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邻区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
    杨彦明 张建中 黄瑞滨
    2019, 35(2):211-225.
    [摘要](1178) [HTML](627) [PDF 4.86 M](1797)
    摘要:
    利用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k算法获得2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同时,收集并筛选出277个已有探测台阵和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给出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邻区莫霍面深度、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加深的特征,莫霍面深度为25.0~42.3km,平均约为33.5km。莫霍面最浅的区域为松辽盆地(深度为27.0~35.0km),最深的区域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以西地区(深度为41.0~42.3km)。研究区域泊松比为0.19~0.33,平均值为0.26,大于全球大陆地壳的平均值。泊松比高值异常区集中在火山岩区及具有较厚沉积层的盆地。台站所处位置的海拔与莫霍面深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艾里补偿模式在研究区成立,莫霍面起伏与区域地形地貌特征间具有显著的镜像关系。大兴安岭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在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意味着松辽盆地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地壳改造过程。
    2  西南交通大学8m×10m地震模拟振动台运行对场地振动的影响分析
    刘必灯 郭迅
    2019, 35(2):226-237.
    [摘要](1455) [HTML](955) [PDF 6.11 M](1954)
    摘要:
    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8m×10m/160t振动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振动台,对其运行质量和振动影响进行评价具有示范效应。探讨该振动台振动影响的现场实验于2017年初展开,实测结果表明:该振动台在工作频段内受控性能很好,对地震动信号重现度很高;台面满载满负荷运行时实验室建筑基础10m以内地面振动加速度实测值不超过6.6gal,振动速度小于2mm/s,不会对实验室厂房及附属办公建筑的安全、使用舒适性及人们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  基于格网的全国尺度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丁香 王晓青 窦爱霞 袁小祥 丁玲
    2019, 35(2):238-247.
    [摘要](1336) [HTML](379) [PDF 5.00 M](1735)
    摘要:
    空间格网数据相比于矢量数据具有运算速度快、处理简单的特点,适合地震灾害损失震前预测或震后快速评估。但地震损失评估涉及地震危险性及人口、房屋建筑及其地震易损性等不同类型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千米格网分布,数据量大,数据变化时形成新的格网数据的工作量较大,使用常规震害预测算法会影响评估效率。依据地震损失评估原理,采取前置确定性损失评估策略和算法优化,结合GIS功能设计并编程实现了具有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千米格网化处理、地震损失预测与震后快速评估等核心功能的软件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2016~2025年中国大陆千米格网地震损失预测,结果表明评估效率显著提高,该系统为我国新一代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提供了实用化的震害损失预测工具,同时,在地震损失快速评估中亦得到较好应用。
    4  逆时偏移中波形光滑性分析与波形校正研究
    杨仁虎 凌云 常旭 丰叶
    2019, 35(2):248-255.
    [摘要](1345) [HTML](308) [PDF 2.34 M](1704)
    摘要:
    针对RTM成像波形不光滑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简单模型分析了空间、时间采样间隔对成像波形光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采样间隔对波形光滑性的影响较大,而时间采样间隔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波形光滑性。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在空间上对RTM成像波形进行插值,可以解决波形不光滑问题。通过复杂模型进行验证,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RTM成像剖面沿层地震属性(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形经过光滑校正后可以提高地震属性的横向空变稳定性。
    5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S5.5地震序列及发震构造讨论
    宋春燕 高荣 刘建明 刘萍 郭寅 温少妍
    2019, 35(2):256-268.
    [摘要](1494) [HTML](498) [PDF 3.97 M](1758)
    摘要: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S5.5地震,震中处于塔里木地块西北缘,位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区内。此次伽师地震前发生了MS4.7前震,截至9月30日最大余震震级为MS4.6(ML5.0),初步判定为前-主-余型地震序列。序列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沿近NE向展布,主震震源深度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主震基本一致,发震断层陡立。本文从区域的构造环境、地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地震发生在伽师隐伏断裂东南端部,为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区的一次新的构造活动。序列参数、视应力等计算结果显示,伽师MS5.5地震的预测最大余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MS4.6接近,表明序列最大余震已经发生。
    6  盖州青石岭震群的震源参数特征
    张博 钱蕊
    2019, 35(2):269-276.
    [摘要](1423) [HTML](389) [PDF 879.14 K](1697)
    摘要:
    使用辽宁地区中小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计算了2012年2月~2016年12月盖州青石岭震群ML ≥ 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震群的视应力为0~12bar,视应力随时间整体表现为突升突降中逐渐衰减的变化形态;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这与Nuttli的板内地震增加应力降(ISD)模型较吻合;通过对比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序列中ML ≥ 3.5地震的震源参数定标率发现,同震级的青石岭地震其应力降要小10倍左右,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震源机制等因素认为,流体可能在青石岭震群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7  松原5.7级地震震中区土壤氢气变化特征
    康健 肖宁 高小其 张思萌 王健宇 张磊
    2019, 35(2):277-285.
