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期目录
    • 中国地震标准体系进展综述

      2021, 37(1):1-14.

      摘要 (529) HTML (176) PDF 1.21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震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地震标准共计756项,其中,国家标准129项,行业标准299项,地方标准160项,团体标准23项,企业标准145项。从技术角度分类,这些地震标准可以划分为地震基本概念与规定类、地震监(观)测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类、地震应急救援与灾情调查类、地震勘探类、通用设备抗震(振)类以及地震信息服务与科普类等7个类别。本文利用文献调研方法,总结了我国地震标准体系的进展,并对未来地震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 汶川地震前远场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相关性研究

      2021, 37(1):15-21.

      摘要 (530) HTML (178) PDF 563.55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判定震前出现的形变显著异常是否与地震相关,是认识地震孕育过程及开展地震预测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问题。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一些显著形变异常特征,发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异常较少,而外围则较多。针对其中一些距离震中较远的异常,借助前兆异常与地震震中距、震级间物理统计模型,提出了远距离形变异常与地震关联的判别准则,给出了红柳峡跨断层水准短期异常等与汶川地震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构造特点讨论了远距离前兆存在的意义。

    • 自动地震速报软件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21, 37(1):22-32.

      摘要 (486) HTML (232) PDF 5.09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自动地震速报软件功能和性能需进行专门测试的需求,以及目前行业内相关测试方法或过程的不足,研制了一种自动地震速报软件测试平台。该平台能构建期望的震相数据,重构期望的地震波形数据,可分别对被测软件的自动震相识别和定位功能进行测试,并以期望的输出结果为依据,根据给出的评分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为用户正确使用软件给出指导,为研制者完善软件给出参考。该平台对地震预警软件的测试也有借鉴意义。

    • 2020年1月新疆伽师序列地震OLR变化跟踪

      2021, 37(1):33-42.

      摘要 (399) HTML (204) PDF 9.28 M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2020年1月新疆伽师地区3次地震的年、月预测结果,计算震中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3日时间范围内的潮汐变化,并以引潮力周期为时间背景指示,利用NOAA提供的中国大陆范围夜间射出长波辐射(OLR)遥感辐射数据资料,分析17°N~55°N、72°E~135°E的空间范围内长波辐射连续日增量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在潮汐连续4个低谷—高峰—低谷的周期变化中,地震发生在潮汐的高峰时段,并且其所在潮汐周期也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长波辐射增强区域。辐射增强与潮汐同步,辐射时空演化经历微增强—增强—微衰减—增强—平静的过程,与岩石受力应变-破裂所经历的微破裂—破裂—闭锁—加速破裂—破裂的过程中,各阶段向外红外辐射演化特征吻合。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OLR变化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也说明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多时间尺度综合分析遥感辐射和引潮力变化,将有助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

    • 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反演新疆天山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

      2021, 37(1):43-58.

      摘要 (691) HTML (349) PDF 10.82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新疆地震台网52个固定台站和天山地区新布设的11个流动台为期1年的观测数据,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天山及邻区(41°~48°N,79°~91°E)10~50s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图像,使用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盖层南深北浅,最厚处可达15km。在天山造山带北部和南部的盆山交界附近,地壳内部存在明显的向造山带方向倾斜的低速区,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推测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的俯冲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带中部,东西部只存在较弱的单向俯冲。天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反映出介质具有较低的力学强度,在挤压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变形和隆升,下地壳低速异常可能与存在古板块缝合带、天山南北两侧的大陆块体双向俯冲以及挤压变形等密切相关。

    • 2020年西藏波密ML4.9震群活动的潮汐触发特征

      2021, 37(1):59-72.

