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大容量气枪震源主动探测技术系统及试验研究
    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王伟涛 陈颙
    2013, 29(4):399-410.
    [摘要](5530) [HTML](0) [PDF 1.31 M](6052)
    摘要:
    针对地下介质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中的信噪比、震源可重复性和波速精确测量等关键问题,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构建了一套高性能的主动探测技术系统,该系统包括气枪震源激发和信号接收,并在河北、云南和新疆等地的内陆水库和人工水体等不同激发环境,开展了探索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气枪震源激发频率低,能量强,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可通过叠加提高信噪比、探测距离大、绿色环保等特征,是一种理想的低频震源;②该探测技术系统操作简单,易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探测精度高,能观测到固体潮引起的连续变化,可应用于区域尺度地下介质动态变化监测和开展4D 地震学研究;③气枪震源激发产生的信号震相丰富,有较强的S波,为研究地壳介质特性、应力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等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2  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统计特征及其对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吴清 高孟潭
    2013, 29(4):411-423.
    [摘要](3181) [HTML](0) [PDF 1.27 M](3555)
    摘要:
    以199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 公元1911 年)》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中国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总体分布情况,然后对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历史强震的烈度点资料普遍偏少。在时间和强度上,公元1500 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很多历史大震没有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没能流传至今,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地震也仅有少数烈度点;公元元年以前,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且有缺漏,导致估定的最大震级记录不超过7 级;公元15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8 级以上大震记录。在空间上,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记载点明显较西部地区更为翔实。本文对单烈度记载点历史强震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既有仪器记录又有宏观考察的现代地震按照历史地震参数获取方法进行处理,以讨论烈度点稀缺对确定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3  2013 年3 月27 日台湾南投MW 6. 0 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金笔凯 郑勇 熊熊
    2013, 29(4):424-437.
    [摘要](3390) [HTML](0) [PDF 2.36 M](3669)
    摘要:
    采用基于近远震波形的CAPjoint 方法,对2013 年3 月27 日台湾南投MW6. 0 地震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获得了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所得的最优双力偶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方位角0°,倾角30°,滑动角78°;节面Ⅱ:方位角193°,倾角60°,滑动角96°;震源深度18km。为了验证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采用由重抽样理论发展而来的Bootstrap 方法,对近远震数据分别进行了重采样,并对其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所得的参数进行了统计,验证了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及稳定性,并发现远震反演震源深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若要获得精确的震源深度则需要方位角分布较好的远震台站记录。根据前人对集集地震及车笼埔断层的研究成果以及南投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接近车笼埔断层的认识,推测此次地震可能发生在车笼埔断层上。
    4  2011 年云南盈江MS 5. 8 地震序列重定位
    赵小艳 韩立波 苏有锦 刘自凤
    2013, 29(4):438-447.
    [摘要](2799) [HTML](0) [PDF 1.44 M](4251)
    摘要: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记录的2011 年1 ~ 12 月震相数据,采用Hypo2000、HypoDD 定位方法对2011 年盈江MS5. 8 地震序列的前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分布较定位前更为集中。前震活动主要沿大盈江断裂呈NE 走向分布。余震呈共轭分布:一支沿大盈江断裂呈NE 向分布,另一支沿垂直于大盈江断裂的隐伏错断呈SSE向分布。余震分布存在着稀疏段落,可能对应着前震主要破裂区域。
    5  北天山地区2011 年以来两次6 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
    王琼 聂晓红 吴传勇
    2013, 29(4):448-461.
    [摘要](2634) [HTML](0) [PDF 2.17 M](2974)
    摘要: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 年11月1 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2012 年6 月30 日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 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 年6 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震前先呈6 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 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 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 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6  基于序列参数的水库地震类型综合判定研究
    宋金 杨马陵 吴时平 蒋海昆
    2013, 29(4):462-471.
    [摘要](2450) [HTML](0) [PDF 840.78 K](3414)
    摘要:
    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陆东部地区44 组水库地震序列,其中震群型32 组,主余型和孤立型12 组。分别计算了44 组序列的h 值、b 值、归一化熵值K、能量均匀度U、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 等5 个序列参数。在95% 的置信水平下,对每一参数分震群型、主余型加孤立型两大类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h、U、ρ 值对水库地震序列类型的分类能力不强;b 值平均值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数值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K 值差异性显著,K = 0. 35 可作为区分震群型与主余型加孤立型两类水库地震序列的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上述5 个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 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全部参与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回溯性内符判别检验,识别正确率为97. 6% ;利用32 组序列参数参与判别函数建立,另外10 组进行外推检验,识别正确率为100% ,表明上述综合判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水库地震序列分类能力。
    7  那曲、和田台阵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定位误差校正
    郝春月 郑重 张爽
    2013, 29(4):472-479.
