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吴忠—灵武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2023, 39(3):531-542.

      关键词:吴忠—灵武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应力张量方差预报效能
      摘要 (157)HTML (297)PDF 3.92 M (746)收藏

      摘要: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S≥4.0地震和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关系,提取了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预测指标,并讨论了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值范围主要介于0.13~0.22之间,以38.1°N为分界线,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区特征,4次MS≥4.0地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高低值的过渡区域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的时序图存在两处显著的“异常”变化,其变化特征为应力张量时序方差持续低于0.1且维持1年左右,并呈现显著的“V”型变化,该两处“V”型变化之后各自对应了2012年永宁 MS4.6 和2021年灵武 MS4.0 地震,即震前其应力张量时序方差均经历了“下降—转折—回升—发震”的变化,回升到发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年左右。该地区的预报效能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将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作为吴忠—灵武地区MS≥4.0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指标。

    •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2018, 34(3):484-497.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接收函数地壳结构陡变带GPS速度场
      摘要 (1366)HTML (635)PDF 5.04 M (1906)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ML ≥ 3.0地震活动特征

      2018, 34(4):818-827.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北段前兆性平静增强活跃震中区
      摘要 (1463)HTML (412)PDF 3.88 M (1866)收藏

      摘要: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的ML ≥ 3.0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平静或增强现象的特征,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活动性差异,对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震中区ML ≥ 3.0地震活动主要存在平静异常,各个区域的平静特征和时间有差异,震中区ML ≥ 3.0地震平静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其主震前活动水平密切相关。

    • 利用sPn震相计算石嘴山ML4.4地震震源深度

      2017, 33(2):280-289.

      关键词:sPn震相理论波形震源深度银川盆地
      摘要 (1726)HTML (566)PDF 1.89 M (2115)收藏

      摘要:利用sPn和Pn震相走时差计算的2014年2月28日石嘴山ML4.4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21±0.277km;分析不同震源深度下民勤台的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拟合结果,得到震源深度为7~8km。研究认为,石嘴山ML4.4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浅和沉积层较厚是此次地震震感较强的主要原因。另外,合理选取地震波形数据和震相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可靠性。为便于应用,本文还给出了宁夏地区地震震源分别位于上地壳和下地壳时sPn和Pn震相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对应关系表。

    • 2013年吉林前郭MS5.8震群序列研究

      2015, 31(3):481-491.

      关键词:前郭震群;地震定位;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序列参数
      摘要 (1795)HTML (0)PDF 448.38 K (2212)收藏

      摘要:对前郭M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 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6 级以上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统计特征

      2013, 29(4):480-488.

      关键词: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序列类型;破裂类型;最大余震震级;时间间隔;主震震级
      摘要 (2573)HTML (0)PDF 1.07 M (4213)收藏

      摘要:依据1966 年以来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记录相对完备的6 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地震的破裂类型和不同破裂类型下余震序列特征等,得到了不同破裂类型下不同余震序列比例和优势分布、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差的经验关系。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线性较好,得到的经验公式可以为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同类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判定提供参考;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为43. 8% ~ 81. 8% ,正断型和走滑型中的孤立型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高达80% 。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6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