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震研究
    • 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研究

      2015, 31(2):177-187. CSTR:

      摘要 (2480) HTML (0) PDF 480.25 K (3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①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②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③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 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应用研究

      2015, 31(2):188-197. CSTR:

      摘要 (2340) HTML (0) PDF 627.67 K (3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其判定指标为,正常背景的中等震级地震事件频谱较宽,而具有前震或广义前震性质的中等震级地震具有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集中的特征。究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对2010 年4 月14 日青海玉树7. 1 级、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于田7. 3 级等地震前震的计算结果显示,2 次前震的频谱都发生了偏移,且与非前震性同等震级地震频谱差异明显。

    • 2013年前郭震群5次MS≥5.0地震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特征研究

      2015, 31(2):198-208. CSTR:

      摘要 (2808) HTML (0) PDF 650.25 K (3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 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 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动谱与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 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 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 次地震事件(No. 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 2 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 云南地区前震时空分布及其统计特征研究

      2015, 31(2):209-217. CSTR:

      摘要 (2379) HTML (0) PDF 682.49 K (3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1965~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的共计223次M≥5.0地震,发现其中有前震的地震74次,占33.2%;云南不同构造区前震的比例差异较大,前震较多的地区是澜沧-耿马地块和腾冲-保山地块;前震与主震的震级差、时间间隔、空间距离优势分布分别为0.5~2.9、10天内和20km内,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识别出前震后进而对后续主震做出预测。

    • 中国东北2次中强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研究

      2015, 31(2):218-226. CSTR:

      摘要 (2765) HTML (0) PDF 785.79 K (3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2 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9 年辽宁岫岩5. 4 级地震前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 90,2013 年吉林前郭5. 8级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 88,表明二者均表现出较强的震源机制相似性,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条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岫岩5. 4 级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前郭震群序列前期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5 次强震发生后其值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出震源机制相似性的减弱,这对中强震群后续趋势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2013年左贡-芒康MS6.1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研究

      2015, 31(2):227-234. CSTR:

      摘要 (2607) HTML (0) PDF 631.26 K (3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 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 地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累积滑动量对后续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以辽宁海城-岫岩地区4个显著地震序列为例

      2015, 31(2):235-244. CSTR:

      摘要 (2703) HTML (0) PDF 781.94 K (2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地震多发区,地震序列频发,具有区域地震窗口效应。在该地区一些显著的地震序列中,发现同一台站记录中有多个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地震,即重复地震序列。这些地震发震位置非常接近,破裂区域基本重合,因此可能反映孕震断层的一些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对辽宁海城-岫岩地区4个显著地震序列进行重复地震识别,研究发现地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累积滑动量数值大小似乎与后续中强震在距离上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岫岩MS5. 4地震前的前震序列产生的累积滑动量最大,并在主震前出现明显的滑动加速现象。

    • 2014年5月30盈江6.1级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研究

      2015, 31(2):245-252. CSTR:

      摘要 (2418) HTML (0) PDF 890.83 K (2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频谱特征分析及其前震识别

      2015, 31(2):253-261. CSTR:

      摘要 (2536) HTML (0) PDF 913.79 K (3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对2014 年2 月12 日于田MS7. 3 地震前震和余震序列的频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Brune 模型,对观测记录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使用遗传算法对于田地震序列103 次ML≥3. 0 地震的震源谱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①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相对偏低,扣除地震矩影响后,余震的拐角频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②距离震中最近的YUT 台资料分析显示,于田地震几次前震活动的台站观测谱相对较为独立,与主震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高;③序列事件和主震的台站观测谱相关系数的变化反映了序列发展的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系数较低的事件基本上偏离了主震破裂区而发生在分支断裂上;④前震的震源谱中存在异常的高频成份。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2015, 31(2):262-270. CSTR:

      摘要 (3013) HTML (0) PDF 774.69 K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 2013年通辽MS5.3地震及其前震序列判定

      2015, 31(2):271-280. CSTR:

      摘要 (2616) HTML (0) PDF 937.80 K (3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中强地震;地震精确定位结果显示,通辽MS5.3地震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延伸约10km,ML≥3.0余震集中发生于主震南侧约2km处;MS5.3主震和ML4.4前震的震中相距约1.8km,震源深度分别为7.208、7.089km,表明两者的震源位置比较接近,可能发生于同一断层面;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通辽MS5.3主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余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凌乱,由前期的走滑为主转变为后期的正断层和逆冲型;3次较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均为正断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震中区地壳介质在宏观破裂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为裂隙的定向排列,这种“一致性”的震兆状态在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孕育发生了主震。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点和震源机制相似性,综合判定通辽MS5.3地震应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 >研究论文
    • 地震噪声异常实时监测

      2015, 31(2):281-289. CSTR:

      摘要 (2514) HTML (0) PDF 899.42 K (4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85个测震台站2012年全年噪声资料中的垂直向记录作为研究对象,将噪声记录以每5min为单位进行分段,求出每小段的功率谱,应用概率分布函数方法绘出台站的PDF 图,之后利用网格概率法确定出台站的高低噪声参照线。另外,以85个台站的PDF 图为基础,将噪声异常分成缺数异常、低噪处异常、高噪处异常、中噪处异常等4类。依据4类异常的特征分别找出每一类异常的遴选方法,再将这4种挑选方法相结合形成地震噪声实时监测系统。选取福建省85个测震台站2013 年7 月份的噪声记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85个台站应用地震噪声实时监测系统识别出来的异常正确率都达到90% 以上,遴选效果很好,可用于对台站噪声实时监测。

    • 用CAP方法研究重庆荣昌2014年2月23日ML3.8地震震源机制

      2015, 31(2):290-296. CSTR:

      摘要 (2875) HTML (0) PDF 872.91 K (4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 测定的这次ML3. 8 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 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 不规则载荷影响地表近场垂向位移和倾斜观测的定量计算

      2015, 31(2):297-307. CSTR:

      摘要 (2570) HTML (0) PDF 1.32 M (3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的点状载荷模型引起周边垂向位移场变化的解析解,本文推导了水平倾斜场的解析解计算方法,给出了二维、三维不规则形状载荷对地面或地下某点的垂直位移和水平倾斜的解析解计算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质点简化模型和不规则模型的差异性。最后给出了据不规则形状载荷模型得到的近场垂直位移以及水平倾斜场的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质点简化模型,不规则载荷模型对近场的刻画具有一定优势;二维不规则形状载荷模型的建立,使得将载荷散点化后再将矢量叠加进行计算成为可能;三维不规则形状载荷模型在载荷散点化后,通过赋予散点的不同权重进行载荷重新分配,然后用矢量计算法获取位移场的变化;在二维和三维不规则载荷散点化后的矢量叠加过程中都存在着较明显的收敛过程,表明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2011年11月6日美国俄克拉何马5.6级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成因初步研究

      2015, 31(2):308-318. CSTR:

      摘要 (2851) HTML (0) PDF 1.16 M (3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11月6日3时,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发生了5.6级地震。此次地震是该地区100 多年以来的最大地震,因该区地震活动性低,故需要对此次地震成因开展研究。本文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对该地震分别进行近震、远震以及近远震联合反演,得到了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234°/81°/-170°;节面Ⅱ:143°/81°/-9°;震级为MW=5.6。为了验证近震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不同模型对近震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发现震源断层面解结果有3°的偏差,震源深度结果有0.5km偏差。CAP结果显示,该地震的质心深度为5.0km左右,属于浅源地震。同时,根据地震震源参数的标度分析,得到破裂区宽度约为7.0km,此次地震破裂区上缘可达1.4km深,下缘深度达8.4km。破裂上缘在该区域井的注水深度范围之内,由此推测该地震可能与当地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注水活动有关。

    • 向家坝水库蓄水期间的地震活动分析

      2015, 31(2):319-328. CSTR:

      摘要 (2688) HTML (0) PDF 1.14 M (3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地震台网监测资料,分析了蓄水期间水库地震影响区的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向家坝水库蓄水1年多,蓄水后库首区A、B段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蓄水期间地震活动显著增加,集中分布在库区C段,并不是蓄水初期地震活动就增加,与库区2013年6月启动第二阶段蓄水有一定相关性,强度在3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加的地震活动位于近南北走向的翼子坝、玛瑙断裂的中段。这些局部地段蓄水后发生的地震,其震源的力学机制多为倾滑或正断型,分析认为部分地震为水库诱发岩溶或塌陷型地震,多数仍属构造地震。本文结果为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震例。

