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刘同振,高原
    2023, 39(2):225-242.
    [摘要](589) [HTML](578) [PDF 3.25 M](1115)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表运动、构造应力和深部结构,分析了研究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区域差异性,体现区域深部构造和地壳介质变形的复杂性;上地壳与全地壳的垂向差异性,反映出该区域可能存在各向异性分层现象。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伸展边界、物质运移及深部动力模式等尚处在探讨之中,结合多种数据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有助于获得精细、准确的地震各向异性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机制和深部动力模式提供有效的约束。
    2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周启超,蒋雨函,高小其,汪倩,彭莱
    2023, 39(2):243-259.
    [摘要](426) [HTML](252) [PDF 1.90 M](985)
    摘要: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  天津市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要点研究
    谷国梁,张文朋,张晖,贺景刚
    2023, 39(2):260-270.
    [摘要](374) [HTML](233) [PDF 2.38 M](941)
    摘要: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天津市地震灾害风险不断增加,震后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愈发重要。针对目前预案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通过分析震后应急处置行为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依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将天津市划分为4个区域:城市区、工业区、村镇区和山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处置要点,达到提升天津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4  基于深度学习的倾斜摄影建筑物表面损毁信息提取
    罗嘉琦,帅向华,李继赓
    2023, 39(2):271-281.
    [摘要](302) [HTML](318) [PDF 4.08 M](981)
    摘要:
    建筑物受损信息是地震受灾程度评估的基础,针对传统建筑物表面信息识别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受深度学习提取建筑物影像的启发,提出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提取震后建筑物表面破损信息。以2019年长宁6.0级地震为例,选用双河镇震后倾斜摄影模型切片图为数据源,对比分析面向对象分类方法、VGG-16模型和DeeplabV3+模型对建筑物表面损毁信息的提取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建筑物表面破损信息的提取,尤其是细小裂缝的提取,语义分割网络DeeplabV3+模型具有较强的优势(准确率96.93%、召回率96.85%、总体精度96.89%),可实现建筑物表面破损信息的有效提取,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5  基于EQIM的地震应急自动触发软件设计与实现
    张伟,刘爱华,刘英华,郁璟贻,谭庆全
    2023, 39(2):282-289.
    [摘要](407) [HTML](379) [PDF 3.30 M](1108)
    摘要:
    针对地震应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现实需求,设计开发了基于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EQIM)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自动触发软件。该软件实现了与EQIM数据库的无缝对接,可自动监控最新地震事件。当达到地震应急响应条件时,系统自动触发启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关键应急业务系统。通过实现整个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自动启动及应急服务产品的自动产出,从而达到高效应急的目的。
    6  110kV及以上变电站地震易损性研究
    刘如山,闫路鹏,姜立新,刘金龙,张俊杰
    2023, 39(2):290-298.
    [摘要](298) [HTML](248) [PDF 780.06 K](1019)
    摘要:
    本文提出了根据变电站内高压电气设备和房屋建筑的地震破坏状态计算变电站震害指数的方法,统计了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中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地区国家电网的121座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震害情况,通过震害指数进行了震害等级评价。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拟合了变电站基于峰值加速度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当地震烈度在Ⅶ度及以下时,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只有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状态,不发生中等及以上等级的破坏;当地震烈度为Ⅷ度时,有变电站开始出现严重破坏状态;当烈度达到Ⅸ度时,有少量变电站发生严重破坏,多数为中等破坏;当烈度为X度及以上时,多数变电站达到严重破坏和毁坏。
    7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性
    唐杰,张素欣,王江,张路飞,丁志华,只楠
    2023, 39(2):299-313.
    [摘要](340) [HTML](257) [PDF 5.28 M](1008)
    摘要:
    有研究认为1989年和1991年阳原盆地西侧冀晋交界附近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震群导致盆地东侧应力随之调整,意味着阳原盆地开启了新的地震活跃周期。盆地东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盆地北缘断裂附近,其中段大蟒沟至台家庄为该北缘断裂最活动段,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情况对于震情形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的大蟒沟、姚家庄、南口村、台家庄布设了4条测线开展2期Rn、CO2及Hg浓度测量,在南口村、台家庄剖面开展一期土壤化学成分分析,以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气体浓度高值点分布在断层陡坎、破碎带上,利用断层气在该区域探测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具有可行性;南口村剖面土壤气体释放强度相对高于其他剖面,这种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地质构造结构与断裂活动性引起的断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土壤中总汞(THg)含量与气体浓度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吻合性,基于土壤中总有机碳(TOC)能够吸附Hg元素的特征,THg浓度分布特征能反映一段时间内断层活动状态;结合断裂带周边定点前兆连续观测数据及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目前活动水平相对较弱。
    8  2017—2019年松原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于晨,卢军,解滔,刘长生
    2023, 39(2):314-324.
