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云南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与ML震级测定研究

      2020, 36(1):105-114.

      关键词:非弹性衰减Q0震级偏差
      摘要 (806)HTML (366)PDF 4.28 M (1173)收藏

      摘要:选取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方法分别计算云南3个区域的介质品质因子Q0值。根据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的区域性差异,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分析了47个台站的单台ML震级偏差情况。结果显示:云南属于低Q0值地区,区域性差异明显。位于云南西部区域1的Q0值相对较高,为251.3;东部的区域3的Q0值次之,为216.9;中部的区域2的Q0值最低,为102.6。Q0值越小的地区,S波衰减程度越大,单台震级偏小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也就越多。同一地区的台站在测定相同区域内的地震时,虽然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程度相近,但由于受到各台站场地不同增益作用的影响,其单台震级偏差情况有所不同。

    • 云南测震台网台站场地响应与ML震级测定的讨论

      2019, 35(1):84-95.

      关键词:场地响应H/V谱比法震级偏差
      摘要 (1318)HTML (371)PDF 4.28 M (1705)收藏

      摘要:利用2016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脉动数据,运用H/V谱比法计算分析了47个测震台站在0.1~20.0Hz频段内的场地响应。选取2012~2016年期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ML≥2.5地震做单台震级偏差统计分析,挑出受场地放大作用而出现单台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做去场地放大校正,然后重新统计单台震级偏差情况。计算结果显示云南测震台网的台站受台基条件和所处位置等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放大作用,大部分台站场地响应的卓越频率为1~6Hz,放大倍数为2~4倍。受场地放大作用的影响,大姚、芒市等19个台站的单台ML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在去除场地放大作用后,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有所减小。

    • 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2019, 35(2):295-304.

      关键词: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定位结果评估西南区域
      摘要 (1300)HTML (395)PDF 2.97 M (1757)收藏

      摘要:对比分析2009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的1467个地震定位结果与全国统一编目目录,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的平均用时为70s;96.37%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s;91.64%的地震震中定位误差小于20km;99.52%的地震深度偏差小于20km;②当3.0 ≤ M<4.0时,震级匹配最好;当M<3.0及4.0 ≤ M<4.5时,震级偏差小于0.3;当M ≥ 4.5时,自动速报震级小于统一编目震级,且震级越大,偏差越大;当M ≥ 6.0时,震级偏差明显增大,自动速报震级不具可靠性;③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深度等偏差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台站分布不合理且没有近台、大震尾波的干扰、同一地区短时间震群事件中的余震较多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对系统的漏报、误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出了建议。

    • 云南地震台网震级对比研究

      2019, 35(3):531-540.

      关键词:震级国家标准地方性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
      摘要 (1279)HTML (415)PDF 2.70 M (1578)收藏

      摘要: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和矩震级M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S(BB)表示地震的大小;M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②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S比M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③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④当3.5≤ML≤6.5时,ML较MW整体偏大;MS≥3.5时,MS也较M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⑤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及应用

      2018, 34(1):112-121.

      关键词:云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地震定位
      摘要 (1550)HTML (635)PDF 7.63 M (1787)收藏

      摘要: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初始地壳速度模型。选取2010~2014年云南省内M≥3.0的200次地震,采用Hyposat批处理方法迭代初始速度模型,以及对S波作分层速度拟合,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即2015云南模型:vP1=6.01km/s,vP2=6.60km/s,vPn=7.89km/s,H1=20km,H2=21km,vS1=3.52km/s,vS2=3.86km/s,vsn=4.43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重定位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于20km内的上地壳;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M5.8和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典型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出震源深度分别与精定位结果和震中强震台震源距接近,表明新的一维速度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平均速度结构。

    •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2013, 29(4):513-521.

      关键词:震级测定;面波震级MS;近震震级ML;震级转换
      摘要 (2858)HTML (0)PDF 1.17 M (3747)收藏

      摘要: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 = 1.13ML - 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 = 1.13ML - 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 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

      2011, 27(3):268-279.

      关键词:震源参数 定标关系 中小地震 遗传算法
      摘要 (6390)HTML (0)PDF 1.35 M (4768)收藏

      摘要: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 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 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 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0.003a+12.90; 应力降结果介于0.03~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 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f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lgM0+5.32; 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 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2863583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