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研究
    邓世广 周龙泉 马亚伟 臧阳 王月 韩颜颜
    2019, 35(1):1-13.
    [摘要](1596) [HTML](920) [PDF 5.32 M](4506)
    摘要:
    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和观测技术的局限性,不同地震观测资料表现出异常变化与后续较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预测意见进行概率表达是一种科学恰当的做法。本文基于泊松分布的危险区背景地震概率预测和单项预测方法(包括测震、流体、形变、电磁等学科)的历史预测效能,采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到单项预测方法的短期或年度地震危险概率预测结果,进而采用综合概率方法,给出基于多种单项预测方法的短期或年度地震危险概率预测结果。短期概率预测初步结果表明,2018年2~9月,中国大陆72%的5级以上地震都位于相对高概率预测区域。
    2  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分析
    解滔 于晨 卢军
    2019, 35(1):14-24.
    [摘要](1410) [HTML](331) [PDF 1.45 M](1931)
    摘要:
    目前,我国用于地震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着两个难题:①测区范围较大导致台网稀疏且分布不均匀;②易受环境干扰。本文结合台站实际的地下电性结构,采用地电阻率解析表达式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小极距井下观测方式能有效抑制地表电性异常体类干扰和年变化的影响,也能记录到地表大极距观测和井下大极距观测所能记录到的震前异常变化。小极距井下观测能大幅减小布极区范围,有助于地电阻率的足密度组网成场观测,可为解决目前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可选方案。
    3  基于高频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探讨
    陈锋 杨建思 王伟平 彭朝勇
    2019, 35(1):25-37.
    [摘要](1230) [HTML](405) [PDF 5.47 M](1652)
    摘要:
    综合地震学地震震级公式和目前连续GPS研究震级标度的成果,使用国内外MW5.9~9.1的17个地震事件的高频GPS测站的峰值地动位移数据,构建了新的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关系。依据新建立的关系和实际数据分析认为,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适用于MW5.6以上大地震的震级计算,并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使用该标度关系的震源距适用范围,提出使用场地校正项和震源辐射与传播路径校正项修正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
    4  基于概率统计的甚宽频带地震计自噪声水平分析
    李小军 谢剑波 杨大克 袁松湧 胡旭辉 王俊 马洁美 李冬圣
    2019, 35(1):38-52.
    [摘要](1342) [HTML](449) [PDF 5.73 M](1718)
    摘要:
    使用连续1000hr的数据计算甚宽频带地震计自噪声,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以单小时结果众值、单频点概率统计及分频带概率统计等3种表达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第1种方式便于异常结果溯源,但无法获取自噪声非均匀分布特征;第2种方式可以获取固定频点上自噪声水平非均匀分布的详细特征,但高概率值呈现条带分布,没有明显量级差异;第3种方式得到了对应于中心频点的且具有量级差异的高概率值,为地震计自噪声的数学数值建模提供了支持。在异常数据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异常结果在后2种方式中得不到体现。
    5  稀疏台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
    梁姗姗 徐志国 刘杰 黄志斌 邹立晔 陈楠
    2019, 35(1):53-64.
    [摘要](1390) [HTML](457) [PDF 4.15 M](1853)
    摘要: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滑动角-4°,最佳矩心位置为30.590°N、83.784°E,最佳质心深度为6km,矩震级MW4.6。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为主的事件,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本文还应用CSPS初动扫描法,利用P波初动资料和近震波形联合约束反演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与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联合少量台站的的三分量波形数据,能够定量地判断最佳震源机制解,降低了P波初动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也约束了由于少量台站参与全波形反演引起的解的不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综合分析
    倪晓寅 赖见深 朱培育
    2019, 35(1):65-75.
    [摘要](1225) [HTML](697) [PDF 7.63 M](2153)
    摘要: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3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运用上述3种方法,汶川地震前出现多次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地磁多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预测的精确性。文章还讨论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机理问题。
    7  基于改进多面函数和球面整体应变法计算华北中部地区地壳水平应变
    彭钊 王宝锁 邵永谦 李恩建
    2019, 35(1):76-83.