    [摘要](1389) [HTML](382) [PDF 2.41 M](1870)
    摘要: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5.7级地震,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气的影响以及震后断层气变化特征,震后在震中区进行了多期土壤氢气浓度观测工作,得到了震中区氢气浓度的最大值、背景值等多项指标。结合地震前后氢气浓度数据,分析震中区震前、震后氢气浓度趋势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此次地震活动中,氢气浓度变化有"震前缓慢升高-临震下降-震后迅速升高-强余震前再次骤升"的现象;氢气浓度变化与地震活动间有很好的映震关系,主震对氢气浓度的上升起主要作用,而余震则起诱发作用,余震的活动会使赋存在地下岩石裂隙的氢气释放量增大,表明氢气对余震活动的响应较灵敏;另外,震后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氢气浓度也会升高,这可能与区域断层中的氢气逸散到大气中有一定关系。
    8  南襄盆地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余尚江 成万里 陈波 卢亚 陈贤 黄恩贤
    2019, 35(2):286-294.
    [摘要](1212) [HTML](454) [PDF 3.68 M](1723)
    摘要:
    利用河南、湖北、陕西地震台网共27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获得了南襄盆地及邻区26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断裂分布和地震活动,得出以下结论:①南襄盆地及邻区的地壳厚度与地形变化关联紧密,呈现出由NE向SW方向增厚的趋势,地壳厚度为30~41km;②泊松比高值集中在房县-兴山附近,为0.31~0.34,这可能与区域内大量出露寒武-奥陶系的辉长岩、苏长岩等铁镁质基性岩相关;低值为0.18~0.24,分布在商南-西峡-淅川一带,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长英质岩有关,它们与南襄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形成整合接触关系。由此可推断,在淅川、西峡一带存在因介质的较大差异而导致地震射线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反射的可能。
    9  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张会苑 杨晶琼
    2019, 35(2):295-304.
    [摘要](1287) [HTML](306) [PDF 2.97 M](1712)
    摘要:
    对比分析2009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的1467个地震定位结果与全国统一编目目录,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的平均用时为70s;96.37%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s;91.64%的地震震中定位误差小于20km;99.52%的地震深度偏差小于20km;②当3.0 ≤ M<4.0时,震级匹配最好;当M<3.0及4.0 ≤ M<4.5时,震级偏差小于0.3;当M ≥ 4.5时,自动速报震级小于统一编目震级,且震级越大,偏差越大;当M ≥ 6.0时,震级偏差明显增大,自动速报震级不具可靠性;③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深度等偏差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台站分布不合理且没有近台、大震尾波的干扰、同一地区短时间震群事件中的余震较多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对系统的漏报、误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出了建议。
    10  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地壳强地震的孕震因素探讨
    陈应君
    2019, 35(2):305-318.
    [摘要](1167) [HTML](376) [PDF 7.42 M](1639)
    摘要:
    利用哈佛大学GCMT数据中心和前人积累的历史地震资料(1962~2016年MW>4.0地震)以及Crust2.0地壳结构统计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天山地区的地壳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此外,利用GFZ地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静态卫星重力模型GGM03S/EGM2008和地形模型Topo计算了2个地区的各类重力异常场,同时还模拟了不同地壳弹性参数下的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异常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特征远大于天山地区的异常特征,且喜马拉雅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6~15km)小于天山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20~30km)。最后,利用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的GPS震间三维形变场约束了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两者主前缘断裂的断层闭锁深度及应力积累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造成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边界地壳区域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动力学因素,与地壳有效弹性板厚度、孕震断层参数及区域应力积累状态等密切相关。
    11  基于合成速率法的青藏块体东北缘断裂活动分析
    唐红涛 张学刚 高子让 丁国丽 李瑞莎
    2019, 35(2):319-326.
    [摘要](1249) [HTML](335) [PDF 4.20 M](1547)
    摘要:
    基于合成速率法、趋势累积率法与跨断层资料等的结合,从时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应变积累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祁连山断裂带呈微弱拉张的运动态势,海原断裂带由张转压,六盘山断裂带在门源地震前显示张性运动,震后发生转折;②长期来看,基于趋势累积率Dc的计算结果显示了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累积应变略高于东段,从量值上看整个青藏块体东北缘Dc高值区位于六盘山断裂带附近。
    12  江苏地电台站渗流方位角和极化方位角差异特征分析研究
    鲍海英 李飞 瞿旻 卜玉菲
    2019, 35(2):327-336.
