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0(4):733-751.
摘要:CO2气体可以反映地球深部活动信息,且被广泛应用于深部断层活动以及构造运动的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地下深源CO2的化学特性以及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和幔源成因三大形成机理,探求其来源判定方法。同时,基于气相色谱仪、CO2快速测定管和数字化CO2仪三种监测分析方法,分析了断裂带CO2观测研究的进展,简述了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并通过具体震例,获得了断裂带CO2气体在地震前几个月至几天内出现的高出背景值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显著异常特征。最后,讨论了常见因素对断裂带逸出CO2的影响:CO2浓度主要受地下应力影响,与地下应力强度、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降水呈负相关。
2024, 40(4):752-765.
摘要: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利用蒙古中部流动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伊犁盆地东部和东天山中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天山中部地幔过渡带内局部存在高速异常结构,该高速异常结构的速度值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大,在地幔过渡带底部,高速异常值达到1%;660km间断面为尖锐速度界面,P波速度跃变量为4.61%~5.78%,下沉深度为5~15km,由西向东下沉深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内的高速异常结构可能是天山岩石圈的拆沉物质或断裂的岩石圈物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进入地幔过渡带内所导致; 此外,由于东天山中部660km间断面上方存在高速异常结构,低温异常也会使得660km间断面的下沉深度增大。本研究结果为东天山岩石圈拆沉,或天山两侧盆地岩石圈的双向俯冲引发岩石圈断裂等动力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对理解东天山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信息。
2024, 40(4):766-774.
摘要:中国是寒潮天气多发的国家,但寒潮对钻孔体应变观测的影响特征与机制如何,截至目前还鲜有针对性的典型个例研究。为此,本文以2022年11月27日—12月1日发生在江苏省的寒潮事件为例,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和理论气压负荷计算等方法,率先对江苏省内5个钻孔体应变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①在较大范围内,寒潮可以导致气温和气压出现群体性突变,其中, 前者的骤降幅度可达17.51℃、后者的涌升幅度高达29.23hPa。②寒潮天气中的气压涌升是导致钻孔体应变出现大幅压性变化的主因,其变形的持时在2612~3454min之间,最大变幅可达174.57nstrain,形态则与气压变化高度相似。③徐州台、连云港台、南通台和溧阳台对非周期气压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时长介于52~306min范围内; 新沂台则能超前响应气压,超前量为92min。以上认识将有助于寒潮干扰的客观识别。
2024, 40(4):775-786.
摘要: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 MS7.3 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展震源机制解、地震辐射能量、持续时间和库仑应力的测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①花莲海域主震是一次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4次MS≥6.0余震的震源机制也均为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与震源区主要断裂带构造性质一致; ②主震和较大余震辐射能量结果表明,主震属于能量效率偏高的事件,而4次余震均低于主震的能量释放效率; ③库仑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主震的发生使震中投影附近区域出现较大范围的应力卸载,与位错集中区域较为吻合。
2024, 40(4):787-794.
摘要:为提升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的自动化水平和地震参数的测定精度,对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优化,研制了国家测震台站震相数据导入软件,实现了SeisComP平台系统与现有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业务相融合。本文介绍了国家测震台站震相数据导入软件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以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 MS6.2 地震的分析处理为例,充分利用SeisComP系统的地震事件检测、自动地震参数测定、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质量监测等功能,将国家测震台站震相资料与离线事件波形结合利用,提升了国家台网地震编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24, 40(4):795-804.
摘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主要包含台站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通讯系统、技术保障系统五大模块。基于四川地震预警台网实际情况,规划设计了紧急信息服务系统中发布系统的架构。本文对系统中运用的MQTT协议、HAProxy开源软件、Dubbo框架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以2022年芦山6.1级等地震的预警信息发布情况为例,阐述该系统在实现地震预警中的优势与作用。
2024, 40(4):805-818.
摘要:本文以泉州百崎湖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桥梁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各种因素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包括近断层地震输入模式、近断层地震动脉冲效应和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基于原桥结构设置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研究减震装置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改变减震装置参数,分析参数敏感性。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输入模式改变了拱圈的竖向位移响应,在桥梁抗震设计和分析中,采取三向地震动输入模式较安全; 脉冲效应会放大桥梁的位移响应,拱肋横桥向位移放大效果最明显; 竖向地震动会放大拱肋的弯矩响应,影响系数最大为1.652; 设置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均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2024, 40(4):819-830.
摘要:爆炸当量是描述爆炸能量的重要参数,准确快速地估算爆炸当量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地震学方法的快速发展,利用地震学方法进行估算成为爆炸当量估算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收集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爆炸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利用爆炸地震效率与震级-当量经验关系两种手段研究矿山爆炸当量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当矿山等爆炸事件发生后,可利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形记录计算地震波能量,进而通过爆炸地震效率估算爆炸当量,本文得到的矿山爆炸事件其地震转化效率约为0.02%~0.07%。此外,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矿山爆炸事件的地方性震级ML与炸药当量之间的经验关系,通过该关系也可以对矿山爆炸事件的炸药当量进行估算。
2024, 40(4):831-847.
