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综述
    • 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与立法实践综述

      2015, 31(3):461-471. CSTR:

      摘要 (1618) HTML (0) PDF 420.27 K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由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在国家层面,正在施行的国家法律有1部、国务院行政法规有5部、国务院部门规章有8部。在省级层面,正在施行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有38部、省级政府规章有50部。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于规范防震减灾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并推动了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本文从国家和省级2个层面总结梳理了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和立法实践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 >研究论文
    • 滇西南地区双震序列应力触发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2015, 31(3):472-480. CSTR:

      摘要 (1792) HTML (0) PDF 789.29 K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岩石圈介质波速模型,计算了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和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2次双震间及对后续地震的应力变化影响,同时对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龙陵双震属共轭型双震活动,前一次地震的发生对后一次地震有抑制作用;而澜沧-耿马地震则属于牵动型双震活动,澜沧7.6级地震对其后的耿马7.2级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其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35bar;②绝大多数后续余震受到了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其中龙陵双震触发效果较明显;③根据震后粘弹性松弛应力场变化得出,现阶段NW向的腾冲-龙陵、永德-勐省以及澜沧东南地区,NE向的瑞丽、镇安、大理、上允、永平等地区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这与该区地震活动性增强相吻合。

    • 2013年吉林前郭MS5.8震群序列研究

      2015, 31(3):481-491. CSTR:

      摘要 (1773) HTML (0) PDF 448.38 K (2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前郭M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 楚雄­南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1680年楚雄6¾级地震

      2015, 31(3):492-500. CSTR:

      摘要 (1800) HTML (0) PDF 606.72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楚雄-南华断裂的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第四纪盆地的成因以及与1680年楚雄 6?级地震的关系。吕合、南华等多处第四纪断层剖面揭示了断错龙川江Ⅱ、Ⅲ级阶地晚更新世晚期堆积,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最新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乃至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水平走滑速率1.6~2.0mm/a。沿断裂发育有楚雄、南华、子午等多个第四纪拉分盆地。历史上,断裂附近曾发生1680年楚雄 6?级地震和多次中强地震,楚雄-南华断裂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更大区域范围看,它与东部的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一起,构成一组斜列的右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这种运动学特征类似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SE向逃逸(运动)有关。

    • 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对2014年智利MS8.2地震触发关系的初步研究

      2015, 31(3):501-509. CSTR:

      摘要 (1815) HTML (0) PDF 442.34 K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计算了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先前地震)对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MS8.2主震、2014年4月3日MS7.6强余震以及本次主震对其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先前地震在主震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采用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在主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超过阈值(0.01MPa)的子元最低占22.2%,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子元的比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74.3%、 95.5%。先前地震和主震在4月3日MS7.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也均为正,且远大于触发阈值;最低有58.2%的破裂面子元上库仑应力变化超过触发阈值,最低有64.0%的破裂面子元上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故先前地震有利于本次主震的发生,先前地震及本次主震又有利于MS7.6强余震的发生。根据全球CMT目录搜索到的8次余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计算了本次主震在后续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主震对其后续余震的触发效果不明显,由于余震资料的有限性,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亚洲地震人口损失预测

      2015, 31(3):510-517. CSTR:

      摘要 (1538) HTML (0) PDF 382.77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亚洲是全球地震活动,特别是浅源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抗御地震的能力偏低,导致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据亚洲9个国家历史上因各次地震死亡的人口资料,计算得到了各国不同时期因地震造成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另外,由各国每1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拟合得到各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将历史上因各次强震的死亡人数归一到2010年人口的死亡数字,并以此数据给出了各国在考虑了人口增长情况下的因震人口损失预测结果。

    • 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精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2015, 31(3):518-528. CSTR:

      摘要 (2147) HTML (0) PDF 439.09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吉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3年10月31日~12月10日发生在吉林前郭地区343次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平行于查干泡-道字井断裂北支。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分布更趋集中在断裂带附近,且深度多集中在6~14km范围内,表明研究区的孕震层主要集中在中上地壳,与该区的地下介质性质关联明显。以同样的方法修正了5.5级和5.8级地震序列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重定位后2次序列的优势方向、优势深度和破裂长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剖面图初步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NNW向的查干泡-道字井断裂。

    • 沂沭断裂带构造区光弹实验与地震危险区判定研究

      2015, 31(3):529-543. CSTR:

