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李昌珑 高孟潭 徐伟进 吴健
    2016, 32(1):1-10.
    [摘要](2003) [HTML](0) [PDF 358.84 K](3061)
    摘要:
    通过综述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在我国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展望。本文认为,未来我国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地震活动性模型参数的确定、特征地震模型的适用性及判断准则、重复地震思想的应用、影响特征地震危险性计算因素的研究、大型构造上特征地震震源段落的识别划分、相邻构造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等方面。未来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给定时间段内的地震风险评估、应急备灾、地震保险等方面。
    2  基于烈度数据点的历史强震参数估计研究
    吴清 高孟潭
    2016, 32(1):11-27.
    [摘要](2093) [HTML](0) [PDF 671.48 K](2496)
    摘要:
    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较短,不足以据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的地震资料搞清地震活动的规律,因而对历史地震的研究非常重要。尤其是6.5级以上的历史强震,其参数的不确定性,直接对地震活动性规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根据6.5级以上强震烈度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烈度数据点的考虑断层破裂长度的烈度椭圆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联立椭圆数学方程确定了强震参数估计方法,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定量分析了所得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本文计算得到的震级精度在1级以内,震中计算精度可达2类。进而对华北地区5个历史强震参数进行了估算。本文直接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烈度数据点来估算历史地震震级与震中,故减少了历史地震参数确定上的主观性,提高了科学性。由于在建模过程中,8.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资料太少,因此本方法只适用于6.5~8.0级的历史强震。
    3  新源、和静交界ML6.8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震源机制研究
    刘建明 王琼 刘杰 邓菲 向元 杨文 李金
    2016, 32(1):28-39.
    [摘要](2437) [HTML](0) [PDF 489.19 K](2235)
    摘要: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4  井下视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解滔 杜学彬 卢军
    2016, 32(1):40-53.
    [摘要](1676) [HTML](0) [PDF 494.82 K](2225)
    摘要: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流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电位解析表达式,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视电阻率观测时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关系复杂;对于某些电性结构和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井下观测对表层干扰具有放大作用。对于固定的电极埋深,小极距观测主要体现观测装置所在处的介质层信息,深部介质的影响系数随着极距的加大而增加,浅层影响系数一般先上升后下降;观测极距足够大时,井下观测影响系数逐渐接近于地表观测的影响系数,井下观测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本文以天水台为例讨论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果对在不同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观测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5  云南地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b值研究
    张广伟
    2016, 32(1):54-62.
    [摘要](1734) [HTML](0) [PDF 456.64 K](2519)
    摘要:
    通过联合使用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资料,对2010年5月~2011年7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7127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用VELEST方法获得云南地区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反演模型用双差法对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836个地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滇西地区震源深度相对较深。用精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计算云南地区b值,从b值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b值随深度逐渐减少,且在9~10km深度时,b值变化最为明显,可能表明云南地区中强震孕震层主要位于9km以下;同时,盈江5.8级地震序列b值的三维空间分布显示,主震发生在高低b值的过渡带。
    6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山东地区构造应力特征
    苗庆杰 刘希强 石玉燕 曲均浩 郑建常 田凤东
    2016, 32(1):63-71.
    [摘要](1715) [HTML](0) [PDF 540.06 K](2106)
    摘要: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近场源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剪切波分裂研究,获得山东地区多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反映了该地区构造应力空间分布特征,CHD台和LIS台显示出2个优势偏振方向,揭示山东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受到区域背景应力及局部断裂构造的双重制约。
    7  江苏及邻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
    康清清 缪发军 张金川 霍祝青 杨驰 李正楷
    2016, 32(1):72-82.
    [摘要](1657) [HTML](0) [PDF 587.49 K](2693)
    摘要: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包含邻区共享台站)7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49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对江苏地区的非弹性衰减Q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研究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平均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272.1?f0.5575,并用Moya方法计算并得到了研究区内63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江苏境内25个地面基岩台的场地响应为1~20Hz,放大倍数基本在1附近波动,符合基岩台基的特征。14个井下台站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根据Brune模型计算并获得了江苏及邻区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58个ML2.5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近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和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应力降的关系不明显,且应力降与震源尺度的关系也不明显。
    8  2000~2004年山西重力场变化及小波多尺度分解
    冯建林 檀玉娟 秦建增 黄邦武 张瑞敏 谢汝一
    2016, 32(1):83-92.
    [摘要](1576) [HTML](0) [PDF 1.35 M](2026)
    摘要:
    利用山西流动重力测网资料和《GDPAS-MRG》软件,得到了2002年太原、2003年洪洞2次ML5.0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并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将2000~2004年的山西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对不同时空小波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这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的“0”等值线附近;②通过小波变换可获得不同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且随着阶次的增加,深部构造活动信息更加突出。
    9  静乐井SWY­Ⅱ和LN­3A水位仪的对比分析
    胡玉良 程冬焱 李惠玲 穆慧敏 郭宇 刘俊芳
    2016, 32(1):93-102.