摘要: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大规模区域网的高精度数据解算中缺乏精细化的策略参考。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供的北斗观测数据,对北斗的定位性能、观测数据质量、不同精密星历的轨道精度以及基线解算参数4个影响北斗高精度数据解算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①包括北斗二号(BDS-2)和北斗三号(BDS-3)卫星在内的BDS星座定位性能与GPS相当,且北斗星座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此外,BDS-2卫星观测数据质量较优,在解算 BDS-3 数据时引入BDS-2有利于提高解算精度; ②在BDS-3全部观测频点中,B1C的信噪比相对较低,B2a的伪距多路径误差较大,因此建议选择B1I和B3I进行高精度双差定位数据解算; ③对于欧洲定轨中心(CODE)提供的精密星历,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的轨道拟合精度优于武汉大学(WHU)星历的结果,且与GPS精度相当,推荐采用CODE星历进行北斗高精度数据解算; ④使用GAMIT10.71进行实验场北斗观测数据解算时,为获得更高的解算精度,宜采用的解算策略为: 基线解算模式为RELAX.,观测值类型为LC_AUTCLN,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0°。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北斗观测数据解算提供支撑,同时为北斗大规模区域网的观测数据高精度解算策略提供参考。
2024, 40(4):848-856.
摘要:2020年中国地震局首次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与满意度评估,调查采用电话问卷方式,共获取有效样本18007个,调查内容覆盖地震速报信息、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自建房抗震咨询及震后灾区应急服务等关键服务项目的公众接触现状、满意度评估及服务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探讨我国公众对防震减灾服务的满意度及具体需求,为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实际需求提供依据和参考。
晁洪太,张干,魏玮,宋金龙,权腾龙,张冬静,宋昊冉,刘福顺,贾震,张慧峰
2024, 40(4):857-867.
摘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属于地震灾害预防非工程性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目标。中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之一,在应对地震灾害实践中,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逐步走向有法可依新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普法力度,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总结中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法律实践进展,包括立法现状、普法成效,并对未来如何实现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赋能增效进行了展望,提出坚持构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即坚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坚持以多元科普产品和科普活动为立足点,坚持以多方式科普平台为载体,坚持以科普创新人才为支撑,坚持以各类硬件资源为保障。
2024, 40(4):868-876.
摘要:本研究使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对渤海及邻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及邻区的地震序列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其优势周期分布在29~36a之间; 自公元1517年以来可划分为16个地震活动期,目前,该地区处于地震平静期的中期。此外,对各个地震期内的地震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估算了地震活动的平均水平。
2024, 40(4):877-886.
摘要:基于小江断裂中南段布设的110个高密度地磁台阵观测数据,利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日变幅逐日比两种方法分析了2022年11月19日云南红河5.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震前1个月左右,编号043、052、068三个测点出现了同步加卸载响应比超过3.0的高值异常,震前两个半月左右,编号008、037、052、060、062、076六个测点出现了同步日变幅逐日比超过3.0的高值异常,排除磁暴影响和人为干扰后,认为上述多测点同步高值异常与红河5.0级地震有关。异常测点大多分布在震中距较远的区域,而异常幅度均呈现出震中距越大,幅度越小的特征。
2024, 40(4):887-898.
摘要: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启动期”、“黑箱期”、“黄金期”三个阶段。如何为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的不同阶段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发布需求服务是地震应急服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在问卷调研和舆情检索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分数比较法对地震应急信息发布渠道和发布内容进行标准量化,从而开展需求分析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 ①政府部门在制定地震应急信息发布策略时,应结合典型历史地震案例数据,重点考虑不同地震应急处置期社会需求高的地震应急信息,实时跟踪社会关注动态,适当调整地震应急信息发布内容; ②政府部门地震应急信息发布工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加强与主流新兴媒介的合作,开设信息发布窗口,通过流量高、传播广的新兴媒介向社会公众推送实时动态的地震应急信息; ③制定多层次、优先分级的地震应急信息发布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
2024, 40(4):899-906.
摘要:为提高地震应急响应的时效性和应急信息服务能力,整合现有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快速评估系统、自动触发监控系统的功能,通过相关应用接口设计开发,实现了关联地震应急预案的地震应急响应信息自动提取与打包推送,确保应急人员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地震应急响应信息。相关功能在北京市本地化地震应急平台集成应用以来,在多次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2024, 40(4):907-915.
摘要:本文整理统计了2023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归纳2023年度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信息。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等资料,列举典型震例的灾害损失结果和地震灾害特点。通过综合对比近2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分析灾害性地震发震频次和地震伤亡人数的年际变化得出,2023年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较重且较为集中,房屋损坏、人员避险不当以及次生地质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024, 40(4):916-928.
摘要:利用2023年度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对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及灾害进行梳理,绘制了1980年以来全球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3年灾害地震分布图,全面汇集了灾害地震信息及损失情况,并详细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性与21世纪平均水平持平,未发生8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地震频次增加。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表现为频次高、伤亡重,“双震”频发并造成重大伤亡是本年灾害地震的突出特征。针对年度地震灾害伤亡原因和历史灾害地震活动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列举了未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关注的内容。
2024, 40(4):929-934.
摘要:通过收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1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2024年7—9月的地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本季度发生的智利北部7.3级和萨尔瓦多附近海域6.1级两次地震作为典型地震进行重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影响进行汇总,并分析本季度地震活动及灾害损失的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