    [摘要](365) [HTML](228) [PDF 3.56 M](828)
    摘要: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低”的反年变形态与测区的Q型电性结构有关;之后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以2018年松原MS5.7地震的震源机制为例,计算了松原地区介质的变形特征,发现绥化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区域,绥化地电阻率2个测道出现的下降回返变化与应力累积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最后根据GPS数据推测,绥化台以西的地电阻率数据无显著异常,可能与东北地区的主压应变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有关。
    9  基于三峡秭归井水位和GNSS观测特征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翁骋,王杰,鲁小飞,涂先新,吴海波,林俊
    2023, 39(2):325-333.
    [摘要](322) [HTML](221) [PDF 3.74 M](914)
    摘要: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盆地内部仙女山断裂北端邻近区域内发生多次3.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秭归井动水位的变化、水化学特征以及同期GNSS形变数据,结果显示:①秭归井水位的快速变化主要受该区域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前期以拉张应力为主,后期区域应力变为挤压状态;②GNSS应变场特征显示面膨胀率高值区位于三峡库区周边及其南部,极高值区恰好位于仙女山断裂北部,且GNSS时间序列与秭归井水位的涨落存在较好的同步性;③2020年10月初开始的震群与该地区持续6个月的挤压状态有关,表明研究区应力积累已经超过岩层抗剪强度,岩层发生破裂。
    10  2022年四川芦山6.1级地震构造与地质灾害分析
    廖程,梁明剑,周文英,吴微微,薛莲,毛泽斌,毛富林
    2023, 39(2):334-345.
    [摘要](428) [HTML](314) [PDF 6.74 M](875)
    摘要: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6.1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位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余震区北侧,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基于现场调查与遥感解译,本文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坡度、岩性、断裂的关系,结合主余震空间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初步讨论了其发震构造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东河河谷一带,类型多为中小型的岩质滑坡,坡度主要在30°~50°范围,岩性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②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不同,且并非双石—大川断裂;③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倾向SE的盲逆反冲断层,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发震断裂的上盘,且主要分布于沿东河河谷发育的五龙—盐井断裂分支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之间的区域。
    11  孝丰—三门湾断裂广德—杭州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陈涛,宋方敏,余刚群,杨福平
    2023, 39(2):346-355.
    [摘要](410) [HTML](340) [PDF 7.05 M](878)
    摘要:
    孝丰—三门湾断裂是浙江地区一条规模较大的NW向断裂,该断裂与萧山—球川断裂交汇处曾发生929年杭州5 1/4级地震,与余姚—丽水断裂交汇处曾发生1998年嵊州—新昌4.5级地震。研究认为孝丰—三门湾断裂广德—杭州段大致以苏州—安吉断裂和湖州—临安断裂为界,分为广德—安吉段、安吉—黄湖段和黄湖—瓶窑段,活动性质为正断层,倾向NE。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ESR年龄样品测年认为,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12  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河北省及邻区流动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侯晓真,马栋,屈曼,刘洪良,张展伟,高晨,陈建国
    2023, 39(2):356-366.
    [摘要](319) [HTML](205) [PDF 6.79 M](783)
    摘要:
    搜集河北省及邻区2010—2019年20期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获取河北省及邻区范围内(110°E~120°E,36°N~42°N)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M≥4.0震例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当半年时间尺度与一年时间尺度下的1阶、2阶固有模态函数结果出现正-负重力高值差异或四象限异常变化时,在异常变化中心200km范围内存在2年内发生M4.0以上中强地震的可能。该结论可为河北省及邻区后续震情分析和研判提供参考。
    13  基于遥感震害指数的尼泊尔地震综合烈度评估研究
    张克诚,王晓青,丁香
    2023, 39(2):367-376.
