立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别运用本文统计值、94规范值(即原大连地震小区划的土动力学参数值)和袁晓铭等(2000)的推荐值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中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形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统计值与袁晓铭等(2000)的推荐值非常接近,而与94规范值有很大的差别。
2011, 27(3):290-299.
摘要:舒曼谐振异常现象与地震活动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舒曼谐振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电离层扰动有关,是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云南舒曼谐振地震前兆观测台的系统结构和仪器参数,以及统计分析和震例分析的结果。永胜台观测数据显示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5.8级地震震前3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2011年1月23日临沧东部M4.0级地震震前2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 通海台观测的By分量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5月22日红河州M4.2级地震当日前3阶谐振频率对应谱密度出现强烈扰动。研究表明,舒曼谐振地震前兆监测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手段。
2011, 27(3):300-308.
摘要:本文基于裂隙潮汐应力分析,提出了不排水条件下,单裂隙和多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响应模型。基于响应模型的分析计算,绘制了单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与裂隙产状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岩体弹性参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对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的影响。结果表明,M2和O1波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随裂隙倾角(DIP)增加而增加,位相差都在±165°~±180°(DIP<15°)和0°~±10°(DIP>15°)之间,且两波位相差符号相反; 流体压力振幅比线性地响应岩体弹性常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的变化,但位相差几乎不受裂隙和岩体弹性参数的影响。
卢育霞 , 石玉成 , 袁道阳 , 陈永明 , 秋仁东 , 孙军杰 , 徐舜华
2011, 27(3):309-318.
摘要:各种地质调查方法的综合研究证明,兰州市所谓的"刘家堡断裂"实际上应该是兰州七里河向斜盆地的北部边界。采用适合于百米以内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主要探测"刘家堡断裂"沿线浅部岩层变化情况,通过分析4个场地的浅层地震剖面,阐述了勘探场地附近地震图像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七里河向斜盆地西北边缘的构造趋势。地震勘探认为,向斜构造界线两侧岩层物理性质差异明显,地震反射剖面对比反映出"刘家堡断裂"与"深沟桥断裂"交汇的部位褶皱变形非常剧烈。总之,兰州盆地内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勘探的正确解释是建立在对地质构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
2011, 27(3):319-326.
摘要:通过对不同目录中固原1306年和1622年两次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和查阅历史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了朝那湫和马刚堡两处地震遗址。综合历史资料记载和对遗址的考察研究认为:1306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为35.9°N,106.3°E; 1622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该在36.5°N以南。
2011, 27(3):327-334.
摘要:回顾了我国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研究,优先制定基础性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的重要性,分类时除应遵守分类基本原则,还应发掘信息本身特性,提出分类的个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