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综述
    • 波形相关意义“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2011, 27(4):335-347.

      摘要 (3099) HTML (0) PDF 178.42 K (4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壳介质性质变化、评估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地震"复发"和断层深部滑动速率的估算等方面,在提高定位和震相识别精度、断层结构、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值得关注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有关"重复地震"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 >研究论文
    • 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的探讨

      2011, 27(4):348-362.

      摘要 (2435) HTML (0) PDF 1.14 M (3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河北、内蒙等地5口映震能力较强的地下水位观测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震井水位前驱波现象较为普遍,其比例可达65.1%(41/63);相同地震不同观测井前驱波特征各不相同,同一观测井在不同地震前的特征也各异,这可能与不同观测井具有不同的井-含水层结构以及不同地震前有着不同的震源参数有关;与单井水震波相比,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次数略低于水震波,其比例在39.7%~50.7%之间;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观测井占研究区观测井总数的比例可达66.7%。

    • 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

      2011, 27(4):363-375.

      摘要 (2762) HTML (0) PDF 1011.44 K (3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Schuster检验对汶川地震余震受固体潮的调制触发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引潮力、潮汐应力和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等触发地震情况的分时段分区段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北段2008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组强余震受潮汐触发明显,引潮力、潮汐正应力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经Schuster检验平滑后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此外,汶川余震受半月潮的调制非常明显,北段余震多发生于上、下弦时段,南段地震多发生于上、下弦和望时段。

    •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确定方法的比较

      2011, 27(4):376-385.

      摘要 (3301) HTML (0) PDF 762.50 K (4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有2种,即潜在震源区划分法和格点空间光滑法。本文针对格点空间光滑法,重点介绍了高斯空间光滑法及其改进后的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然后以华中为研究区,分别采用高斯空间光滑法和潜在震源区法建立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并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危险性,对比两种方法所得区划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空间光滑法适用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或由背景地震引起的地震危险性的计算;潜在震源区划分法适用于考虑明确的发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将2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地震和已知构造信息是判断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方法。

    • 口泉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研究

      2011, 27(4):386-395.

      摘要 (2752) HTML (0) PDF 1.16 M (3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航、卫片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口泉断裂中段(上神泉至杨家窑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野外调查表明,口泉断裂中段在禅房以北断错了T1阶地砂土卵砾石层,最顶部一直断错至阶地上覆的黑垆土层下部。最大垂直断距位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不小于3m,向南北两侧分别至大峪口、鹅毛口的垂直位移衰减分别为0.50m、0.25m,表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为中段活动中心。根据测年结果,确定中段最新活动发生在距今7.71ka~3.00k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进行了探讨。

    •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2011, 27(4):396-402.

      摘要 (2839) HTML (0) PDF 368.56 K (3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考虑震源区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础上,由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最容易破裂的余震断层面,进而计算玉树主震在上述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态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与余震分布较为吻合,说明玉树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利用相同方法计算了玉树主震对周边更大范围内地震的应力触发影响,发现大部分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基本一致,中小地震大多发生在正向触发区域,但量值较小。对余震断层面与主震完全一致的情形进行了同样的计算,与前述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显示,考虑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方式所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与余震及区域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相吻合。

    • 大同及邻区地震网格化相关分析及预测意义

      2011, 27(4):403-409.

      摘要 (2762) HTML (0) PDF 477.41 K (3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1970~2009年的ML3.0以上地震资料,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同及邻区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在该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情况。在确定空间范围、时间窗和时间滑动步长后,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网格化再转化为序列;对一个时段内及其稍长时段内的地震空间分布进行序列化,计算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并分析相关系数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以1989年大同-阳高5.9级地震震中为中心,取经向和纬向均为1.6°的矩形区域,时段长为3600天,稍长时段取3700天,滑动步长取100天的情况下,1980~2009年的相关系数的时间序列值基本在0.94~1.00之间波动,但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5.9级、1991年山西大同5.8级与1999年山西浑源5.6级地震前2年均出现过相关系数小于0.94的异常现象,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分析相关系数异常对于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得到以下3点认识:①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前,可将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发生的显著变化,作为2年尺度的震兆异常,为该区中期地震预测提供时间的参考;②考虑到研究区的限定范围为震中周边0.8°以内,地震时空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对于地震地点的预测也是有意义的;③相关分析可以为识别此类地震空间分布模式的异常变化提供帮助。

    • 地震红外长波辐射短期异常特征分析

      2011, 27(4):410-418.

      摘要 (2574) HTML (0) PDF 1.01 M (3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OAA卫星资料反演的地震长波辐射值OLR对黑龙江及其周边2003年以来8次中强地震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震前2个月左右OLR场值存在明显的高值异常区,未来震中距离高值区中心点250km(优势距离为160km)。该方法对黑龙江及其周边4级以上地震短期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价值,也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未来可能发震区域并及时做出短期预测预警提供了新途径。

    •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断裂危险性初步研究

      2011, 27(4):419-430.

      摘要 (2554) HTML (0) PDF 537.38 K (4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的资料,计算了由台湾海峡7.3级地震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震后余震的分布与应力场的情况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震源地分布的角度对库仑应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正演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在距震中相对较远的区域与余震分布的一致性较好,约90%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在震中附近计算出的库仑应力变化比较复杂,与余震的分布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在距震中较远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能比较好的反映余震的分布,而在震中附近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则比较复杂。以闽粤滨海断裂带为接收断层计算了其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其西南段上的应力增加,促使其活动性增强,认为在闽粤滨海断裂带与NW走向的上杭-东山断裂交汇的南澎岛-东山岛海域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较大。

    • 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平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2011, 27(4):431-437.

      摘要 (2659) HTML (0) PDF 304.67 K (3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年12月21日,宁波地震台ZK03井增加水温测项("九五"水温),2010年4月2日,在同一井孔内同一深度又增加水温仪器("十五"水温)进行平行观测。结果发现,2套仪器初装时的水温绝对精度测值基本相同,说明该井水温10年来的趋势性上升不是井孔内水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仪器的系统性变化引起的,即仪器的漂移现象所致,但对地震前兆观测是没有明显影响的。通过近9个月的平行观测,发现2套仪器测值的趋势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受到雷电和交流电脉冲干扰时,2套仪器水温测值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可能与每套观测仪器的系统特性有关。由于安装"十五"水温仪而对"九五"水温测值的干扰表明,"九五"水温仪虽然经过10余年的连续运行,但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是很高的,可以继续使用。

    • 东北地区中等地震前地磁空间相关性异常特征初步分析

      2011, 27(4):438-447.

      摘要 (2577) HTML (0) PDF 890.35 K (3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等省的地磁总场强度F北京时21点绝对观测值,研究了其空间相关性在东北地区几次中等地震前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这些地震前地磁总场F的空间相关性会出现下降变化,本文初步给出了判定异常的指标。

    • >总目次
    • 《中国地震》第27卷(2011年)总目次

      2011, 27(4):448-452.

      摘要 (98) HTML (94) PDF 93.56 K (3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震2011年第27卷第1-4期总目次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