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测震
    •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2013, 29(1):1-10. CSTR:

      摘要 (3604) HTML (0) PDF 802.98 K (3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 濮阳小震集中区发震机理分析与讨论

      2013, 29(1):11-25. CSTR:

      摘要 (3357) HTML (0) PDF 1.63 M (4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两方面的结果,对濮阳小震集中区小震丛集活动的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双差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震源位于聊考主干断裂上,与断层的产状吻合;5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显示,双力偶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观测波形,小震震源机制主要为走滑型,初动符号呈象限分布;在参考了油田地质构造背景资料后,对濮阳小震集中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油田采油作业之间是否存在注水诱发关系进行了讨论。

    •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2013, 29(1):26-36. CSTR:

      摘要 (3743) HTML (0) PDF 1.51 M (4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 自贡-隆昌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研究

      2013, 29(1):37-47. CSTR:

      摘要 (2869) HTML (0) PDF 1.41 M (3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报告,对自贡-隆昌地区开展了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及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数据,探讨了注水区域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P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与家33井加压注水的关系。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空间丛集性更加明显,集中分布在自贡(A区)、富顺-隆昌交界(B区)及隆昌(C区)等3个区域。其中距家33井西侧约20km的A区地震呈NNE向长轴展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B、C区域内的地震则沿NW向长轴展布,家33井所在的B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6km,即家33井的注水层位附近,呈现由NW至SE的铲形特征,并逐渐变深;位于家33井东南方向约15km的C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B区较深,优势深度在8~15km。分析认为,A区地震活动与家33井加压注水无关,而B、C区域的地震活动却明显受到加压注水的影响。P波速度结构显示:在3km深的注水层位附近,区域B、A之间形成了1条近NS走向的高、低波速过渡带,B区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A区,其原因是家33井出现容腔饱和,使该区地下介质具有较高含水饱和度引起的。

    • 中国大陆M_S≥7.0地震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关系研究

      2013, 29(1):48-56. CSTR:

      摘要 (2998) HTML (0) PDF 1.06 M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1900~2012年中国大陆MS≥7.0浅源地震为研究对象,计算日月潮汐在发震断层面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确定潮汐相位角。通过Schuster检验,定量分析了中国大陆强震与日月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具有震源机制解的57次强震中,71.9%的强震发生在潮汐加载相位区间,Schuster检验p值为3.83%,显示中国大陆7级强震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活跃期p值为4.56%,75.5%的地震发生在潮汐加载相位区间;而在平静期发生在加载相位区间的地震比例为50%。表明活跃期内的强震受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触发更为显著。

    • >形变
    • 高采样率四分量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分析

      2013, 29(1):57-67. CSTR:

      摘要 (2847) HTML (0) PDF 2.16 M (3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地震,选取了2套10Hz采样YRY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1套100Hz采样FBS-3B型宽频带地震计的观测结果,在预处理后对比分析了上述观测结果在同震时段的响应特征。利用S变换方法研究了整个同震时段的频谱动态演化过程,并对各震相时段的频谱细节进行了分析。同站点地震仪与钻孔应变仪S变换结果表明,二者的同震频谱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相互参照进行波动信号的甄别,说明钻孔应变仪在高频端的监测结果是可靠的。

    • 布尔莎模型在GPS时间序列融合中的应用

      2013, 29(1):68-74. CSTR:

      摘要 (2832) HTML (0) PDF 1.03 M (4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与全球IGS站的公共站点,采用布尔莎模型求取坐标转换7参数,将地壳观测网络工程基准站点位时间序列与全球解进行绑定。结果显示,转换得到的时间序列N、E向中误差约为2、3mm,与直接融合得到的时间序列的单天误差水平相当,转换得到的站间大地线误差大部分在6mm内,表明该转换方法是可行的。

    • 断层活动协调比计算方法的改进及震例分析

      2013, 29(1):75-80. CSTR:

      摘要 (2648) HTML (0) PDF 1.24 M (3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断层活动协调比的概念,讨论了起算点对协调比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移动窗计算断层活动协调比的方法以及离散度评定指标。震例分析结果表明,丽江7.0级地震前丽江场地断层活动协调比数值变化范围较大,分布较离散;震后数值相对稳定,离散度较低。反映了在孕震阶段断层的应变积累以及由其引起的3分量运动相互协调性较差;震后断层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积累的应变能得到释放,3分量运动相互协调一致。目前丽江场地断层活动协调比数值离散度处于低值,断层应变积累处于较低水平。

    • 基于择优的块体模型解算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主要断层滑动速率

      2013, 29(1):81-90. CSTR:

      摘要 (2588) HTML (0) PDF 1.32 M (3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9~2007期GPS速度场数据,通过块体模型择优得到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主要块体边界带变形的适用模型,并给出了块体边界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宝兴-汶川段张压速率较小,为0.5~1.8mm·a-1;汶川-茂县压性相对显著,速率达1.8~3.8mm·a-1;鲜水河断裂带张压及走滑速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即炉霍以北张性滑动速率(8.1mm·a-1)比左旋走滑速率(4.8mm·a-1)大,炉霍-道孚段张压速率与走滑速率基本相同,道孚-康定段呈现出左旋走滑速率减小、张性速率增大的变化趋势,康定-石棉段表现出较明显的左旋走滑性质;小江断裂带走滑速率明显大于张压速率;红河断裂带空间分段性较为明显,北西段滑动量较小,但存在一定的张压分量(景东段速率4.7mm·a-1),南东段(个旧以西)以走滑为主(速率4.5mm·a-1)。

    • 求解模型对欧拉矢量的影响

      2013, 29(1):91-96. CSTR:

      摘要 (2911) HTML (0) PDF 976.69 K (3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NSS水平运动场求解欧拉矢量时,待估参数的个数会对欧拉矢量结果产生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分别从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同的求解模型得到的欧拉矢量的差异;然后以2004~2007年中国大陆GNSS水平运动场为基础,选用两种常用的求解模型(块体整体旋转模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讨论了求解模型对欧拉矢量及后续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下块体整体旋转的差异最大可达2.60mm·a-1,是不能忽略的。因此认为选用不同的块体运动模型会得到不同的地壳水平运动图像,在地壳水平运动分析中对此需加以重视。

    • 张渤带洞体应变参数解算及结果分析

      2013, 29(1):97-106. CSTR:

      摘要 (2560) HTML (0) PDF 1.76 M (3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张渤带2002年以来的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首先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带内各个台站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其后,以怀来台伸缩仪为例讨论了3分量和2分量观测解算平面应变参数的模型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在此基础上,选取张渤带上资料较稳定的16个洞体应变台站资料进行了应变参数时间序列计算,并对华北M5.0地震前应变参数同步变化现象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比了洞体应变与GPS应变的差异,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 >重力
    • 起伏地形条件下流动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2013, 29(1):107-115. CSTR:

      摘要 (2508) HTML (0) PDF 1.60 M (3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地震监测为目的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获取的重力年变信号通常在十几到几十微伽量级。但由于重力测点所处的地形高程不同,将空间测点直接插值得到的重力异常空间图像会叠加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异常畸变。本文通过6面体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规模和埋深场源的地形效应;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测网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并通过位场曲面延拓校正技术消除了地形影响。结果表明,位场曲面延拓校正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重力数据质量,有利于更准确地圈定和认识异常的空间形态特征。

    • 玉树M_S7.1地震同震效应模拟与绝对重力检验

      2013, 29(1):116-123. CSTR:

      摘要 (2876) HTML (0) PDF 1.24 M (3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玉树震后地质调查获取的地表破裂位移,参考余震精定位结论以及地震波和InSAR反演结果,构建了玉树MS7.1地震发震断层模型。基于弹性-粘弹分层介质模型中平面矩形位错理论,考虑介质自重的影响,模拟了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图像显示,玉树绝对重力点刚好位于同震重力变化极值附近,变化量达到25.02×10-8m·s-2。通过对震前重力变化以及对两台FG-5绝对重力仪的一致性进行讨论,认为实测玉树台27.2×10-8m·s-2为同震重力变化,这与基于位错理论的同震模拟结果一致,是对位错理论近场变化的1次很好的验证。

    • 华北时变重力场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

      2013, 29(1):124-131. CSTR:

      摘要 (2883) HTML (0) PDF 1.83 M (3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地震重力监测网的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多期重复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华北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利用二维小波分解技术,将不同场源深度异常进行了分离,并对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给出了解释,提高了对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趋势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波细节的功率谱分析,可以获得各阶小波变换逼近及小波细节分析图所对应的场源深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对于深入认识华北地区潜在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流体
    • 鲁豫交界地区深井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因分析

      2013, 29(1):132-141. CSTR:

      摘要 (3121) HTML (0) PDF 1.44 M (3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豫交界地区豫01、11井和鲁27井等3口地震观测深井的水位于2006年后出现了准同步的异常下降变化,下降幅度3~12m不等。经调查落实,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地热开采活动日益增强,开采量逐年增大,并且开采层与异常井水位观测层同属于奥陶系热储层。为此,本文依据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的水文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基于周边地热开采量数据和相关含水层参数,运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热开采所引起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并分析了水位下降异常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自1995年开始地热开采活动以来,其逐年增加的地热开采量与地震观测井水位的下降幅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鲁豫交界地区3口深井水位的准同步异常下降与周边地热开采活动有关。

    • 楼盘施工注浆及荷载对唐山矿井水位的影响分析

      2013, 29(1):142-147. CSTR:

      摘要 (2668) HTML (0) PDF 1.02 M (3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唐山矿井水位上升速率明显加快,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本文从地下水动力学和荷载效应角度,利用抽(注)水试验模型和均布荷载下半无限大的弹性空间理论模型,分析井孔附近楼盘施工注浆及建成后荷载作用对井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距井孔200~700m范围内注浆,每天注浆2500m3,注浆270d,能引起井水位上升8~11m的变化;大面积的楼盘荷载作用可以引起井水位上升约4m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唐山矿井水位的上升异常与楼盘施工注浆及建成后的荷载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 南北地震带流体资料趋势性转折与强震的关系

      2013, 29(1):148-156. CSTR:

      摘要 (2678) HTML (0) PDF 1.54 M (3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北地震带及附近的108项流体资料进行趋势性转折变化分析,筛选出变化相对稳定、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趋势性转折72次,以2000年为界分2个时段根据转折时间点和形态进行时空特征分析。针对南北地震带北段流体资料在2个时段中存在的突出的群体性特征,结合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得出北段由2000年之前构造应力状态相对松弛转为2000年之后构造应力大范围增强的初步认识,以期为未来强震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 >电磁
    • 伪魏格纳-维勒分布在地磁时频分析中的应用

      2013, 29(1):157-167. CSTR:

      摘要 (4107) HTML (0) PDF 1.62 M (5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伪魏格纳-维勒分布对静日和扰日的地磁场Z分量数据进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周期为6~24h的静日变化在静日和扰日的各个台站都存在;而2~6h部分既受外源场影响,也反映了区域信息,表现出感应磁场和地壳磁场的特征。采用平滑伪魏格纳-维勒分布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各台的Z分量数据进行时频分析,结果显示震中附近的地磁台站在震前记录到了周期约为4.4h的异常信号,其振幅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

    • 临夏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现象分析

      2013, 29(1):168-176. CSTR:

      摘要 (2744) HTML (0) PDF 1.44 M (3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临夏台1981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资料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该台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探讨EW和NS两测向之间数据的相关性,以及与大夏河流量变化的对应关系,认为该台两测向数据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能与区域地下介质具有较均匀的电性结构有关;分析了该区降水和地下静水位对地电阻率的影响,认为地下静水位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探讨了临夏台地电阻率资料作为地震前兆的意义,认为该台资料对甘东南及甘青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反应敏感,以下降型破年变异常为主,呈现出震级越大,异常持续时间越长的特点。该台资料同时对甘青地区成组中强地震有所反应,显示出异常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

    • 编后语

      2013, 29(1):177. CSTR:

      摘要 (2026) HTML (0) PDF 837.21 K (3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预报是尚未成熟且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学科,一方面,地震预报处于科学事实和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自身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系统的教课书可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地震预报所需的实用性技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尚无专门的培养机制。因此,需要建立能够适合地震预报学科特点和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地震预报不间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