      摘要 (501) HTML (219) PDF 6.59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7—8月,西藏波密发生显著震群,震群包含25次ML≥4.0地震,最大为7月19日ML4.9地震。震群部分相邻地震具有约24h或12h的时间间隔,这意味着波密震群地震活动可能受不同周期潮汐变化的影响。针对其中20次有震源机制结果的ML≥4.0地震,分别计算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在2个节面上的潮汐正应力、剪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波密震群的潮汐触发特征。结果显示,潮汐应力对波密震群地震活动有一定的触发作用,65%的震例显示潮汐应力具有明显的促滑特征,这些有触发影响的地震发生时间大多位于潮汐正应力极大值及其后的紧邻时段。研究表明,潮汐应力导致的断层张性作用增强(挤压减弱),可能是波密震群地震潮汐触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异常的演化特点及预测意义

      2021, 37(1):73-83.

      摘要 (428) HTML (178) PDF 4.83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增加,在2011年年中达到最大值;异常测项比在震中距50~150km范围内最高;异常的时空演化存在明显的3阶段特征,即α阶段异常具有向外扩展的特征;β阶段表现为短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γ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特征(γ2)。对这些异常的演化特点的认识可以直接指导地震跟踪预测工作,如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如不同震级的地震空区嵌套)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分布区域对发震地点具有一定预测指示作用;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图像(如3级平静、4级空区)和显著短期异常(如地球物理场观测趋势异常的群体准同步的转折异常、异常的时空迁移性、短期群体异常等)对发震紧迫性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壳振动异常分析

      2021, 37(1):84-94.

      摘要 (376) HTML (157) PDF 4.92 M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连续不断地记录地面振动信号,进而探索地壳振动的变化与地震前兆之间的物理关联性。选取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前后的震中500km范围内15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计算分析地震前后的地壳振动低频信号(8×10-5~2×10-4Hz)的振幅谱变化,并对低频信号源进行定位,探讨地震前后地壳振动异常演变规律和物理特征。结果表明,长宁MS6.0地震前10天,震源区500km范围内多个地震台的低频信号(8×10-5~2×10-4Hz)出现显著的增强现象,地震前2天出现异常源的集中区域,来源在震源区100km范围内,异常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区域与长宁地震基本一致。利用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地壳振动研究可能对地震短期至短临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研究

      2021, 37(1):95-106.

      摘要 (485) HTML (232) PDF 5.18 M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甘宁交界地区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09—2018年4423个近震波形资料,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对该地区地壳QS值进行成像分析,获得了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衰减模型,分析讨论了QS值分布与活动断裂及强震活动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剪切波衰减横向变化显著,整体上,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和西秦岭构造带地壳QS值相对偏低,鄂尔多斯盆地和陇中盆地地壳QS值相对较高。活动构造带和活动断裂交汇区呈现低QS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这与活动断裂带及交汇区地壳岩石较为破碎且富含流体有关。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研究区6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在高、低QS值的过渡区,分析认为这与“硬”、“软”地壳介质交界处容易积累地震应变能有关。研究区域低QS值分布与低横波速度和低电阻率区的主要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是与大地热流研究结果存在区域性差异。

    • 河北省及邻区重力异常多尺度小波分析

      2021, 37(1):107-116.

      摘要 (413) HTML (190) PDF 6.13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静态重力场变化可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文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河北及邻近区域(110°~120°E,36°~42°N)的布格重力异常、Airy均衡重力异常数据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了不同尺度下的分解结果。结果表明:张渤带、山西带在中上、中下地壳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异常正负差异高值转换区及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布格重力异常在4阶小波细节分解结果(近莫霍面处)中显示张渤带中段存在正负差异高值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该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通过此次实验对研究区内地质情况及孕震环境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 2020年河北唐山5.1级地震前震源参数变化

      2021, 37(1):117-126.

