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及应力场反演

      2015, 31(4):605-615.

      摘要 (1772) HTML (0) PDF 531.19 K (2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1年1月~2014年4月江苏及邻区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方法计算了茅山断裂带及邻区14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正断层类型,而逆冲型相对较少,P、T轴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NNW-SSE向。利用14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自助线性应力反演(LSIB)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应力张量。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4.2°,俯角为2.6°,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3.9°,俯角为9.5°。为了进一步印证所得应力张量的可靠性,又利用1970年以来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再次反演,所得结果中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2.4°,俯角为8.4°,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0.4°,俯角为12°。2份不同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所得应力张量十分接近。应力张量结果表明,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处于以NEE-SWW向水平压应力和NNW-SSE向水平张应力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

    •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紫坪铺水库水位加卸载对库区地下介质波速的影响

      2015, 31(4):616-628.

      摘要 (1924) HTML (0) PDF 681.67 K (2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5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紫坪铺台网及YZP台连续波形资料,利用噪声互相关技术研究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在蓄水、泄水过程中库区介质的变化特征,同时对可能的渗透过程进行了讨论。使用移动窗口互谱方法计算了库区台站对之间的相对波速变化。结果表明,在紫坪铺水库的3次大规模蓄水及2次泄水过程中,地下介质相对波速变化与水位变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在时间上有一定延迟,其可能与水的渗透有关。分析认为蓄水对浅层介质产生的作用最快,影响最大,波速的变化是蓄水产生的压力及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第1次蓄水时,压力起主要作用,后2次蓄水时,渗透起主要作用,且渗透作用已影响至深达8km左右的断层。

    • 中国大陆地应变率场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研究

      2015, 31(4):629-637.

      摘要 (1767) HTML (0) PDF 895.80 K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GPS速度观测资料,通过2次插值计算,得到地应变率场。首先将GPS观测结果通过插值计算获得中国大陆及邻区均匀网格节点上的速度值,然后运用有限单元中形函数(Lagrange插值函数)的求导方法,计算每个网格单元积分点处的地应变率分量,从而获得中国大陆及邻区稳定的地应变率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应变率分布西高东低;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部地区应变率高,而东部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地应变率很低;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构造稳定区域的地应变率也很小。此外,还发现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应变率分布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变形产生的应变能密度与地震密度(1.0°×1.0°内发生的地震数目)之间吻合得很好,应变能密度高的区域,地震活动性较强;反之,则较弱。同时,最大剪应变率、面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性之间也呈对应关系。

    • 2014年康定MS6.3、MS5.8震群型地震发震机理讨论

      2015, 31(4):638-646.

      摘要 (1751) HTML (0) PDF 675.74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11月22日康定MS6.3、MS5.8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色拉哈段和折多塘段上。主、余震的时空分布,地震蠕变释放曲线以及震后30天地震日频度均显示,2014年康定地震的地震破裂传播和地震能量释放存在鲜明的时空分段性。对比鲜水河断裂带上1960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构造位置、地震蠕变曲线、围岩特征等可知,鲜水河断裂带上大部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均为主余型或是孤立型,只有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端贡嘎山岩体(折多山花岗岩)周边的1972年康定地震(塔公地震)和2014年康定地震为震群型地震。鲜水河断裂带上震群型地震很可能与强硬的新生代贡嘎山岩体有关。由于岩体的阻挡,震级较小的地震能量较小,不足以使地震破裂在岩体内部传播,导致地震能量转而在岩体周围的相对较软弱的岩层内储存、爆发,从而产生震群型地震序列特征。

    • 2015年1月山西介休ML3.3震群发震原因初步研究

      2015, 31(4):647-655.

      摘要 (1936) HTML (0) PDF 561.75 K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月15~27日,山西介休发生ML3.3震群活动。精定位结果显示:震源体很小,震源较浅;根据震源谱拐角频率和视应力特征认为,本次震群活动与水库诱发地震有相似之处。鉴于本次震群孕震过程可能有水等流体的参与,本文综合构造环境、震源参数、介休井水位升降以及不同时段区域应力场分析等,对介休震群发震原因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介休地区裂隙发育,地下水渗透、扩散使得地壳浅部岩体强度弱化,是山西介休ML3.3震群发震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渗透使得该区地震波高频成分衰减强烈,拐角频率和视应力明显低于山西其它地区同震级地震的水平。

    • 相邻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2015, 31(4):656-667.

      摘要 (1591) HTML (0) PDF 576.97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采用透射人工边界的显式动力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相邻凸起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相邻凸起之间距离的变化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单一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相比,相邻地形的存在对地震动反应谱谱比曲线的形状影响不大,但对谱比的值具有较大影响,而且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地表观测点的位置有关;②相邻凸起地形的存在对凸起平台段中点地震动高频成分的放大效应影响较大,随着相邻凸起之间距离的增加,该影响逐渐减弱,多个相邻凸起构成的组合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逐渐接近单一凸起地形。

    • 综合石油地质、历史地震等资料评估吉林孤店隐伏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2015, 31(4):668-678.