    [摘要](1324) [HTML](341) [PDF 2.57 M](1610)
    摘要:
    利用江苏地电台站的地电场和地磁数据,计算各个台站的极化方位角和渗流方位角,其中,渗流方位角分别采用谐波振幅和峰谷值2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新沂台和南京台由于台站覆盖层较浅,极化方位角存在线性极化和较多的非线性极化现象;而高邮台和海安台由于覆盖层较厚,极化方位角多数存在非线性极化现象。②用峰谷值法与用谐波振幅法计算所得的渗流方位角,两者相差不大,与理想模型间的差距也较小;而极化方位角与模型差距较大。因此,用渗流方位角尝试进行地震映震关系研究是基本可靠的。③高邮台的渗流方位角与高邮-宝应MS4.9地震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13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在地下水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初探
    余丹 刘春国 王晓 韩雪君 黄兴辉
    2019, 35(2):337-346.
    [摘要](1418) [HTML](545) [PDF 4.58 M](1830)
    摘要:
    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水位观测数据分为高、中、低等3个频率分量。高频分量可以用来识别和研究包含同震响应在内的高频事件;中间频率分量包含固体潮的半日波、全日波信号;低频分量则反映观测数据的长期趋势性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张道口-1井和新10井的水位观测分钟值数据,从处理后得到的高频分量中识别出31次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定量地分析了其最大振幅随震中距和震级的变化特征。
    14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樊晓春 解滔 吴帆 袁慎杰
    2019, 35(2):347-358.
    [摘要](1268) [HTML](405) [PDF 2.41 M](1878)
    摘要: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K"型电性结构,江宁台井下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短极距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长极距观测;长极距观测在电极埋深H小于100m时对地表介质季节性的干扰具有放大作用;浅层影响系数一定时,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需同时增加;江宁台井下观测供电极距AB/2取100~150m、电极埋深H为250m较为合理。
    15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台站水管仪观测质量及同震响应对比分析
    郭伟 陈立峰 苏亚梅 胡玮 贾昊东
    2019, 35(2):359-366.
    [摘要](1387) [HTML](364) [PDF 1.21 M](1683)
    摘要:
    针对仪器运行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以及台站所处地质构造不同对台站影响的问题,采用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乌加河台、包头台、乌海台2015~2017年DSQ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3个台站的年零漂、相对噪声水平M1、M2波潮汐因子γ值均方差等特征参数,并进行同震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包头台水管仪的观测质量优于其它台站,主要是体现在零漂小、精度高、稳定性好,研究结果为评定水管仪观测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同震响应的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相关,最大振幅与震级间呈正相关,与震中距间呈负相关。
    16  江苏省地震监测信息化架构研究
    戴波 刘红桂 雷利 江昊琳 卢永
    2019, 35(2):367-380.
    [摘要](1377) [HTML](493) [PDF 7.61 M](1628)
    摘要:
    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地震监测业务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工程及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给出了一种江苏省地震监测信息化架构模型,以期对地震监测体系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并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全程统一的规划。
    17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7年精河6.6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
    刘军 谭明 宋立军 郝婧 毕雪梅 王新刚 常想德
    2019, 35(2):381-388.
    [摘要](1214) [HTML](455) [PDF 1.80 M](1738)
    摘要:
    基于考虑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场地效应及震中破裂等多因素的烈度快速评估模型,结合震害预测方法,研发了一套震害预测系统,并以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的震害预测为例,将对其的预测结果与当前主流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hakeMap_CNST系统能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烈度进行更为准确的估计,在人员伤亡、受灾人口估计、紧急安置人数及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系统,本系统的结果与现场调查的结果更为接近。
    18  地震应急数据库中人口数据预测——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谢江丽 李帅 姚远
    2019, 35(2):389-398.
    [摘要](1243) [HTML](431) [PDF 2.36 M](1645)
    摘要:
    利用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遥感影像等资料,将乌鲁木齐市按区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提取近10年的人口数据,确定各区县历年来人口分布变化情况。挖掘研究区内人口-时间变量关系,建立人口预测模型——GM(1,1)模型,预测未来2年乌鲁木齐各区县人口数据,以弥补数据库数据因滞后2年无法及时更新所导致的数据空缺。
    19  我国地震部门微博社会网络分析
    闫晓美 梁向军 张正霞 王宁
    2019, 35(2):399-407.
    [摘要](1339) [HTML](348) [PDF 2.36 M](1688)
    摘要: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我国各省影响力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部门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社会网络关系图,利用UCINET软件,分别从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探讨地震部门官方微博的推广应用及合作交流情况,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20  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闫恩辉 黄志斌 郭铁龙
    2019, 35(2):408-416.
    [摘要](1405) [HTML](3223) [PDF 4.53 M](1813)
    摘要:
    为实现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的汇集和共享,国家测震台网开发了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该系统利用简易信息聚合(RSS)技术实现了全球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的汇集,速报过程、地震参数综合展示及地震速报信息的共享与发布。可利用这些数据开展进一步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地震自动速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