      摘要 (407) HTML (302) PDF 3.24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谱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20年7月唐山老震区(117.5°~119.5°E,39°~41°N)85次ML≥2.5地震进行震源参数分析,发现该时段唐山老震区应力降范围在0.1~10.3MPa,主要集中在0.1~1.0MPa,其中应力降小于2MPa的地震占81%。当2.5≤ML≤3.5时,应力降、拐角频率与震级之间无明显的对应关系;ML≥4.0地震较少,但应力降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拐角频率有随震级增大而减小的趋势。2019年12月5日河北丰南M4.5地震和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之间发生了7次ML≥2.5地震,震级范围为2.5≤ML≤2.8,提取该震级范围的震源参数进行时空分析,发现唐山M5.1地震前有2次明显的高应力降事件,2次高应力降事件呈现出应力降数值高、拐角频率高、震源尺度小的特点,表明单位体积所释放能量较多。2次高应力降事件均发生在唐山M5.1地震震中17km范围内,可能是唐山M5.1地震前震源区构造应力较高的一个标志。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特征

      2021, 37(1):127-139.

      摘要 (379) HTML (193) PDF 4.00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计算了滇西北地区的16个固定地震台和喜马拉雅台阵项目的103个流动台站(共11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38个5.8级以上的远震事件,从中挑选了5558个信噪比高、震相清晰的接收函数,采用人工读取震相到时的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呈ES向舌状突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横向变化明显。经拟合,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和海拔呈正相关线性特征,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特征和深部动力环境起控制作用。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北部可能是青藏高原物质向川滇侧向挤出的通道,丽江-小金河断裂深部存在流变物质。

    • 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的新方法

      2021, 37(1):140-147.

      摘要 (506) HTML (241) PDF 669.51 K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克服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氡气固体源监管严格等工作环境问题,引进东华理工大学新研制的豁免级微型氡室开展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实验,分析该微型氡室应用于地震测氡仪定期校准的可行性。根据《JJG 825-2013测氡仪检定规程》,分别使用微型氡室和标准氡室对2款在网观测测氡仪开展对比校准实验,分析认为采用微型氡室的校准方法基本可行。该微型氡室采用豁免级氡气源及自动化氡浓度控制系统,具备操作便捷、运输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地震台站测氡仪的现场定期校准。

    • 地震标准中术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21, 37(1):148-155.

      摘要 (388) HTML (157) PDF 823.21 K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99—2019年底正式颁布的地震标准中的术语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工作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类统计、逐条分析,提出了地震标准中术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按照对比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示例及分析结果,并对地震标准化术语工作及术语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 全国重点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优化改造关键技术与展望

      2021, 37(1):156-163.

      摘要 (476) HTML (189) PDF 3.33 M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稳定可靠的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是台站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本要求。对台站观测环境的改造,是中国地震局近年来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向。全国重点地震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致力于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等保障系统的优化改造,使其适应和满足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重点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自2001年开展实施的相关情况,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测震仪器的防震加固设计、地磁观测室无磁性工艺、形变山洞防潮保温、地电阻率观测架空线路防雷改造、台站标准化改造等方面。通过这些新技术和工艺,保障了台站观测环境,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为地震监测、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此外,探讨了新形势下台站优化改造的新内容与新技术,为今后台站改造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数字化形变同震响应特征研究

      2021, 37(1):164-169.

      摘要 (445) HTML (153) PDF 1.15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呼和浩特台、海拉尔台、乌兰浩特台、赤峰台等4个台站的数字化DSQ水管倾斜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方法,研究了2008—2018年200个地震事件的远场同震响应特征。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地震面波响应延迟时间、振幅、震级、震中距等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模型计算,得到模拟震级与实际震级的R值多数为0.8左右,标准误差在0.3左右。

    • >地震灾情汇聚信息化技术专题论文
    • 地震信息化共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2021, 37(1):170-184.

      摘要 (481) HTML (186) PDF 9.78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推进,各个项目建设均要对硬件、网络、数据库、软件平台和系统进行重复的规划与建设,项目建设的系统越多,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的部署和运维就面临着越大的挑战,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硬件资源的浪费,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行维护。本文介绍了地震信息化项目中,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地震信息化共用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管理,提供一系列地震相关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共用基础服务,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在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基础上,高效弹性地对系统进行开发、部署和运维,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时间效率。

    • 基于实时观测数据快速判定地震破裂方向的方法研究

      2021, 37(1):185-196.