    [摘要](274) [HTML](240) [PDF 6.20 M](747)
    摘要:
    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廓尔喀县发生的8.1级地震及后续强烈余震,造成尼泊尔北部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区建筑物倒塌损失严重。本文利用现场震害调查资料和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得到各个遥感解译点的遥感震害指数,结合现场调查点评估的烈度拟合了遥感震害指数-实际震害指数转换关系,再根据遥感震害指数估计了全部解译点的震害指数及地震烈度。估计的烈度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该地区今后发生地震提供了可借鉴的遥感评估震害指数转换模型。
    14  洞体应变对高频气压波响应的传递函数——以陕西宁强台为例
    杨小林,危自根,杨锦玲
    2023, 39(2):377-384.
    [摘要](539) [HTML](262) [PDF 3.44 M](800)
    摘要:
    自2011年观测以来,陕西宁强台洞体应变的高频气压效应甚为显著,但其频率依存性至今尚不明晰。为此,本文尝试采用相干函数和传递函数等方法,对该台2019年1月1日—4月2日的洞体应变和气压数据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表明,在8~40cpd频段内,洞体应变对气压具有较强的频率依赖性,即气压系数和相移均会随频率的变化而呈现非线性变化,其中,最大气压系数为7.80×10-9/hPa,相位超前可达108.27°,且NS和EW分量的气压响应有所差异。上述结果将有助于该台高频噪声的物理溯源,同时还能为高频气压效应的分频段改正等提供量化依据。
    15  1624年“扬州地震”震中的新认识
    李金良,黄永林
    2023, 39(2):385-394.
    [摘要](460) [HTML](785) [PDF 1.94 M](1181)
    摘要:
    公元1624年2月10日,即明代天启三年12月22日,在现今江苏省范围内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在历次出版的地震目录中,扬州被确定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其主要依据为“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的历史记述。《地震亘江南北疏》的发现为本次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分析已有资料的可靠性;选择相对可靠的历史资料划定Ⅵ度等烈度线;采用新划定的Ⅵ度等烈度线,按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衰减关系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 1/4级;综合Ⅵ度等烈度线范围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历史地震资料中人的感受、地表变形和各地地声方向记录,综合确定了震中位置大致在32.2°N、119.5°E,与1913年4月3日镇江5 1/2级地震(参考地名“江苏镇江”)震中相距不远。此外,本文还描述了本次地震的地震序列。
    16  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袁庆禄,孙瑞婷
    2023, 39(2):395-411.
    [摘要](333) [HTML](219) [PDF 5.08 M](780)
    摘要:
    从巨灾保险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居民震灾保险素养、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表现出负向影响,但其程度不及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防震减灾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增加服务种类及方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和公共服务感知能力。保险公司需要与防震减灾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地震保险产品,加大地震保险知识普及力度,藉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意度。
    17  中国地震台网波形数据整理及服务平台建设
    韩雪君,陈宏峰,赵国峰,马延路
    2023, 39(2):412-424.
    [摘要](352) [HTML](628) [PDF 5.45 M](982)
    摘要:
    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8—2021年间存储的中国地震台网固定观测台站近150TB波形数据进行了归档和整理,并对数据可用率和断记缺失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在建立波形文件索引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Web服务接口的波形数据服务平台,能够7×24h不间断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用户通过应用程序自动获取定制波形数据的功能,为人工智能等新数据驱动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支撑。
    18  火山地震监测在火山喷发预测中的应用
    刘国明,王良俊,康建红,张宇,仲广培,刘含玉,乔天罡
    2023, 39(2):425-437.
    [摘要](421) [HTML](298) [PDF 5.18 M](957)
    摘要:
    火山地震学是火山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测火山喷发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火山地震监测的历史,分析汇总了火山地震的类型和特征,并介绍了各类地震的形成机理。然后,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火山地震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地震活动性分析、实时振幅比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和重复地震等,同时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火山地震学方法在中国大陆火山监测中的应用。
    19  2023年1—3月全球地震活动述评
    马秀丹,郑宁宁,崔满丰,赵国峰
    2023, 39(2):438-447.
    [摘要](332) [HTML](260) [PDF 2.65 M](804)
    摘要:
    对全球2020年以来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统计,以季度为周期并通过多渠道收集地震灾害相关信息资料。重点对2023年1—3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5.0级以上地震进行数据搜集、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典型地震的地震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总结了2023年第一季度地震灾害活动情况主要特征,分析了全球地震活动和人员伤亡特点,强调日常抗震设防和培养应急避险意识的重要性。
    20  2023年1—3月全球火山活动简报
    李萌萌,翟颖,顾国辉,陈鸿钰
    2023, 39(2):448-452.
    [摘要](304) [HTML](235) [PDF 1.17 M](1388)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