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浅层地震勘探与联合钻孔探测揭示丽江-小金河断裂隐伏段复杂花状构造特征

      2020, 36(1):1-13.

      摘要 (1131) HTML (369) PDF 7.69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丽江-小金河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重要的边界断裂,前人根据其断错地貌特征确定其为左旋走滑断层,并认为其左旋断错了SN向的丽江盆地。本文对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开展了浅层地震勘探与钻孔探测,通过地层岩性分析建立跨断层的钻孔联合剖面,揭示丽江-小金河断裂斜穿了丽江盆地,隐伏段整体形式为不对称正花状构造,表现为断展褶皱和逆冲断层,但主断层顶部表现为局部拉张,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

    • 涉县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2020, 36(1):14-22.

      摘要 (1065) HTML (481) PDF 3.44 M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质测年等方法,研究了涉县地区地震和构造的活动特征,并归纳总结涉县6.0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即:①震中位于大型地震带与地震亚带交汇区,现今地震活动性仍然较高;②震区附近发育1条规模较大、活动性较高的控制山盆界限断裂-涉县断裂;③震中位于孤立的涉县断陷盆地区边缘,山盆新构造运动差异。

    • 2019年秘鲁北部M7.8地震的矩张量解与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2020, 36(1):23-33.

      摘要 (826) HTML (296) PDF 7.71 M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5月26日(北京时间)秘鲁北部发生M7.8地震,震源深度为100km。本文利用国际地震学研究联合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提供的远场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反演方法快速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破裂过程。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中深源正断层型地震事件,可能是由于正在向下俯冲的纳斯卡板块产生规模巨大的伸展变形所致。远震体波反演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NNW向断层面,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开始,由震中主要向NNW方向延伸破裂,最大滑移量约3m;地震破裂时间约为70s,在40~60s时释放了整个地震80%的地震矩能量,主要破裂区域在震后40s后才开始形成,在40s之前,破裂的集中程度和地震矩释放的规模均较弱,断层在破裂开始后逐渐加速破裂,约50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60s后破裂迅速愈合。

    •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2020, 36(1):34-45.

      摘要 (1038) HTML (534) PDF 2.71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1次MS ≥ 3.6余震序列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得到阿克陶6.7级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0°/倾角69°/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114°/倾角81°/滑动角-159°,表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结合震源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及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等已有研究成果,判定节面Ⅱ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最大主压力轴方位为339°,与震源区附近历史中强震P轴近NW向的优势方位基本一致。其4.8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次余震中有6次为走滑型地震,3次为逆断型地震,1次正断型地震,1次混合型地震,且多数地震具有近NW向的P轴方位。此次6.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于6~16km之间,而大部分地震为9~13km,与本文计算得到的主震的震源深度10km相差不大。此外,初步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强震活动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的关系。

    • 断层协调比方法在云南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0, 36(1):46-54.

      摘要 (784) HTML (278) PDF 2.70 M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断层协调比方法,对云南省内所有跨断层场地进行了计算,利用3倍标准差为阈值,统计分析协调比参数单测点单项异常、单测点和多测点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 ≥ 6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测点协调比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 ≥ 6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研究时段内出现的14次准同步异常后的1~16个月统计范围内,均有M ≥ 6地震发生,无一虚报,且对应地震集中分布于川滇菱形块体内,占比64%。因此,跨断层多测点协调比准同步异常可作为年度判定指标运用于日常数据跟踪分析。

    • 基于平滑伪魏格纳-维勒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的震例回溯性研究

      2020, 36(1):55-66.

      摘要 (829) HTML (249) PDF 6.97 M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四川及其邻区现有地磁台站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平滑伪魏格纳-维勒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SPWVD),对其进行时频计算,并对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附近地磁台站及中强震活跃时段与平静时段的川滇地区部分地磁台站Z分量滤波后周期为4.4h的振幅变化特征进行回溯性震例分析。研究发现:2014年康定地震之前,震中附近7个地磁台站4.4h振幅存在同步高值异常现象,其中5个台的幅值为震前所研究时段的最高值;九寨沟地震前,震中附近6个台站存在同步相对高值的异常现象,其中3个台的幅值为震前所研究时段的最高值;2014年川滇地震活跃时期,该区域地磁台站普遍存在4.4h振幅同步异常,台站数量多、振幅大,与此时间段内中强地震发生强度呈正相关,在时间上呈现短临特征;2018年川滇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平静时期,4.4h振幅变化较平稳,异常振幅相对较小,而后活跃期间同步异常的最大振幅增大且异常台站数量增加。综上所述,通过SPWVD时频方法对地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此得到的规律和认识,对未来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预测和研判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强弱有积极意义。

    • 2014年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特征分析

      2020, 36(1):67-79.

      摘要 (813) HTML (269) PDF 3.19 M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总结了流体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在时间上,流体异常具有配套性、阶段性特征,震前11个月异常月频次逐渐增加;震前3个月异常月频次加速上升,进入临震阶段,震前1.5个月,部分异常结束,异常月频次转折下降;在空间上,流体异常主要集中在震中200km范围内,且外围流体异常主要表现为趋势上升或低值,震中附近流体异常表现为突升。震前流体异常还与测项有关,水温、水化测项映震效果较好,水氡、氢气突升异常短临意义明显。

    • 代县和繁峙2次塌陷地震的机理成因浅析

      2020, 36(1):80-90.

