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依据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风险分布确定的具有高地震风险且必须采取防震减灾强化措施的区域。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由国务院颁布,所采取的强化防震减灾措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各级政府规章规定。现行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2006 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其编制技术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已于2006 年发表在本刊第22 卷第3 期①。为更好地实施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并发挥其作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单位,于2012~ 2013 年期间共同实施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施现状、成效及对策研究”。
摘要:地震灾害风险是中国社会可能遭遇的重大风险之一,地震灾害产生的社会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社会特征,本文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作用。文中梳理并整理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概念、确定的过程、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内涵与建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对控制我国重大社会风险的作用。本文认为,应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并将之贯彻到政府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晁洪太 , 高孟潭 , 李波 , 陈时军 , 梁凯利 , 马玉香 , 王峰 , 伍国春 , 郎从 , 吴新燕
摘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法律制度。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践方面,我国已完成第一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的实施,即1996 年国务院批准的1996 ~ 2005 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目前,正在实施的是第二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即2006 年国务院批准的2006 ~ 2020 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本文对1996 ~ 2012 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追踪,对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从1996 ~ 2012 年的震例和调查数据看,减灾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本文关注社会组织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壹基金在雅安地震后的救援以及恢复重建活动,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已经从九江地震后的萌芽状态、汶川地震的积极参与发展到雅安地震后通过调节机制而发挥作用的阶段。这表明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模式已经形成。加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提高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灾害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本文利用GIS 技术,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边界分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和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叠加,对各县分别计算了如下4 个地震危险性指标:(1)县境内最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2)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3)县境内最高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4)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通过分类统计全国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危险性分布,得到的结论是:虽然同为重防区但各地的地震危险性相差巨大。据此,建议根据地震危险性的不同在重防区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重防区,均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新建工程做抗震设防,对已有建筑做抗震加固;第二,位于高地震危险性的区域,特别是位于具7 级以上潜在地震危险的重防区,要加强与防灾有关的应急准备、城市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响应等专门措施。
摘要: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控制地震社会风险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在对现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职能现有制度安排研究,梳理政府职能及强化措施,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职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摘要:以山东省市级防震减灾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次(2007 年、2012 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施情况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从市级防震减灾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等6 个方面14 项指标入手,对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在两个调查年度的发展、变化,分析研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在山东省(市级)的实施现状和成效。将两个调查年度描述山东省防震减灾工作进展的主要指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均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山东现象”进行了分析。
摘要: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摘要:以中国地震局在2007 年和2012 年组织的针对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两次大 规模问卷调查为依据,以东、中、西部9 个省的县级防震减灾机构的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组织 机构及经费保障、监测预报能力、工程性防御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宣传教育5 个方面共16 个技 术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的基础上,就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成效从时间上 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本文还针对地方防 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建议。
摘要:利用1991 ~ 2004 年间的GPS 资料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1 ~ 2004 年间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特征变化不大;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川滇地区应变速率存在显著高值;不同期的GPS 资料显示地壳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相关,如2004 年的GPS 资料明显指示出2001 年昆仑山口西MS8. 1 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
摘要:利用2007 年以来川滇地区24 次中小型破坏性地震(MS4. 7 ~ 6. 7)的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记录,分别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通过与俞言祥等2006 年基于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本文衰减关系对利用中小地震进行地震动估计的可靠性。同时,根据强震动数据随震级以及震中距的分布,分析了本文结果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摘要:利用CAP 方法反演了2012 年6 月30 日新源- 和静MS6. 6 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 6 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 轴方位角166°,倾角5°,T 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 为6. 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 ~ 90°为主,滑动角以± 180° ± 30°为主;P 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 向,T 轴优势取向为近EW 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 6 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 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唐兰兰 , 刘月 , 刘建明 , 温少妍 , 李金 ,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摘要: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计算,考察了研究区2000 ~ 2012 年期间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孕震积分定量统计了新疆地区5 级以上地震与LURR 的时空关系;并用2011 ~ 2012 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 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发现绝大部分的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前1 年的预测区域内。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结果,分别对2011 ~ 2012 年发生的4 个6 级地震进行了孕震积分时程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地震发生之前几个月孕震积分均会达到峰值,并在高值波动过程中或高值回落后发震。
摘要:基于唐山台跨断层短基线和短水准观测结果,综合应用不同测段的数据组合,分析断层运动状态和测段组合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断层形变协调比参数序列,分析其与区域中等以上地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最后获得两点认识:(1)与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组合会对认识断层活动特征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台站资料许可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表明在建立跨断层观测时,要布置和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以便对断层状态做准确的判断。对唐山台的资料而言,据与断层走向夹角较小的两个测段所得结果相对更好,这可能和该断层以走滑为主、该区域应力状态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关。(2) 4 个序列断层形变协调比的变化幅度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其趋势特征基本一致,与正常背景有显著偏离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和唐山区域中等以上(M≥4. 5)地震活动交替出现,且其间隔时间在2000年后逐渐加长。这可能反映了在20 世纪80 ~ 90 年代区域应力场还处于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恢复阶段,局部应力场状态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之中,而在2000 年之后,区域应力状态逐步稳定。
摘要: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 年云南盈江MS6. 1 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的波形资料类型和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因素对震源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近震波形和本区域简化一维速度模型M1,波形拟合误差最小。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176° /倾角84° /滑动角- 173°,表现为一次右旋走滑错动为主的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 24. 99° N,97. 84°E)北东向约7km,最佳波形拟合矩心深度7km。平均总标量地震矩M0 为7. 56 × 1017 N·m,计算成矩震级为MW5. 8。进一步模拟高达0. 5Hz 的高频波形,获得了盈江地震的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未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破裂半径约10km,整个破裂面积为267. 2km2,平均滑动量约0. 05m,破裂在5 s 内释放了大多数能量。震后0 ~ 2s 内,破裂以孕震点为中心向四周同时扩展,在深度7 ~ 17km 内释放了部分能量。2s 后,破裂朝断层面顶部和沿走向两侧进一步延伸,约5s 后破裂基本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