    [摘要](2676) [HTML](0) [PDF 1.46 M](3840)
    摘要:
    针对汶川地震序列,利用慢度-方位角台站校正( SASC)法来提高那曲、和田2 个台阵的定位精度。结果显示,那曲台阵对汶川地震序列定位后,其后方位角和慢度残差的标准偏差在校正后分别降低了32% 和58% ;和田台阵的分别降低了38% 和71% 。校正后,那曲台阵记录的汶川地震序列中100% 的地震都提高了定位精度;和田台阵记录的所有地震的后方位角精度均得到提高,78% 的地震其慢度精度得到了提高。
    8  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6 级以上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统计特征
    任雪梅 谭俊林 马禾青 曾宪伟
    2013, 29(4):480-488.
    [摘要](2550) [HTML](0) [PDF 1.07 M](4096)
    摘要:
    依据1966 年以来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记录相对完备的6 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地震的破裂类型和不同破裂类型下余震序列特征等,得到了不同破裂类型下不同余震序列比例和优势分布、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差的经验关系。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线性较好,得到的经验公式可以为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同类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判定提供参考;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为43. 8% ~ 81. 8% ,正断型和走滑型中的孤立型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高达80% 。
    9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陈玉华 姚家骏 李戈云 余娜 刘文邦 王培玲 张晓青
    2013, 29(4):489-500.
    [摘要](2443) [HTML](0) [PDF 2.93 M](3070)
    摘要: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10  山东地区地电场和地磁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研究
    王伟 鲁成义 陈传华 赵银刚 董晓娜 田凤东 刘海林 李峰 王强
    2013, 29(4):501-512.
    [摘要](2563) [HTML](0) [PDF 3.09 M](3889)
    摘要:
    介绍了山东地区同时拥有地电场和地磁场观测的5 个电磁台站的基本概况,选取了各台2011 年度的观测数据,并对其观测资料质量进行了简要评价。重点对5 个台站的地电场和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探寻了地电场、地磁场日变规律以及地电场、地磁场观测对各类干扰响应的区别与联系,为两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提供了相互参考、相互借鉴的依据。
    11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杨晶琼 杨周胜 蔡明军 许亚吉 梁勇
    2013, 29(4):513-521.
    [摘要](2838) [HTML](0) [PDF 1.17 M](3644)
    摘要: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 = 1.13ML - 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 = 1.13ML - 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 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12  洛阳地震台面波震级的偏差研究
    刘晓锋 袁菲 陈宏峰 徐志国 任枭 邹立晔 邱海江 侯建民
    2013, 29(4):522-527.
    [摘要](2789) [HTML](0) [PDF 1.09 M](3538)
    摘要:
    利用洛阳地震台1985 ~ 2003 年记录的1755 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该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洛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1°≤Δ≤130°范围内面波震级由偏小0. 1 逐渐变化到偏大,Δ≥20°时偏大0. 2 ~ 0. 3;在130° < Δ≤180°范围内偏大0. 2。
    13  基于震例研究的地震预测预报分析
    张桂铭 刘文锋
    2013, 29(4):528-536.
    [摘要](2485) [HTML](0) [PDF 870.93 K](3623)
    摘要:
    对国内外45 例地震预测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进行查证与整理,总结、分析了震例中采用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短临前兆异常以及预报结果。研究表明,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均明确预测的概率较低,且仅为三要素的粗略预测,准确预测地震目前尚难做到。中国在地震预测过程中更注重对短临前兆异常的观测,在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地下水化学组分、地下水状态、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应变、电磁波异常、前震平静等前兆预测方法中,根据震前小震活动异常作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国外震例大多是对地震进行中长期预测,在中长期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以“防”为主的防震减灾策略,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比中国丰富。
    14  《中国地震》第29 卷(2013 年)总目录
    2013, 29(4):537-542.
    [摘要](1742) [HTML](0) [PDF 825.73 K](3208)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