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震分析预报的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2019, 35(3):417-430. CSTR:

      摘要 (1440) HTML (642) PDF 5.40 M (1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义了描述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和量级的参数SG。根据收集到的89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统计分析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和量级与震级的关系,得到了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量化参考指标。结果表明: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量级参考指标分别为50、70、90、120μGal,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参考指标分别为140、220、350、660km。此外,由于流动重力观测周期等方面的局限性,根据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尚难以获得震级与重力变化异常时间过程的关系。

    • 基于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的前郭震群余震活动率及模型参数相关性研究

      2019, 35(3):431-444. CSTR:

      摘要 (1105) HTML (363) PDF 3.99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的地震活动率时空预测模型,以同震库伦应力变化作为模型初始应力扰动,模拟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震群的余震活动率变化。考虑模型参数相关性,在模拟中采用2种不同的拟合方案,一是余震持续时间ta不固定条件下的拟合,二是余震持续时间ta固定条件下的拟合。结果显示,ta不固定条件下的拟合方式可获得较好的AIC评价,适用于震后早期的趋势判定;ta固定条件下的拟合计算耗时更短,拟合误差更小,理论模拟结果与前郭震群实际地震时序特征更为吻合。采用该方案对截至2016年10月24日的余震活动率变化进行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期的余震日频次与实际记录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主震破裂面附近的同震应力影区导致震后早期模型预测值相对于实际偏低,说明前郭序列余震活动可能还存在其他触发机制。

    • 2015年四川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孕震构造条件分析

      2019, 35(3):445-454. CSTR:

      摘要 (1143) HTML (508) PDF 2.91 M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省及邻区流动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2019, 35(3):455-464. CSTR:

      摘要 (1214) HTML (366) PDF 9.60 M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搜集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2010~2014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周围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获取河北及邻近区域(110°~120°E,36°~42°N)范围内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震例,通过对多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研究区内的重力变化情况及异常特征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其结论可为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后续震情分析、研判提供一定参考。

    • 飑线对定点地形变观测的影响特征与机理——以陕西关中盆地为例

      2019, 35(3):465-475. CSTR:

      摘要 (1057) HTML (391) PDF 3.06 M (1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31日~8月1日陕西关中盆地爆发了一次强飑线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揭示此次飑线生命史期间对定点地形变观测的影响特征与机理,本文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关中盆地内4个地形变观测数据。结果表明:①飑线过境时的短时气压突变是造成定点地形变的主要原因,引起最大的地倾斜和地应变分别达9.70×10-3"和21.02×10-9;②气压变幅与地形变的弹性响应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二者持续时间较一致,为2~4h,其中,钻孔体应变的动态气压系数达4.04×10-9/hPa;③宝鸡、乾陵和华阴台对飑线的响应能力较好,西安台则较差;④除水管仪外,垂直摆、洞体应变和钻孔体应变等对飑线的响应均较为灵敏。上述结果有助于合理识别和科学推定飑线所导致定点地形变异常变化的物理本质,进而减少实际业务中的误判;同时,还能为定点地形变观测台站的科学选址、仪器的优化布设及不同空间尺度大气负荷模型的实证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接收函数分析中强地震前后地壳泊松比变化在新疆地区的初步应用

      2019, 35(3):476-487. CSTR:

      摘要 (1108) HTML (403) PDF 5.68 M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 ≤ MS ≤ 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震前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型的尾端,地震发生后,泊松比继续回升。根据地壳泊松比的下降幅度、后续变化过程、发震时间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地震震级和震中距,认为在新疆地区现有的台网密度下,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可以对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进行动态监测。6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100km之内台站,5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50km之内台站,在进行地壳泊松比滑动分析时,需要挑选相关性好、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清晰且到时一致的接收函数。结合31次震例分析,认为可在新疆东部选择雅满苏(YMS)、中部选择库米什(KMS)、北天山选择乌苏(WSU)、南天山中段选择乌什(WUS)、柯坪块体选择八盘水磨(BPM)、阿尔金断裂尾端选择于田(YUT)地震台用于动态监测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尽管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频发,但由于乌恰(WUQ)台接收函数中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震相到时复杂,可能不适用于滑动分析MS5地震前后泊松比变化。

    • 2019年吉林宁江MS5.1地震全矩张量反演及其发震机理初探

      2019, 35(3):488-498. CSTR:

      摘要 (1312) HTML (599) PDF 4.08 M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宁江MS5.1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的最佳断层面解节面Ⅰ走向304°/倾角81°/滑动角26°,节面Ⅱ走向210°/倾角65°/滑动角170°;最佳矩心深度6km,矩震级MW5.0。根据宁江MS5.1地震序列展布形态,推断节面Ⅱ可能为优势发震断层面,即本次地震的主控断裂为扶余-肇东断裂,和与其正交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共同控制着余震展布方向。全矩张量解在Husd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显示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是1次体积增加的张性破裂。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震源区接收函数、电磁测深和地下热结构等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在西太平洋板块作用形成俯冲带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热物质上涌,这些地球物理过程可能会改变莫霍面形态,使其向上突起并作用于活动断层,从而形成此次吉林宁江MS5.1地震。

    • 九江地震台观测井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2019, 35(3):499-508. CSTR:

      摘要 (1172) HTML (501) PDF 2.96 M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中,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地下水补给源及循环过程是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本文给出了九江地震台2号观测井水、大气降水、周边水库水及高山泉水等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地下水δ18O测值介于-7.59‰~-6.09‰,平均值-6.99‰,δD测值介于-45.22‰~-39.69‰,平均值-42.32‰,变异异数分别为0.09、0.16;大气降水δ18O测值介于-13.00‰~-1.27‰,平均值-4.74‰,δD测值介于-96.13‰~-4.74‰,平均值-46.87‰,变异异数分别为0.40、0.56,与降水相比,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变化更为稳定。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2017年5~10月表现为明显的降水效应,2018年11~4月表现为明显的温度效应,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效应和温度效应。氢氧同位素及过量氘揭示地下水在下渗补给前经历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并与围岩进行18O交换,δ18O与δD计算得出的补给高程分别约为647、440m。九江台观测井的观测层地下水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构造裂隙水,属于大气成因型且循环过程为较稳定的裂隙水补给并形成承压自流井。

    • 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预测回顾与资料论证

      2019, 35(3):509-520. CSTR:

      摘要 (1081) HTML (413) PDF 4.37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震短临综合预测指标是判断地震短期可能性的主要依据;1900年以来,通海50km范围内M≥5.0地震后云南地区发生M≥5.0地震优势对应关系和GNSS表征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为地点判定提供了线索。墨江5.9级地震的预测经验及资料的论证丰富了对地震孕育复杂性的认识,为震例积累了新的资料。

    • 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的研究

      2019, 35(3):521-530. CSTR:

      摘要 (1152) HTML (459) PDF 3.80 M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9~2018年江苏及相邻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602次地震事件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得到了72个台站的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了震级偏差频次分布和定量统计结果,进而修正了江苏及邻区的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实际地方性震级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校正后的量规函数比新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中量规函数所测定的震级的标准差更小,且单台震级残差相对更集中于0,这说明该量规函数有助于提高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测定精度。

    • 云南地震台网震级对比研究

      2019, 35(3):531-540. CSTR:

      摘要 (1261) HTML (330) PDF 2.70 M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和矩震级M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S(BB)表示地震的大小;M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②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SM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③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④当3.5≤ML≤6.5时,MLMW整体偏大;MS≥3.5时,MS也较M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⑤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 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的高精度地震目录更新程序的设计与应用

      2019, 35(3):541-549. CSTR:

      摘要 (1170) HTML (615) PDF 1.36 M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基于Python爬虫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定位结果的地震目录的自动下载;然后,针对省局台网快报目录汇总后存在重复定位地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筛除重复定位地震的方法;最后,分析EQ3格式地震目录的二进制结构,实现了高精度定位结果的地震目录向EQ3格式的转换。实际应用表明,该程序能够显著提高EQ3格式地震目录更新的工作效率,更高定位精度的地震目录也有助于对地震活动性进行深入分析。

    • 基于微型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微构造信息提取研究——以博-阿断裂乌苏通沟东岸为例

      2019, 35(3):550-557. CSTR:

      摘要 (1079) HTML (453) PDF 3.29 M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微型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博-阿断裂在乌苏通沟东岸的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解译DEM数据,并结合野外调查工作,明确了断裂在乌苏通沟东岸冲洪积扇上19.3~31.1m的水平位错。分析获取的陡坎剖面,且对比陡坎两侧地貌的剥蚀程度,认为陡坎形成后受到后期水流的侵蚀,部分陡坎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断裂的实际垂直位错在0.7m左右。通过实例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以及在微构造信息提取中的独特优势。

    • 大数据环境下地震观测数据存储方案研究

      2019, 35(3):558-564. CSTR:

      摘要 (1166) HTML (513) PDF 1.20 M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技术为处理海量地震观测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存储与计算模式。为了解决现有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方案的读写速度低、用户并发度低和可扩展性差等问题,以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为例,在详细分析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Base和OpenTSDB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案,搭建了大数据测试平台,完成了不同存储方案下查询、插入性能实验和并发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关系数据库存储方案相比,基于HBase和OpenTSDB的存储方案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并发性,经过优化后的HBase存储方案具有更高的读取和存储性能。

    • 地震台站标准化设计在冬奥会保障项目中的应用——以河北阳原台为例

      2019, 35(3):565-572. CSTR:

      摘要 (1211) HTML (513) PDF 2.56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台站外观及内部设计统一标准化、规范化,是标准化地震台站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既是提升地震台站现代管理水平的推进剂,又是提升台站监测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促进防震减灾业务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阳原台标准化设计工作为例,对阳原台的观测布局、防震加固、综合布线、标识标志等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设计,并对台站标准化设计在台站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探索标准化设计在冬奥会保障项目台站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6.0地震的快速测定与数据产品产出

      2019, 35(3):573-583. CSTR:

      摘要 (1251) HTML (407) PDF 13.38 M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6.0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用时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并开展余震监测和统计。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有关单位,对台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产出10类19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四川长宁M6.0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Ⅶ度,为一次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NWW向展布。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方向,由区域地震构造图可初步推测,发震断层为NW向隐伏断层。

    • 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及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进展

      2019, 35(3):584-588. CSTR:

      摘要 (1085) HTML (452) PDF 956.57 K (1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暨庆祝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活动于2019年7月8~1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举办了各学科研讨会、联合研讨会和交叉学科研讨会,有关专家阐述了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关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地外行星探测、地震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开展了改选理事会、颁发奖励、评选会士等一系列活动。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