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频率-波数域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017, 33(2):191-202.

      摘要 (1797) HTML (2476) PDF 1.41 M (3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频率-波数域分析(Frequency-wavenumber analysis,简称F-K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台阵数据处理方法,在地震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介绍F-K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改进的F-K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综述了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几种应用,包括检测微弱信号源、分析噪声特征、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台阵设计这4方面;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本文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F-K成像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研究论文
    • 滇西南普洱强震群地区地壳形变的数值模拟

      2017, 33(2):203-218.

      摘要 (1627) HTML (485) PDF 4.71 M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西南普洱一带地质构造复杂,中-强地震成群活动特征明显,地壳的形变特征与形变机制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参考、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普洱一带包含活动断裂的二维板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得到的块体年运动量作为模型区域的边界约束,模拟计算获得了普洱地区的构造形变空间分布,以NEE、NNW 2个方向、从数值模拟角度对普洱地区的水平形变特征和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扩展、高原物质重力滑塌型南东向移动的动力学背景下,研究区内NEE向断裂的活动带动牵引NNW向断裂共轭运动,隆升性质的垂直形变场与60年的大区域水准测量结果相吻合,沿NNW向形变场的分布无规律,应是区域应力累积和震后调整双重作用的结果。沿NEE向形变场呈现了较明显的西部大于东部的分布图像,特别是西北部高值区对应了2014年景谷6.6级强震,最后对研究区的区域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龙门山断裂带上“破裂空段”的发震概率研究

      2017, 33(2):219-228.

      摘要 (1620) HTML (355) PDF 2.35 M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对芦山震中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的影响,进而结合Dieterich(1994)提出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给出芦山附近区域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时其累积发震概率达18%,说明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本文还计算了汶川、芦山2次地震对其间"破裂空段"处产生的累积库仑应力扰动的影响,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了"破裂空段"处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变化。虽然计算结果可能受到大邑地震、介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背景地震发生概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但"破裂空段"在2次强震应力加载下累积发震概率是不断增大的,因此我们认为"破裂空段"处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 利用S波高频衰减对天山中东段地区地壳Q值成像

      2017, 33(2):229-238.

      摘要 (1678) HTML (453) PDF 3.63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天山中东段地区2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2014年底5076个近震波形资料以及新疆地震台网提供的观测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S波位移谱的高频衰减进行拟合,得到19140条衰减算子t*数据。根据这些t*数据,反演得到该区地壳Qs值分布。结果表明,天山中东段地区平均Q0值为520,其 Qs值分布及其所揭示的衰减变化特征与研究区的地表构造明显相关。天山南北两侧的山区盆地交汇部位Qs值较低,而高Qs值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天山造山带内部。1900年以来天山中东段地区6级以上强震大多位于低Qs值区域,该区24个高热流点也大多位于上述天山南北两侧的低Qs值区域,热流值与衰减值呈负相关;此外,研究区的速度结构与衰减结构也呈一定的正相关,反映了二维衰减结构特征与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的一致性。

    • 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地震活动条带的形成及其意义

      2017, 33(2):239-247.

      摘要 (1992) HTML (401) PDF 5.65 M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而将其与1996年前后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东北部邻区的"西藏榭通门-内蒙古包头"NE向地震活动条带、以及该条带形成后强震活动由东向西的迁移状况进行比较,探讨了目前的NE向地震活动条带对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预示意义。结果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条带,是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动力持续作用下,因青藏高原NE向构造应力加强引起的构造活动响应,并与尼泊尔大地震低角度逆冲错动和地壳介质能量传递影响有关;而未来地震趋势可能使该条带附近强震活动"填空",进而使该条带东、西两侧较大范围强震活动性增强。

    • 山东黄县弧形断裂带断层泥铁元素化学种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2017, 33(2):248-259.

      摘要 (1762) HTML (605) PDF 3.81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德国Wissel公司生产的新型穆斯堡尔谱仪(Bench-MB500)对山东龙口常庄子村北黄县弧形断裂断层剖面上的多种断层泥样品进行了穆斯堡尔谱测试分析,讨论了该断层剖面上铁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结果显示,该断裂中央部分比较年轻的断层泥相对富集para-Fe2+,而两侧较老的断层泥基本由para-Fe3+组成;剖面断层泥样品中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的活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显示了断裂带内存在复杂的水岩相互作用。

    • 地磁数据时钟精度检验方法研究

      2017, 33(2):260-268.

      摘要 (1589) HTML (539) PDF 3.14 M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地磁观测台网中部分记录仪的时钟不准确及产出数据的对应时间与实际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地磁数据时钟精度检验的扰动区间极值比对法,利用2015年3月国家地磁观测台网的全部数据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并给出校正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钟差超过1min的数据检出率达到100%,且对检出的异常数据给出误差小于2min的校正时间,准确率达到94.44%,不受地方时的影响。该方法为国家地磁观测台网对大量仪器时钟精度的监控、数据时钟检验和仪器校时提醒自动化以及磁扰日数据时间校正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 金寨震群震源深度确定及成因初步分析

      2017, 33(2):269-279.

