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综述
    •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

      2012, 28(1):1-9.

      摘要 (3362) HTML (0) PDF 831.54 K (4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先从地震预警的概念、系统构成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际上地震预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继而通过对国内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展在政府、社会、台网建设和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地震预警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非技术性挑战进行了估计,并建议加强法律措施、公众教育、震害防御等方面的配套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 >研究论文
    •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 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周、月频次分布特征

      2012, 28(1):10-21.

      摘要 (3343) HTML (0) PDF 1.92 M (3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Kolmogorov-Smirnov 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 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 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 福建地区环境噪声瑞利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2012, 28(1):22-32.

      摘要 (3692) HTML (0) PDF 1.24 M (3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福建、广东、江西和浙江等4 省数字地震监测台网中69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4月13日~10月13日的速度型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提取两两台站间的瑞利面波格林函数,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最终反演获得了福建地区(115.7~120.5°E、23.6~28.35°N)瑞利面波群速度的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福建地区周期为3~5s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在2.73~3.17km/s之间,平均速度为2.96km/s。瑞利波群速度横向变化与福建地区地表构造特征和地热异常区分布情况是基本吻合的;该群速度分布图在漳州盆地和福州盆地区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低速异常,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盆地沉积层和高地热的影响;杉岭地块属于山地地形,但由于受到高地热的影响,因此表现为低速异常;永安-玳瑁山地块为山地区,而受到中地热的影响,速度异常表现较为复杂。

    • 基于地形倾斜值的场地效应校正方法研究

      2012, 28(1):33-41.

      摘要 (2744) HTML (0) PDF 1.01 M (3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Wald 等(2007)的研究发现,从地形数据里分离出来的倾斜值分布和用非单一来源得到的区域场地效应图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前者在质量和连续性方面又更胜一筹,且与实际观测所得到的速度分布较接近。本文阐述了以地形倾斜值求V30S 及做场地效应校正的原理和方法,据此方法从全球地形数据中得到研究区域的浅层剪切波速度V30S 分布图,并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应用例子,求得场地放大因子,对初始地震动进行场地效应校正。

    • 中国大陆地磁场Z 分量日变幅的时空特征分析

      2012, 28(1):42-50.

      摘要 (2873) HTML (0) PDF 1.47 M (4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大陆76 个地磁台站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的时空特征,得到结论如下:①在时间上,回归分析和傅里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台站地磁Z 分量的日变幅均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主要有365 天、183 天、122 天、73 天等,其中365 天的周期振幅最大(即年周期)。②空间上,地磁场Z 分量日变幅随纬度整体呈非线性变化,在25°N 附近存在拐点(极大值点),在15°~25°N,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5°~50°N,Z 的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③通过地磁场Z 分量日变幅时空分布与等效电流对比,结果显示地磁场Z 分量日变幅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是由等效电流的时空演化决定的。④若粗略地把地磁场Z 分量日变幅最大值所处的纬度视为等效电流的焦点所在的纬度,则焦点所在纬度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逐日焦点变化最大可达10°。

    • 土壤氡方法用于断层活动性研究的讨论

      2012, 28(1):51-60.

      摘要 (2710) HTML (0) PDF 1.16 M (3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海河断裂、天津南断裂、天津北断裂和沧东断裂等的土壤氡测量资料,用M -珚M 值的组合以及H 值、An 值等3 种方式对天津地区4 条断裂的活动性强弱进行了分析和划分,经与活断层探测中得到的4 条断裂的活动性分段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同时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进而认为,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土壤氡测量资料能够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初步分析和分区,从而为断层的活动性分段提供参考。通过不同断裂间上述3 组指标对比发现,土壤氡测量结果不能用于判断不同断裂间的活动性强弱。从实际工作出发,为利于分析断层的活动性分区,断层气测线在布设时应在探测断层与已知断裂的交汇部位附近适当增加密度。

    • 水平引潮力极值天体时角表征与调制的讨论

      2012, 28(1):61-68.

      摘要 (2568) HTML (0) PDF 1.20 M (3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讨论了引潮力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关系。进行了水平引潮力极值条件分析,研究了满足水平引潮力极值条件下的天体时角表征的地震活动可能存在的应力调制。其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的时窗内,通过地震目录资料的天体时角计算,求出满足水平引潮力极值条件时所出现的调制地震活动场的时空特征,继而研究这些时空特征与未来中强地震三要素的关联,以期获取地震预测信息。

    • 雷暴产生的气压突变对体应变与同井水位干扰的对比研究

      2012, 28(1):69-77.

      摘要 (2609) HTML (0) PDF 1.37 M (4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首都圈地区涞水台等Sacks 体应变与同井水位数字化分钟值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雷暴时段二者潮汐观测曲线会发生同步显著畸变异常。经小波分析、回归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并与气压资料比对,证实这是由于雷暴引发了气压瞬间突变而产生的干扰,其幅值比背景值分别高近8 倍和11 倍,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雷雨季节的6~8 月。进一步研究了周期气压波对体应变与井水位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并将雷暴日与无雷日气压对体应变和井水位的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征。

    • 太行东断裂的性状与分布

      2012, 28(1):78-87.

      摘要 (2559) HTML (0) PDF 1.80 M (4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新生代断裂,主要有早第三纪NE 向保定-石家庄断裂带、太行山南端的新生代NNE 向汤东、汤西断裂带,均为倾滑兼右旋走滑断裂。前者经人工地震探查为白垩纪-渐新世早期形成的断裂,之后,在地层中未发现明显的活动记录。后者形成于始新世-第四纪,由错列的汤东、汤西断裂组成,作右阶排列。在断裂间出现反向调节性凸起带———NNE 向大赉店凸起。需特别强调的是,汤东、汤西断裂带活动性很强。而在石家庄-安阳间的山前地带不存在大尺度的新生代断裂,构造上为太行隆起的东斜坡带。

    •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建筑群在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和风险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012, 28(1):88-99.

      摘要 (2599) HTML (0) PDF 1.42 M (4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快速发展,其在灾害研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将遥感技术用于建筑群在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和损失风险分析,不仅能保证建筑物类型和数量调查更新的时效性,而且有利于进行不同时期损失风险的对比分析,以便揭示震灾损失风险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高分辨率建筑群的遥感影像特征,设计了一套提取建筑物属性信息(高度和面积)的方法,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了其可行性;将提取的建筑群属性信息与传统的震灾风险分析模型相结合,即可实现对研究区建筑群在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和损失风险分析。以唐山市区和9 个乡镇2009 年的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它们的属性信息,在设定地震烈度情景下,分析了这些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和损失风险。

    • >研究报道
    • 2011 年震情述评

      2012, 28(1):100-108.

      摘要 (2069) HTML (0) PDF 1.75 M (3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1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6次,最大地震为3月11日的日本9.0级地震。与2010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稍有减少,但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1年全球8级地震继续活跃,全球地震能量释放较2010年明显增强,日本9.0级地震显示全球强震活动依旧处于2004年开始的高能量释放期。2011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段,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段的日本和瓦努阿图-克马德克群岛地震活跃。欧亚地震带西段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北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结束。
      2011年我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大陆发生18次,包括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5月10日中俄交界6.1级地震(震源深度560km)和11月1日新疆伊犁6.0级地震;台湾发生6次,无6级以上地震。2011年中国大陆及邻区中、强地震活动呈现内部弱、边邻强的活动特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影响可能趋于结束,未来中强地震活动可能形成新的格局,即南北地震带处于强震活跃时段;新疆中强地震活跃;南北地震带北段ML4平静被打破;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平静结束,华北及邻区的南部中等地震活动显著。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