    [摘要](1494) [HTML](0) [PDF 440.31 K](1940)
    摘要:
    对静乐井SWY-Ⅱ水位仪和LN-3A水位仪从稳定性、数据一致性、内在质量、系统漂移、水震波、气压效应、自然环境干扰7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SWY-Ⅱ水位仪和LN-3A水位仪运行稳定;②两套仪器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③两套仪器测量精度均优于0.001m,平均值一致性较好。④通过计算分钟值数据,两套仪器M2波潮汐因子及其观测精度较为接近;⑤通过与SW40-1水位仪进行对比,两套仪器均存在不同程度系统漂移;⑥两套仪器分钟值数据记录水震波时间及振幅差异明显;⑦两套仪器的气压效应、受自然环境干扰影响较为一致。
    10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的地震应变能释放系统研究
    刘杰 赵根模 吴中海 李家存
    2016, 32(1):103-117.
    [摘要](1643) [HTML](0) [PDF 684.44 K](2127)
    摘要: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a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地震的活动性不能忽视。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这些地区应重点跟踪研究。
    11  新疆天山地区的波速比异常分析
    张琳琳 高朝军
    2016, 32(1):118-126.
    [摘要](1779) [HTML](0) [PDF 514.44 K](2133)
    摘要:
    收集整理了新疆地震台网2009~2014年的地震观测数据,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新疆天山地区中小地震的波速比及其背景值。为了突出异常变化,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波速比扰动值变化,同时回溯了天山地区7次中强地震。结果表明: ①天山地区波速比的背景值为1.70左右,自2013年开始,波速比的低值异常主要集中在天山中东段及普昌断裂附近; ②2011~2013年研究区内4次MS5.0以上地震前,震中位置波速比扰动值多数处于低值状态; ③7次中强地震前,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波速比低值的地震事件占相应时段内总事件的比率大于60%,研究区内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呈低值状态较明显。
    12  河北兴济台地电阻率年变特征分析
    贾立峰 张国苓 乔子云 石富强 郭学增
    2016, 32(1):127-133.
    [摘要](1693) [HTML](0) [PDF 403.18 K](1923)
    摘要:
    基于电测深曲线反演结果,利用地电阻率转换函数的递推公式定量模拟分析了地下水位对兴济台地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会造成地电阻率上升,这与兴济台N30°E向的地电阻率观测结果相符;N60°W向的地电阻率的趋势变化与N30°E向的相反,且年变幅较大,这是由于测区供电极和测量极之间存在因取土而积水成坑这个局部异常体引起的。
    13  京津冀地区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分析
    牟磊育 郑钰
    2016, 32(1):134-142.
    [摘要](1700) [HTML](0) [PDF 617.26 K](2271)
    摘要:
    根据京津冀地区地震台网的分布和平均地脉动噪声估算了该地区地震台网的监测范围,又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产出的地震目录描绘了京津冀地区实际地震监测范围,发现北京市与河北省在2条地震带上应补充足够的地震台站,以降低对地震带附近地震监测的下限,从而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地震监测与预测。
    14  高邮­宝应4.9级地震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初步分析
    蒋延林 袁桂平 李鸿宇 唐廷梅 赵卫红
    2016, 32(1):143-150.
    [摘要](1626) [HTML](0) [PDF 486.96 K](2038)
    摘要:
    针对高邮-宝应4.9级地震发生前后附近地区未发生其它中等以上地震、地震事件孤立及周边地磁台站分布较密有利于研究地震地磁异常时空特征的特点,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地震发生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目前对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的认识,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表现出与地电阻率类似的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异常变化过程,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转折或恢复上升过程中,距震中较近的台站会出现不同步现象,即SN向与EW向的不同步以及长短周期的不同步。
    15  高精度温度计在同层水温平行观测中的互相干扰现象
    邱永平
    2016, 32(1):151-156.
    [摘要](1606) [HTML](0) [PDF 357.12 K](2113)
    摘要:
    在2015年4月24日一次意外供电故障中,发现宁波地震台高精度温度计在井水温度同层平行观测中有明显的互相干扰现象。认为目前水温观测到的是水井内实际温度与传感器工作时的“升温值”之和,而“升温值”是动态值,其取决于每套仪器的系统特性,一般可能会在0.01℃以上;相互影响可能在0.005℃以上,如果是捆绑式平行观测可能会更高。所以水温测值的波动范围为10-4℃的观测井中,这种干扰不可忽视,并可能影响前兆异常的提取。因此,在水温波动比较小的观测井(泉)中,不主张做同层平行对比观测。最好在一个传感器内安装2套探测温度装置,既免互相干扰,又可相互验证。
    16  2015年震情述评
    龙海云 刘瑞丰 李纲 黎明晓 孟令媛 宋金 李智超
    2016, 32(1):157-164.
    [摘要](1441) [HTML](0) [PDF 841.95 K](2060)
    摘要: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