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综述
    • 余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

      2012, 28(2):109-120.

      摘要 (3885) HTML (0) PDF 529.56 K (4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力学加载、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速率-状态依从等几方面对余震活动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是余震产生的基本前提。瞬时蠕变和余滑观点能够从力学的角度解释震后极短时间内余震的快速衰减,而应力松弛过程更有利于解释长时期的余震活动特征。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余震的演化过程。受主震应力扰动影响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于余震的活动过程之中。各类模型和理论解释都在努力寻求与G-R关系和修改的大森公式这两个统计地震学基本关系的一致性。

    • >研究论文
    • 深度震相sSmS特征及其在震源深度确定中的应用

      2012, 28(2):121-132.

      摘要 (2710) HTML (0) PDF 1.27 M (4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一系列理论地震图模拟,研究了莫霍面超临界反射深度震相sSmS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震相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SmS和sSmS属于高频波,一般情况下在高频段(1Hz左右)可被清晰地观测到;而在更长周期的地震图上,SmS和sSmS的强度比S波或者S多次波弱,不易辨认;地壳结构复杂地区且震源深度较浅时,sSmS震相也不容易被观测到。本文以2011年6月20日腾冲MS5.2地震为研究实例,利用sSmS深度震相确定其震源深度为6km,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在利用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研究中,sSmS震相可以作为震源深度精确测定的手段之一。

    • 偏振分析在地震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2012, 28(2):133-143.

      摘要 (4788) HTML (0) PDF 1.26 M (5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给出了一种3分量地震数据偏振分析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人工地震勘探信号的提取中。该技术基于时域算法,通过对协方差矩阵的本征分析,在滑动时间窗内计算偏振特性,由偏振椭圆导出表征质点运动的各种属性,并利用质点运动的特征构建偏振滤波器。本文对3分量合成地震记录和野外探测实验的实际3分量记录进行偏振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偏振滤波,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

    • 地震活动性预测并划分未来地震发生的潜在区域方法研究

      2012, 28(2):144-153.

      摘要 (3173) HTML (0) PDF 1.20 M (3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网格地震方法,选取面积百分比(33%),确定圈闭区域的半径,统计后期地震发生在圈闭区域内的概率。在我国4个不同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地区,分别统计了后期地震发生在圈闭区域内的概率。结果表明,4个地区后期地震发生在圈闭区域的概率远远大于面积百分比。说明未来地震是高度地聚集在过去地震发生的区域内,采用地震活动性预测并划分未来地震发生的潜在区域的方法是可行的。

    • 利用声发射和波速变化判定岩石损伤状态

      2012, 28(2):154-166.

      摘要 (3286) HTML (0) PDF 1.64 M (5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岩石受单轴压缩损伤过程中的声发射和超声波波速进行了同步测量,对比分析了声发射和波速随损伤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岩石损伤过程可分成几个阶段,不同阶段声发射和声波波速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利用超声波波速的相对变化能够稳定可靠地鉴别岩石的"加载强化"与"加载弱化";声发射b值对裂隙的非稳定扩展更加敏感,可以作为岩石失稳预警参数;岩石声发射和波速都对损伤具有记忆性,重复加载下的声发射和超声波波速变化可提供更丰富的岩石损伤状态信息。

    • 首都圈断层活动及其与地震关系探讨

      2012, 28(2):167-178.

      摘要 (2602) HTML (0) PDF 1.43 M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首都圈地区10处跨断层流动观测场地4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了断层水平扭错量、水平张压量和垂直升降量。结合首都圈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和该区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了首都圈地区现今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断层活动较复杂,目前总体活动水平与往期相比并不高,大多数断层左旋活动增强,右旋活动相对减弱;张性活动也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断层垂直活动量小于水平活动量,地壳运动仍以水平运动为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强震前断层活动明显增强,并具有一定的异常特征。

    •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的S波分裂研究

      2012, 28(2):179-187.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09 M (3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对较大,快波偏振方向不太集中。台站附近断裂分布单一的武蛟台(WUJ)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角度相差约35°,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也不一致。台站附近无断层通过的狮子洞台(SZD)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接近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慢波时间延迟大小与震源深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

    • 2008、2009年大柴旦6.3级、6.4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前兆异常

      2012, 28(2):188-199.

      摘要 (2536) HTML (0) PDF 1.50 M (2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区域地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初步探讨了大柴旦强震发震构造。结合德令哈2003年6.6级、2004年2~5月5次5级的地震序列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大柴旦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点。初步分析了近10年来两次8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结合青海地区的前兆观测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前兆异常及其特点。

    • 静乐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探讨

      2012, 28(2):200-213.

      摘要 (2216) HTML (0) PDF 1.25 M (2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静乐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似地震前前驱波起始时间和波动周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其比例可达63.1%;部分相似地震前前驱波的波动形态和幅度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研究范围内前驱波各项特征均相似的地震尚未发现,其原因可能与前驱波的成因、传播途径、相似地震的震源区特征等因素有关。

    • 炸药震源的地震安全性野外实验研究

      2012, 28(2):214-221.

      摘要 (2589) HTML (0) PDF 1.02 M (3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定一块场地,针对相同井深、不同药量的情况,进行炸药震源的地震安全性野外实验,用Etna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记录每次爆破时房屋振动的加速度。在选定房屋结构的地基、窗台、屋顶等3个位置分别布设了仪器,记录结构响应的加速度波形。为了与《爆破安全规程》的参考标准对应,将加速度值转换成速度值,并对位于屋顶的结构响应速度峰值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响应、安全距离、频率的研究,分析建筑物结构对每次爆破的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讨论。

    • 气温变化对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的影响

      2012, 28(2):222-230.

      摘要 (2487) HTML (0) PDF 1.24 M (3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三维热—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唐山地震台及其周边地区在地表温度呈不同幅度的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对台站短基线观测的影响,并对由于地表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变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观测桩距离的年变化幅度达到2mm左右,这与目前台站观测数据的年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表明台站观测数据包含了温度的重要影响。另外,台站各基线桩的位移序列相对于温度变化滞后了1~1.5个月的时间。同时发现,台站短基线各测段的实际观测数据存在着同步的趋势性变化,这不是稳定年变化的温度变化能解释的,因此这种趋势变化可能与局部应力场调整或者断层活动有关。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