      摘要 (1649) HTML (439) PDF 3.46 M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寨震群自2014年8月份开始活跃,随后发生多次有感中小震。震区群众反映对ML ≥ 1.0地震均有感,并伴随有地声现象,可能是震源深度较浅的原因。本文主要利用sPL深度震相计算金寨震群地震的震源深度,共识别出16个地震的sPL震相,计算结果显示,这16个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在3.0~4.7km,比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2011年6月7日桐城MS3.6地震的震源深度浅。同时利用hypoDD方法对该震群进行重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震群的扩展系数为0.27m2/s,这与前人对龙滩水库、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的计算结果接近。结合震群震源深度浅、扩展系数较小及时间丛集、空间紧密等特征对震群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震群可能由水库诱发。

    • 利用sPn震相计算石嘴山ML4.4地震震源深度

      2017, 33(2):280-289.

      摘要 (1719) HTML (481) PDF 1.89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Pn和Pn震相走时差计算的2014年2月28日石嘴山ML4.4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21±0.277km;分析不同震源深度下民勤台的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拟合结果,得到震源深度为7~8km。研究认为,石嘴山ML4.4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浅和沉积层较厚是此次地震震感较强的主要原因。另外,合理选取地震波形数据和震相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可靠性。为便于应用,本文还给出了宁夏地区地震震源分别位于上地壳和下地壳时sPn和Pn震相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对应关系表。

    • 蒙宁交界区地震震源深度的对比分析

      2017, 33(2):290-300.

      摘要 (1631) HTML (367) PDF 4.94 M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2009~2015年蒙宁交界区103次ML ≥ 2.5地震波形资料,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单纯型法、Hyposat法、双差法、PTD法重新测定震源深度,并将所获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用CAP矩张量反演法重新测定了阿拉善左旗5.8级和4.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最终获得用PTD法和双差法所得的震源深度结果与蒙宁交界区的构造特征比较吻合,单纯型法、Hyposat法效果不佳。同时得到蒙宁交界地震构造区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3.32±8km。

    •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小地震矩震级研究

      2017, 33(2):301-310.

      摘要 (1692) HTML (367) PDF 5.87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S震相"S窗"内的波形信号识别、品质因子Qf)和22个台站场地响应,利用2009~2016年3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18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得到这些小震的零频幅值及其拐角频率,据此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矩震级MW和应力降△σ。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的关系式。分析表明,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呈线性关系。可见,将矩震级纳入地震的快报与正式目录中,可以丰富地震观测报告内容,更好地为地震应急和地震科研服务。

    • 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盆地段浅层人工地震及钻孔联合探测

      2017, 33(2):311-318.

      摘要 (1813) HTML (375) PDF 4.61 M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地质调查与盆地区浅层人工地震初步勘探基础上,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盆地隐伏段的盆地内布设了3条浅层人工地震详勘测线,用于精确定位该断层的空间展布,判定其浅地表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用钻孔联合剖面方法对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进行验证,同时确定了各地震测线处断层上断点的位置和埋深,通过钻孔揭露断层错断地层的特点,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盆地隐伏段错断全新统,指示该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较强。

    • 对东日本大地震序列潜热通量异常现象的讨论

      2017, 33(2):319-327.

      摘要 (1687) HTML (369) PDF 2.80 M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表面潜热通量数据,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序列前后所出现的潜热通量异常展开讨论,结合主震震中周边区域在1991~2011年的中强地震序列数据,分析了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东日本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剧烈变化不一定是异常,且不一定由此次地震活动引起;②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出现过多次有疑似"热异常"却无明显震例与之相对应的情况;③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有超过60%的中强地震震前并无"热异常"出现;④在研究潜热通量变化是否属于异常时,应尽量多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判断参数;⑤在研究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时,应对特定区域作长时间序列分析,而不是单纯针对短期内的个别震例进行判别。

    • 大同窗地震活动频次和应变能特征

      2017, 33(2):328-337.

      摘要 (1578) HTML (392) PDF 2.82 M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大同地震活动窗自开启以来(1989年10月~2016年10月)的地震频次和应变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同窗的月频次衰减拟合结果呈现分段交替活动特征,可分为3个活跃时段和2个背景活动时段。当处在活跃时段时,山西和张渤这2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密集发生,但在正常背景活动时,2个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则较少。应变能统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强震对大同窗的地震活动有较直接的影响,显示出强震的震级越大、与大同窗的距离越近,则大同窗出现应变能异常就越早、幅度也越大;另外,大同窗受青藏块体强震的影响较强,而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较弱;大同窗应变能在周边块体强震后的反应,可能与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因此对应力场的变化较敏感。

    • 地电观测深井电缆的研制

      2017, 33(2):338-344.

      摘要 (1479) HTML (377) PDF 1.07 M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井下地电观测是在地电观测中规避地表环境干扰的手段之一。针对井下地电观测装置长期稳定性的迫切需求,本文介绍了适用于井下地电观测中室外线路的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制作材料和可靠性检测结果等。本文所述型号的电缆能适用于开展井下数百米深度的地电观测,可保障井下地电观测装置的长期稳定性,是今后发展井下地电观测的关键技术。

    • 地震前兆仪器管理系统建设

      2017, 33(2):345-354.

      摘要 (1466) HTML (375) PDF 2.15 M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对前兆台网仪器的管理缺乏系统性。为此,研发了前兆仪器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前兆仪器从购买到淘汰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其中包括安装、接入、运行、故障、停测、报废等,以及仪器故障维修流程的管理,其中包括故障登记、处理、维修、备机备件库等。基于这些信息,对仪器及故障维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设计的一些主要技术方面和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