      摘要 (749) HTML (275) PDF 1.99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属矿山的深部开采易引发冒落型矿震。本文对繁峙和代县两相邻铁矿区相继发生的2次塌陷地震,从其发展到发生的过程特点、形态特征和成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这两次塌陷的孕育发生与区域构造应力、降雨和人为开采等因素密切相关。2次塌陷前前兆特征现象明显,据此可充分利用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塌陷数据,通过甄别,收集更多的震例,研究总结其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监测中,以便能对较大矿震事件做到尽早预报预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应急等相关部门。

    • 云南地区GNSS应变场时空演化与地震事件关联分析

      2020, 36(1):91-104.

      摘要 (835) HTML (311) PDF 7.59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AMIT/GLOBK软件对云南境内及邻区近400个GNSS测点1999~201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在各个测点时间序列和速度场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该区域在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9~2013年、2013~2015年、2015~2018年共计5个时间区域应变率场;根据区域地壳面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以及相应时段之后3年内的MS ≥ 5.0地震事件分布特征,分析发现:绝大部分震例发生在面应变高梯度带的张压转换区和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可见研究区各个观测时段GNSS应变率场对后期1~3年内的中强震发生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建立监视块体获取应变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地震前三个月左右均出现震中附近短期应变趋势改变、快速增强、转折的现象,这些形变异常变化或许反映了发震区应力-应变积累在接近临界破裂状态时的非线性调整,为地震短临预测尤其是时间要素的判断提供参考。

    • 云南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与ML震级测定研究

      2020, 36(1):105-114.

      摘要 (775) HTML (223) PDF 4.28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方法分别计算云南3个区域的介质品质因子Q0值。根据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的区域性差异,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分析了47个台站的单台ML震级偏差情况。结果显示:云南属于低Q0值地区,区域性差异明显。位于云南西部区域1的Q0值相对较高,为251.3;东部的区域3的Q0次之,为216.9;中部的区域2的Q0值最低,为102.6。Q0值越小的地区,S波衰减程度越大,单台震级偏小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也就越多。同一地区的台站在测定相同区域内的地震时,虽然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程度相近,但由于受到各台站场地不同增益作用的影响,其单台震级偏差情况有所不同。

    • 江苏地电阻率预测指标研究

      2020, 36(1):115-125.

      摘要 (845) HTML (350) PDF 4.54 M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地电阻率的前兆机理和实际观测结果,给出构造活动作用下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一是与观测场地周围应力场变化相关的长趋势变化;二是与震源岩石裂隙破裂相关的大幅下降变化。针对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以江苏5个地电阻率场地的历史观测数据为例,采用一年窗长的归一化速率进行分析,提出将归一化速率值的二倍方差作为地电阻率的异常指标,并对预测指标进行R值检验,得到R=0.513,对应R0=0.277,R/R0=1.9,预测结果较理想。

    • 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电极接地电阻分析

      2020, 36(1):126-135.

      摘要 (866) HTML (246) PDF 1.37 M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极是否稳定可靠是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大小来评价其状态。首先,分析现有测量方法,认为线路加电测量法更合理,提出考虑电缆线电阻的线路加电测量法;其次,采用该方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方法,测量江宁台多套地电观测系统电极的接地电阻,比较分析后者的结果误差;第三,讨论其接地电阻超出标准、同深度不同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及同井孔不同深度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低电阻率区域及电极周围的地层湿度、介质的孔隙度有关,并分析了加电测量法存在的不足;最后,当接地电阻超标时,应该依据其变化幅度来判定电极是否稳定可靠。

    • τc方法在内蒙古地区预警震级计算中的应用

      2020, 36(1):136-145.

      摘要 (813) HTML (299) PDF 2.24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预警技术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预警系统中,震级的测定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考虑到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方法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利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16~2018年ML ≥ 2.0地震波形数据共120条,分别采用P波3s时间窗内垂直向位移时程和P波全波段垂直向位移时程计算特征周期参数值,得到了地震预警震级的计算公式,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P波全波段关系式得到的结果较采用P波3s固定时间窗计算值收敛性更好,关系式拟合相关系数更接近1,能够对预警地震震级做出较好的估计。同时结合数据处理结果,探讨了地震预警的警报快速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 冬奥会保障项目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专用电缆设计与测试

      2020, 36(1):146-152.

      摘要 (853) HTML (274) PDF 885.85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冬奥会保障晋冀蒙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的设计方案,在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等8个地电阻率台站原观测场地建设井下小极距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参照该项目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技术要求,设计了井下地电阻率专用电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专用电缆的导体直流电阻、线间绝缘电阻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技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专用电缆适用于本项目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可保障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的长期稳定性。

    • 地震异构云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

      2020, 36(1):153-161.

      摘要 (1026) HTML (279) PDF 2.91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OpenStack的开源标准体系,结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的云基础设施现状,设计两级云管理架构,以异构云管理平台作为综合管理平台,纳管区域云管理平台,以统一门户的方式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容器化部署异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的统一监控和运行管理。

    • 金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学校建筑的应用研究

      2020, 36(1):162-172.

      摘要 (840) HTML (307) PDF 4.59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学校公共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是自汶川地震后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高烈度地区对地震设防烈度要求较高,该类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难度较大。通过对常规框架结构方案及增设金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发生剪切变形,小震工况即屈服耗能,能够提供1%的附加阻尼比。相比于传统框架结构,消能减震方案能够有效减小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而满足学校建筑对于净高的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该结构体系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结构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抗震性能较纯框架结构好。研究结论可为金属阻尼器的设计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2019年震情述评

      2020, 36(1):173-179.

      摘要 (925) HTML (366) PDF 3.96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