      摘要 (480) HTML (210) PDF 8.07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地震烈度速报工作中快速评估大震断层破裂方向的需求,使用我国西部多个地震的观测资料,根据有限移动源理论,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探讨了震中一定范围内台站初始P波参数的方向差异特征,提出一种利用初始P波快速判定地震破裂断层方向的方法。并通过断层距模型和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最优拟合参数以确定地震断层破裂方式。通过实际震例对比分析了根据所提方法获得的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断层破裂分布的吻合度,证实了方法的可用性。本研究为利用地震实时监测资料快速进行地震断层破裂方向判定提供了新思路,可为地震烈度速报中破裂方向的快速判定和动态修正提供参考。

    • 基于地区差异性修正因素的川滇地区地震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研究

      2021, 37(1):197-205.

      摘要 (463) HTML (152) PDF 3.43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建筑物破坏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评估方法是一种静态评估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地震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以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以川滇地区为例,基于历史震例人员伤亡资料和相关科研成果,利用统计分析、案例对比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从影响人员易损性因素的地区差异性角度研究地震人员伤亡动态修正方法。为此提出了人口动态分布、建筑物抗震能力及其致死率、地震地质灾害致死率等3类地区差异性因子,并建立了川滇地区的人员伤亡动态评估修正因子表。通过对川滇地区2008—2019年发生的6次强震进行动态评估试算,结果表明,通过动态评估模型评估的人员伤亡数量能够与实际伤亡人数保持数量级一致,评估结果准确性优于传统评估方法。

    • 地震应急信息速报视图自动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1, 37(1):206-215.

      摘要 (528) HTML (238) PDF 4.46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和网络震后灾害信息获取技术的相关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根据地震应急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挖掘信息时空属性,建立震情、灾情可视化信息图展现形式,开展对地震数据的整合汇聚、精准服务,创新表达方式,利用高维多元可视化处理技术,构建面向震后信息服务的自媒体可视化产品,并开发“速报视图自动发布系统”。该系统作为地震信息可视化交互服务平台,可实现桌面端和移动端H5页面的可视化发布任务,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和充实地震应急信息的可视化工作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创新思路,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完善系统运行功能,实现大震应急信息可视化服务。

    •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专题论文
    • 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算法及其对预警盲区的影响研究

      2021, 37(1):216-226.

      摘要 (463) HTML (218) PDF 1.49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 四川泸州地区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研究

      2021, 37(1):227-238.

      摘要 (419) HTML (186) PDF 4.32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强川南泸州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新建15个流动测震台站,与泸州和荣昌2个固定台站形成泸州台网。根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计算了泸州台网的震级监测能力,并通过实际地震事件的统计分析,验证了震级监测能力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基于D值理论,计算了泸州台网在研究区域的震中定位误差和震源深度定位误差,对比8个合成事件的定位结果,验证了台网的理论定位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的准确性。对于ML0.5监测能力内的区域,定量分析了台网对于0.5级地震事件的理论定位误差水平,说明理论震级监测能力和理论定位误差计算相结合的应用合理可行。

    • 基于地震预警参数阈值评估内蒙古地区地震潜在破坏区

      2021, 37(1):239-248.

      摘要 (509) HTML (164) PDF 3.31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内蒙古地区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地震预警参数阈值(特征周期τc和位移幅值Pd)开展评估内蒙古地区中强地震潜在破坏区范围的研究。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进行筛选后,拟合出适合内蒙古地区的τc与震级MLPdτc和震源距R的统计关系式;根据现有地震事件的最大震级,得到仪器烈度为Ⅳ度、震级ML=5.0时对应的参数阈值为Pd=0.1075cm和τc=0.686s。最后对近年来内蒙古境内2次中强地震开展线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台网具有一定密度,如能均匀分布,效果更好,否则会出现结果仅由经验关系式决定、而实际观测值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

    • >述评
    • 2020年震情述评

      2021, 37(1):249-254.

      摘要 (532) HTML (247) PDF 3.37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21年1—2月全球火山活动简报

      2021, 37(1):255-259.

      摘要 (488) HTML (228) PDF 1.03 M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