    [摘要](1168) [HTML](282) [PDF 3.37 M](1740)
    摘要:
    华北地区的形变信息较弱,计算应变场时应在避免引入系统误差的同时进行精度评定。本文综合采用改进多面函数法和球面整体应变法构建无偏应变计算模型,基于CMONOC的GPS连续站时序数据计算华北中部地区的应变率,根据误差传播率计算相应误差,评估应变率计算的精度和可信度。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改进多面函数法和整体球面应变法的无偏应变计算模型计算弱应变地区应变率是可行的,且精度和可信度都较高。
    8  云南测震台网台站场地响应与ML震级测定的讨论
    许亚吉 杨晶琼 蔡明军 李丹宁
    2019, 35(1):84-95.
    [摘要](1300) [HTML](321) [PDF 4.28 M](1649)
    摘要:
    利用2016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脉动数据,运用H/V谱比法计算分析了47个测震台站在0.1~20.0Hz频段内的场地响应。选取2012~2016年期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ML≥2.5地震做单台震级偏差统计分析,挑出受场地放大作用而出现单台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做去场地放大校正,然后重新统计单台震级偏差情况。计算结果显示云南测震台网的台站受台基条件和所处位置等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放大作用,大部分台站场地响应的卓越频率为1~6Hz,放大倍数为2~4倍。受场地放大作用的影响,大姚、芒市等19个台站的单台ML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在去除场地放大作用后,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有所减小。
    9  昆明基准地震台地面与井下记录地震差异分析
    李雷 邓存华 黄瑶 钱文品 谭文正
    2019, 35(1):96-108.
    [摘要](1095) [HTML](315) [PDF 6.68 M](1784)
    摘要:
    对昆明基准地震台山洞内放置的宽频带地震仪BBVS-60及井下放置的GL-S60B深井宽频带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进行信噪比、P波到时差、波形相关性和频谱分析,得出地面与井下记录地震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①井下台信噪比与地面台信噪比相比提高有限,仅NS向提升明显;②地面台和井下台记录地震的P波到时基本一致;③在震中距小于3.1°时,地面台和井下台记录地震波波形相关度较低甚至不相关;在震中距大于3.1°后,波形相关度较高;④1.5~8.0Hz背景噪声差异,是震中距小于3.1°时地面台和井下台地震波形差异的主要原因。
    10  2017年新疆精河MS6.6地震遥感大气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刘军 马未宇 姚琪 康春丽 岳冲
    2019, 35(1):109-116.
    [摘要](1366) [HTML](305) [PDF 5.07 M](1687)
    摘要: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6年底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预测2017年新疆西部地区为潜在MS 6.6±0.2地震危险区的基础上,分析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临震时段引潮力变化,并选用18时(UTC)中国大陆近地表50m高度处的遥感大气温度数据,以震前引潮力值最高点时刻(8月1日)为时间背景,获取地震前后(8月2~13日)连续的大气温度日增量分布图像,跟踪分析精河MS6.6地震短临大气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由高峰—低谷连续周期变化的低谷时段,而大气温度变化过程显示,在全国大范围内,仅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升高明显,其异常演化经历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动态过程。增温过程与潮汐变化具有同步性,这表明引潮力对本次地震具有触诱发的作用,而大气温度变化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也说明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从中、短临多时间尺度综合分析遥感大气温度和引潮力变化,将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测能力。
    11  用超限率分析法提取精河6.6级地震前的高频信号异常
    高丽娟 李尚伟 滕海涛
    2019, 35(1):117-125.
    [摘要](1129) [HTML](258) [PDF 3.32 M](1518)
    摘要:
    2017年精河MS6.6地震震前,尼勒克台、巩留台和小泉沟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显著的高频信号异常变化,经现场异常落实确认异常是可靠的。本文通过超限率分析方法提取类似信号,定量描述了震前异常信号强度,结果表明地震前3个台不同程度出现超阈值现象,异常显著,其中2个台为临震变化。
    12  黑龙江肇东痕量氢野外定点观测实验与分析
    李继业 张彦吉 高研 孙强 周晨 任建辉 马龙辰
    2019, 35(1):126-133.
    [摘要](1291) [HTML](347) [PDF 3.29 M](1697)
    摘要:
    利用ATG-300H便携式测氢仪,对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肇东痕量氢进行野外定点连续观测,并对泰来3.3级地震震兆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肇东痕量氢表现为高值突跳,异常幅度大,持续时间短;氢气浓度4组高值异常,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通过对高寒地区肇东痕量氢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分析,为痕量氢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观测依据。
    13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2019, 35(1):134-143.