      摘要 (1819) HTML (0) PDF 1.07 M (2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沂沭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环境、断裂带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沂沭断裂带构造区域的地质模型,分别运用集中、2点和均布等加载方式,使用光弹实验方法模拟特定构造框架下应力、应变场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光弹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应力积累区域和地震危险区的基础上判定沂沭断裂带构造区中的地震危险区域。

    • 利用湖州台形变观测资料检测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形自由振荡

      2015, 31(3):544-552. CSTR:

      摘要 (1933) HTML (0) PDF 450.17 K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湖州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仪等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5~0S50 基频球型自由振荡数据;比对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其相对偏差均小于1.2‰,且体应变观测的相对偏差最小;伸缩仪和体应变仪能清晰地检测到与地壳深部结构密切关系的0S2、0S3和0S4低阶振型。

    •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2015, 31(3):553-561. CSTR:

      摘要 (1916) HTML (0) PDF 488.97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地震面波、同震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并与STS-2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了波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宽频带地震计,gPhone重力仪亦能提供丰富的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其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与宽频带地震计有高度相似,且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响应很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 广东地区近震ML震级量规函数

      2015, 31(3):562-573. CSTR:

      摘要 (1873) HTML (0) PDF 454.20 K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L震级的量规函数。通过对各台站计算的ML震级残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广东地震台网44个台站的台站校正。对台站校正的Z检验结果表明,44个台站中有38个台站的台站校正明显不为0。新量规函数以及台站校正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广东地震台网测定ML震级的精度,使ML震级测定的离散程度降低约30%。

    • 前兆观测干扰信号频谱特征分析

      2015, 31(3):574-583. CSTR:

      摘要 (1820) HTML (0) PDF 469.60 K (2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中干扰信号频繁出现,大大增加了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提取难度。本文选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功率谱、傅里叶谱以及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边际谱方法,针对黑龙江地区数字化水位和竖直摆倾斜测项中的典型干扰信号进行分析,提取了水位高频干扰、周期干扰以及竖直摆倾斜的风扰、同震应变等常见干扰信号的频谱特征。通过对比3种频谱分析方法的差异性,发现功率谱法和傅里叶谱对提取干扰和噪声等平稳信号更加有效,而边际谱法对提取同震应变波等非平稳信号的效果更加显著。

    • 蓟县台小辛庄山洞周边短时地下水抽取对应变变化的影响

      2015, 31(3):584-594. CSTR:

      摘要 (1774) HTML (0) PDF 515.14 K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蓟县小辛庄伸缩应变受地下水抽取影响显著,在季节性抽水时段桑梓水位和伸缩应变二者表现出了很好的同步性变化。本文统计了2004~2013年年初季节性抽水时段水位变化量与伸缩两方向应变变化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水位变化量与伸缩NS、EW向应变变化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分别满足:α=0.05和α=0.1的t检验,模型置信水平分别为95%和90%。利用该线性回归模型,计算2014年桑梓水位变化量所对应的应变变化量的估计值及变化区间,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应变实际观测变化量在该区间内,进而判定伸缩应变两方向2014年3月中旬以来出现的加速拉张变化,与季节性抽水有关,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信度不高。结果表明,桑梓水位可以用于研究小辛庄伸缩应变受周边季节性抽水短时干扰的变化幅度,有利于辅助判定在季节性抽水时段伸缩应变出现短期加速拉张变化的异常信度。

    • 基于ArcGIS的山东地震台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5, 31(3):595-601. CSTR:

      摘要 (1780) HTML (0) PDF 445.94 K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ArcGIS为平台,通过对山东省地震台站与行政区划图、活动断裂带图、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等进行叠加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来研究山东省地震台站的空间分布特点。得出山东省地震台站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近半数位于活动断裂旁6km范围内,绝大部分位于25km范围内,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区划内的数量超过了60%。

    • >研究报道
    • 气汞的第一个同震效应记录

      2015, 31(3):602-604. CSTR:

      摘要 (1696) HTML (0) PDF 272.13 K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最近研发的ATG-6138型测汞仪在云南省弥勒井气汞(Hg)观测中记录到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效应。这是中国气汞观测的第一个同震效应的纪录。这一事实表明了进一步提升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观测仪器的观测精度与采样率,有可能记录到固体潮与同震效应等更多的地壳动力作用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