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与探讨
    • 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综述

      2013, 29(3):293-305.

      摘要 (2510) HTML (0) PDF 854.77 K (4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期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进展。从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角度对余震活动进行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集中于对主震触发余震机制的讨论;二是通过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区域与实际余震空间分布区域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认为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有利于余震的发生,而这正是余震活动与应力变化高度相关的重要证据。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基础之上的余震活动率研究,即将余震活动作为一系列独立的成核事件,从断层滑动触发地震的角度出发,结合静态库仑应力计算得到余震活动率,进而得到余震数量。余震活动是与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变化相关联的,余震活动率受应力扰动幅度、应力加载速率、断层基本物理特性及背景地震活动率等的影响。考虑到“余震激发余震”的特点,ETAS 模型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条统计学与物理学方法(应力变化)相结合、能更完整地刻画余震活动特征的可能途径。

    • 井水温度观测中有待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

      2013, 29(3):306-315.

      摘要 (2429) HTML (0) PDF 1.96 M (4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井水温度观测已初具规模,在地震监测与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已记录到十分有价值的地球动力学信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测项的命名、仪器的稳定性、传感器的最佳置深等。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然会影响水温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 >研究论文
    • 瀑布沟库区地震活动及应力场特征

      2013, 29(3):316-326.

      摘要 (2430) HTML (0) PDF 1.57 M (3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瀑布沟水库和成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的研究发现,四川瀑布沟水库库区大量的所谓小震活动皆是爆破成因,从而改变了此前对该库区蓄水前地震活动密集,蓄水后地震活动骤然平静的认识。2009 年11 月水库蓄水后在蓄水区域周边10km 范围内仅发生ML1. 5 以上地震1 次,即2010 年8 月8 日ML1. 7 地震,蓄水前后小震稀少。水库西侧的2 个地震密集区的走滑型地震占较大比例,区域主压应力为NWW 向。水库东、北部区域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呈多种类型。瀑布沟水库区小震活动总体受区域应力场控制,NWW 向近水平主压应力有利于库区NNW 向中小断裂发生走滑型错动。

    • 甘肃地区近震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

      2013, 29(3):327-334.

      摘要 (2760) HTML (0) PDF 1.09 M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甘肃测震台网“十五”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选取自2009 年1 月~ 2012 年12 月所记录的13086 次地震事件,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计算了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了震级偏差频次分布和定量统计,修正了ML量规函数,得到了代表甘肃地区的地方性均匀震级量规函数。

    •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参数k的计算

      2013, 29(3):335-346.

      摘要 (2571) HTML (0) PDF 1.11 M (3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模型是地壳岩石应变测量资料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揭示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有所帮助,因为都含有参数k(应变仪钢筒内壁面应变与空孔岩石面应变之比),故k 的解算对模型的正确表述十分关键。考虑到外加应力需在岩石、膨胀水泥和仪器钢筒等3 层介质中传递的实际情况,根据弹性力学中的厚壁圆筒方程,推导出轴对称应力作用下k的计算式,该式与平面应力作用下基于双衬套理论(潘立宙、欧阳祖熙和陈沅俊等建立)的解算结果完全一致,公式的可靠性由此得到互证。又对k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有关变化规律曲线和定量指标。最后,与Evertson 用2 层介质模型(岩石、钢筒)推导的k 值(0. 9)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和0. 9 的狭窄适用范围。

    • 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土门-贾朱村晚第四纪断错地貌特征

      2013, 29(3):347-357.

      摘要 (2601) HTML (0) PDF 1.74 M (3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罗云山山前断裂位于山西临汾盆地西侧,控制着盆地的西界。通过对该断裂1∶ 5万地质填图、对河流冲沟阶地及山前断错地貌的调查,介绍了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土门-贾朱村晚第四纪断错地貌特征。罗云山山前发育D1、D2、D3 等3 级洪积扇,罗云山山前断裂上升盘冲沟发育T1 ~ T5 等5 级阶地。D1 洪积扇与T1、T2 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D2 洪积扇与T3 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晚期;D3 洪积扇与T4、T5 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晚期。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不同部位断错地貌特征差异较大,D1 洪积扇的断错在席坊沟一带断距约2. 9m;在金殿镇峪口村南西山前断错约3m。D2 洪积扇的断错在土门镇南西堡子村约2. 5m;在杨家庄村西山前断错约4m;在景村西山前断错约6m;在襄陵镇浪泉沟南西侧山前断错约7. 7m。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山前断错地貌明显,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其中,土门段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龙祠段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中晚期。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活动速率为0. 18~ 0. 54mm / a,由北向南活动呈增强趋势;全新世早中期以来活动速率为0. 4 ~ 0. 9mm / a,断裂活动主要集中于席坊沟-峪口一带。罗云山山前断裂中段从晚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活动速率有增大的趋势,这与该断裂上升盘冲沟阶地从晚更新世中晚期到全新世抬升速率有增大的趋势以及临汾盆地从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沉降速率也有增大的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2009年“霍山窗”小震群S波分裂研究

      2013, 29(3):358-366.

      摘要 (2438) HTML (0) PDF 1.38 M (3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了2009 年“霍山窗”地区小震群S 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S波分裂现象明显,快S 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E,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延迟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延迟时间在几次较大地震前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在临震前短时间内出现减小的现象。这一现象符合震前应力长时间积累和短时间应力释放的地震孕育发生机制,而时间延迟在强震前出现下降则可能具有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意义。

    • 关中地区3次中小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2013, 29(3):367-376.

      摘要 (2417) HTML (0) PDF 1.88 M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拟稳平差方法对关中地区近20 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重新进行了处理,并结合其它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对区域内重力场变化过程、3次中小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机理、构造活动以及区内外地震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 汶川8. 0 级和日本9. 0 级地震时甘肃境内井水位、井水温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2013, 29(3):377-385.

      摘要 (2491) HTML (0) PDF 1.90 M (3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发现,2008 年汶川8. 0 级和2011 年日本9. 0 级地震时甘肃境内台站井水位和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有明显差异:汶川8. 0 级地震时,绝大部分井水位和井水温都记录到同震效应,且变化幅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相比而言,日本9. 0 级地震虽然释放的能量更大,但因震中距和震源方位的影响,只有部分井水位记录到明显的同震变化,井水温没有明显变化;两次地震时古浪观测站井水位都记录到井水位变化,但日本9. 0 级地震时的变化幅度大于汶川8. 0 级地震,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 一次显著的远场水位短临异常

      2013, 29(3):386-392.

      摘要 (2536) HTML (0) PDF 1.45 M (3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2月2日辽宁营口发生了M4.3和M4.1地震。震前距震中468km的河北省黄骅井水位出现了显著的短临下降异常变化,异常过程演化与震级较小的营口地震序列发展具有完整的可对比性。本文从地质、构造、震源机制等方面,分析判断该异常与构造活动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一次显著的远场水位短临异常。

    • 华北、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初步研究

      2013, 29(3):393-398.

      摘要 (2513) HTML (0) PDF 1.53 M (3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查了1962~2010年间华北地区和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华北地区所有的强震(MS≥6.0)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3%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4年之后。江苏及其邻区11次中强震(MS≥5. 2)中有10次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4%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后的3年10个月后。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