      摘要 (1900) HTML (0) PDF 659.95 K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松原地区开展的活断裂探测工作中发现了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称之为孤店断裂。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获得了孤店隐伏活动断裂的地下细部结构,在对其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历史地震记录及地震活动性等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石油物探三维地震资料获得的基岩破裂长度进行经验关系拟合,对其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其约为MW,7。此外,采用地震矩方法获得复发周期、年发生率等定量参数,利用中国大陆古地震复发概率模型估算出孤店断裂未来50~200a的大地震发生概率。

    • 基于HJ­1B卫星的玉树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识别

      2015, 31(4):679-687.

      摘要 (1550) HTML (0) PDF 708.42 K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HJ-1B卫星热红外数据,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区进行地表温度(LST)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4月初LST异常值最初出现在毗邻震中的西南部,并且主要沿属于应力增强区的扎那曲-着晓断裂和杂多-上拉秀断裂分布;之后异常幅度逐渐增强,异常区域逐渐扩大至震中区域,但主要高值异常区依然位于震中西南部且沿着断裂带分布,显示出地表升温异常与断裂构造的相关性;在地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4月14日发生了玉树MS7.1地震,然后异常现象逐渐减弱,4月26日异常区域的LST值明显低于18日的数值并逐渐消散,5月中下旬该区域LST值恢复至正常状态;地震前后的LST异常呈出现-扩散集中-衰减-消失的变化过程。同时,以相同方法和标度计算了2009年同区域、同时段的LST值作为背景信息,进一步印证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LST临震异常的可靠性。

    • 首都圈中强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2015, 31(4):688-697.

      摘要 (1793) HTML (0) PDF 575.33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首都圈测震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2014年小震波速比值,系统分析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中强震孕震过程的前兆信息。为了保证多台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对其计算条件进行了合理限制。计算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多次波速比低值异常,在震源区附近存在显著的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发震地点多为异常区的边缘。

    • 利用余震能量场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的研究

      2015, 31(4):698-709.

      摘要 (1599) HTML (0) PDF 622.15 K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次MS≥6.5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余震能量场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进而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能量场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等,并对7次地震震后各个时段的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①利用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不同时段由余震能量场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可有效缩小用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 ②震后2、4、6、12、24h等5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且震后24h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 2013年广西平果震群尾波衰减特征研究

      2015, 31(4):710-720.

      摘要 (1606) HTML (0) PDF 550.49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6~7月在广西平果县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附近出现密集小震群活动。本文搜集本次震群中146次可用于计算尾波的ML>1.0地震的近距离台站数字地震波形,利用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采用计算尾波品质因子QC(f)值的Sato模型,通过滤波及去除环境噪声,计算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C(f)值;拟合Q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排泥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的时空特征。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从近场7个台站的记录中挑选出273条三分向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得到尾波QC(f)与频率f的关系为:Q(f)=(69.07±40.09)f0.90±0.23。结果表明,本区域为低衰减区域,库区Q值相对较高,地震波衰减较慢,且Q值对频率的依赖性不强,研究区介质非均匀性程度低,介质较为稳定。

    • 对我国台湾强震的预警时间研究

      2015, 31(4):721-729.

      摘要 (1651) HTML (0) PDF 582.09 K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了福建测震台网记录的台湾5.0级以上强震,通过分析震相特征,研究震相的走时规律,进而确定走时模型,采用两步法拟合得出台湾地震震相走时方程,扣除处理用时与网络延时,实现了福建地区对我国台湾地震的预警时间的准确估计,并已被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正式采用。

    • 安徽省地震序列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研究

      2015, 31(4):730-737.

      摘要 (1608) HTML (0) PDF 369.03 K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安徽省历史地震(294~1969年,M≥4?)和现代地震(1970~2013年,MS≥3.5)资料的统计结果,通过估计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将安徽地震类型划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结果表明:安徽省历史地震类型的统计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大致吻合,绝大多数中强历史地震属“相对安全类”,而“相对危险类”的历史地震主要分布在霍山地区、皖东北地区和宿北地区。安徽地区内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继承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震后地震趋势的快速判定提供参考。

    • 用叠加正弦信号标定地震计的方法

      2015, 31(4):738-748.

      摘要 (1604) HTML (0) PDF 359.15 K (2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地震计正弦标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叠加正弦标定方法。当采用此方法测试地震计时,响应信号是连续的,而且瞬态响应仅在整个响应信号的开始部分出现,几乎整个响应信号都能被用来分析;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只需避开整个响应信号开始部分的瞬态响应,容易用软件实现数据自动处理。本文介绍了叠加正弦标定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采用此方法对地震计进行测试的实验。实验发现此方法测试的相对误差小于1%。

    • >总目次
    • 《中国地震》第31卷(2015)总目录

      2015, 31(4):749-756.

      摘要 (1331) HTML (0) PDF 355.58 K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