    • 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

      2015, 31(2):329-337. CSTR:

      摘要 (2653) HTML (0) PDF 938.62 K (3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 8% 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有73. 5% 的观测站的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有75% 的观测仪器的运行率在95% 以上;大部分的水位观测站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大约有6. 5% 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异常点分布及成因

      2015, 31(2):338-343. CSTR:

      摘要 (2959) HTML (0) PDF 1.27 M (3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的东段,遥感和DEM研究表明,该断裂东段在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自岷县至宕昌,断裂由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性质转为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现场烈度和灾害调查发现,Ⅶ度区内形成Ⅷ度的异常点,在Ⅵ度区内形成Ⅶ度的异常点,这些异常点分布在沿断裂带附近约2km 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盘。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临潭-宕昌断裂在岷县以南以走滑运动为主,强震动主要沿断裂传播,同时由于断裂活动形成软弱地基,强震动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灾害,形成了烈度异常点。

    • 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分析

      2015, 31(2):344-352. CSTR:

      摘要 (2634) HTML (0) PDF 1.07 M (2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MODIS卫星遥感红外数据,用小波方法提取并分析了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低频信息。结果显示,①在汶川8级地震前,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红外亮温升温异常多次出现(5 次),震后近5年无升温异常出现,在芦山7级地震前2个月再次出现升温异常;②汶川地震前升温异常的高值区在空间上有逐渐往龙门山断裂带方向迁移的特点;③在全部6 次升温异常中,只有2008年4~6月和2013年2月~4月19日2次临近地震的异常,巴颜喀拉地块中东段内部亮温出现大幅度均衡升温,这可能是该地区强震的临震信号。

    • 输入界面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2015, 31(2):353-361. CSTR:

      摘要 (2546) HTML (0) PDF 1.51 M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江淮地区典型场地资料为原型,选取不同深度的岩层位置作为地震动输入界面,构造多种场地土层模型,选择Taft、Kobe 和E1centro 3 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重点分析了地震动输入界面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输入界面深度的增加,场地地表的峰值加速度逐渐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输入界面深度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较小;输入界面剪切波速值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影响有限,但对地表峰值加速度影响较为显著,地表峰值加速度随着输入界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且两者的增幅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

    • 海南东北部地区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2015, 31(2):362-371. CSTR:

      摘要 (2564) HTML (0) PDF 997.86 K (3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海南省地震台网2000 ~ 2013 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海南琼东北部地区“九五”数字台网中2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七星岭台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青山岭NNE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NE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同时,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或几条活动断裂交汇部位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对所选用的小地震起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走向一致,而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较为离散则反映了该区域复杂的断裂构造和应力分布特征。

    •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地震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5, 31(2):372-381. CSTR:

      摘要 (2524) HTML (0) PDF 1.54 M (3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切穿了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本文收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970~2010年的地震目录,将研究区划分成1°×1°的网格,分别求出每个网格的b值,最后得出研究区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郯庐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为低b 值区,由于郯庐断裂附近的小震活动性比较弱,因此低b值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内大震周期长的特征;断裂带两侧的苏鲁和大别造山带的b值分布特征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似;华北中央造山带地区为高b值区,地震大多沿断裂带分布,地震频度高。通过结合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发现b值的分布与岩性或介质物性参数的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研究区内的b 值分布(即地震活动特征)与该地区地壳介质不均匀性密切相关。

    • 多面函数法在钻孔应变时序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2015, 31(2):382-389. CSTR:

      摘要 (2129) HTML (0) PDF 1.10 M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现有的钻孔应变连续观测资料,将多面函数拟合法应用于时序资料的处理,讨论了核函数选择不同参数对于拟合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拟合结果并分析了其反映的原始数据的物理内涵及应用方向,同时与多项式拟合法的拟合结果进行了简要对比。

    • 与特征断层结合的地震活动空间光滑模型在衡水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2015, 31(2):390-398. CSTR:

      摘要 (2474) HTML (0) PDF 1.16 M (3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衡水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应用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数据建立恰当的分布式地震活动性空间光滑模型,并结合断层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计算前磨头断裂和衡水断裂在不同超越概率下上限震级分别为6. 5、6. 0 级的区域基岩峰值加速度。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50 年超越概率为63% 的基岩峰值加速度略有增加;50 年超越概率为10% 、5% 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在断层附近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在较低超越概率的情况下,断层周围如深州市、冀州市和衡水市辖区的地震危险性大于其他地区;利用仪器记录资料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结合断层资料计算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衡水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性水平。

    • 昌黎井水位破年变异常分析

      2015, 31(2):399-408. CSTR:

      摘要 (2091) HTML (0) PDF 1.09 M (3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井水位破年变异常是中强震前中短期异常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降雨、地下水开采等因素也会引起水位年变动态的改变。本文利用动态年周期方法识别出2000 ~ 2013 年昌黎井水位破年变异常,结果显示,2010、2012 年该井水位破年变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前兆异常,其他时段的水位破年变异常多为降雨、井孔条件改变、附近井孔抽水等因素引起,表明该井水位异常可以为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 地磁房湿度对地磁观测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2015, 31(2):409-414. CSTR:

      摘要 (2642) HTML (0) PDF 1.14 M (3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 地温、气温、气压对精河台水平摆观测的影响

      2015, 31(2):415-423. CSTR:

      摘要 (2014) HTML (0) PDF 1.17 M (3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形变台站观测的目标值是地球内力所导致的形变变化。由于形变台站建立在地壳表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在观测值序列中不同程度上包含了来自地球外部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河台水平摆观测数据中所包含的地球内力所导致的形变,本文分析了地温、气温、气压对精河台水平摆观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温和气温是影响精河台水平摆观测值序列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间具有准线性关系; (2)通过直线拟合去掉趋势性变化之后,观测值与气象因素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增强,说明观测值序列的趋势变化不是气象因素造成的。

    • 华北地区强震的等待时间研究

      2015, 31(2):424-431. CSTR:

      摘要 (1970) HTML (0) PDF 1020.50 K (3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概率论出发,推导出从上一次地震发生时间到下一次地震发生时间(等待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了威布尔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的等待时间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用3 个分布函数分别计算了各地区发生5. 0 级以上地震的等待时间发震概率及回溯性检验,并利用AIC 准则对何种分布函数更适合华北地区5. 0 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分析进行了讨论。

    • 松嫩盆地井下摆记录到的地方震地表反射波

      2015, 31(2):432-438. CSTR:

      摘要 (2182) HTML (0) PDF 1019.79 K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 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 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 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 和SS 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 盖州震群的重新定位

      2015, 31(2):439-446. CSTR:

      摘要 (2491) HTML (0) PDF 1.26 M (3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宁省盖州地区自2012 年2 月2 日开始发生了多次4 级地震的震群活动。震群位于北东向的金州断裂北端和北东向海城-营口断裂南端,震群序列整体上呈北西向,即盖州震群并不是发生在北东向的金州断裂北端,很可能发生在金州断裂和海城-营口断裂之间的北西西向构造上。为考察此问题,利用2012 年以来辽宁台网盖州地区的地震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给出这个地区的小震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的确沿北西向分布,且有随时间向北西向展布的态势。且震源深度逐渐变浅。分析认为盖州震群是发生在金州断裂和海城-营口断裂之间的北西向断层上。

    • 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

      2015, 31(2):447-455. CSTR:

      摘要 (2593) HTML (0) PDF 1.47 M (3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 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 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 >研究报道
    • 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的研发

      2015, 31(2):456-460. CSTR:

      摘要 (2760) HTML (0) PDF 1022.88 K (3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博已成为当今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最佳自媒体平台,将地震速报信息及时发布到微博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民众及时获取地震消息,提高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能实时读取EQIM 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并将共享服务系统中的地震数据发送到指定微博账号,同时发布具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LOGO 标识的震中位置图;在读取EQIM 和发送微博时充分考虑到震级、台网代码、震中中文地名等多种过滤条件。该系统已运行近3 年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朝鲜核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事件中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