    [摘要](1471) [HTML](341) [PDF 1.73 M](1740)
    摘要: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14  基于手机位置数据的地震灾情指标选择
    庞晓克 聂高众 张昕 李华癑 夏朝旭 范熙伟 魏本勇
    2019, 35(1):144-157.
    [摘要](1211) [HTML](401) [PDF 6.29 M](1603)
    摘要:
    选取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MS7.0地震、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MS6.6地震、四川广元市青川县MS5.4地震作为案例分析,绘制活跃WiFi数量、无线网络联网设备数量、汇总在线设备数量、活跃基站数量等4种地震灾情指标在地震发生前后数量变化的折线图。根据与地震前1天变化情况的对比分析,验证地震灾情指标的可用性,选取出效果好的指标,这对进一步研究震后快速获取极震区位置、影响场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15  公元1515年6月17日云南永胜7¾级地震的质疑
    林凤仙 赵淑芳 太树刚 邓瑞生
    2019, 35(1):158-168.
    [摘要](1165) [HTML](2118) [PDF 3.63 M](1733)
    摘要:
    16世纪初云南永胜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地震,长期以来其强度判定成为疑难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明实录》以及地方志中相关史料记载认为,由于对《明实录》相关记述解读有误,以及采信了“石门阙”“田陷成湖”等地方志衍袭夸大、与自然规律相矛盾的记载,并“捆绑”了大理、鹤庆等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高判了此震强度,导致其地震影响场有悖于地震影响衰减的一般规律。本文分析表明,此地震时间为“弘治十五年七月己亥(1502年8月31日)”,强度≤7级。此永胜地震的强度问题会影响该地区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分析、判断等。
    16  地震前后井-含水层系统潮汐参数变化特征分析——以云南弥勒井为例
    钱建秀 刘春平 樊春燕 石云 廖欣
    2019, 35(1):169-181.
    [摘要](1326) [HTML](395) [PDF 3.04 M](1817)
    摘要:
    本文对弥勒井2004~2016年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及地震前后井水位潮汐参数变化关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弥勒井水流运动方向总体是以垂向流为主、径向流为辅的前提下,天然因素(地震)和人工因素(洗井、装置改造)均可改变含水层水流运动方向。当震前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反向变化时,能量较大的地震可以改变其水流运动方向,使震后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呈同向变化,水流运动方向由以垂向为主变为以径向为主;能量较小的地震只是改变其含水层渗透系数,没有改变其水流运动方向,震后仍以垂向流为主。当震前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呈同向变化时,能量较大的地震发生可以使径向含水层渗透系数增大,水流运动方向不变,震后仍以径向为主。通过分析潮汐参数变化,可以进一步得知井-含水层径、垂向流渗透系数的变化,为进一步精确计算含水层参数提供了参考。
    17  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一种思路
    王俊菲 冯志生 沈红会 孙业君 李锋 王维 缪阿丽 李鸿宇
    2019, 35(1):182-191.
    [摘要](1318) [HTML](318) [PDF 5.00 M](16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思路,即以虚报率较低的短期异常作为“引信”,在出现1个或数个“引信”异常后,再依据其它异常综合判定发震地点和震级,其优点是据此做出的综合预测意见的成功率较高。本文以2012年江苏高邮-宝应4.9级地震和2016年江苏射阳4.4级地震的震前实时跟踪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思路的应用,该综合预测思路对指导今后震情跟踪工作有实际意义。
    18  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
    代光辉 苗春兰 翟璐媛
    2019, 35(1):192-203.
    [摘要](1587) [HTML](2097) [PDF 3.10 M](2324)
    摘要:
    本文从总体构成、技术系统、产出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测震台网现行的统一地震编目工作体系,对统一地震编目产出情况进行了简要统计分析,并与“九五”期间的地震编目产出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19  2018年震情述评
    王月 薛艳 张小涛 邓世广 马亚伟 姜祥华 杨文 韩颜颜 解孟雨 宋金 史海霞 周龙泉
    2019, 35(1):204-210.
    [摘要](1173) [HTML](637) [PDF 4.04 M](1616)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