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2023, 39(2):225-242.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上地壳快波方向变形
      摘要 (616)HTML (688)PDF 3.25 M (1209)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表运动、构造应力和深部结构,分析了研究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区域差异性,体现区域深部构造和地壳介质变形的复杂性;上地壳与全地壳的垂向差异性,反映出该区域可能存在各向异性分层现象。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伸展边界、物质运移及深部动力模式等尚处在探讨之中,结合多种数据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有助于获得精细、准确的地震各向异性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机制和深部动力模式提供有效的约束。

    • 天山构造带地震各向异性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2019, 35(4):589-601.

      关键词:天山构造带地震各向异性地壳与上地幔双层各向异性应力构造动力学机制
      摘要 (1301)HTML (1002)PDF 2.87 M (1928)收藏

      摘要:天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而地震各向异性是区域构造深部动力学机制的一个重要性质。研究表明,天山构造带上地壳各向异性结果呈现区域性分区,受到构造带与断裂走向和区域应力影响;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结果认为快波偏振方向和构造带走向基本平行,但在伊塞克湖附近、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挤压区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复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能由区域性双层各向异性引起,但局部复杂性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诸多研究支持天山构造带的地壳与上地幔垂直连贯变形机制。此外,地幔柱、软流圈变形、小尺度地幔对流等概念均被用来解释天山构造带的动力学背景,表明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机制非常复杂,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 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2018, 34(2):207-218.

      关键词:川滇地区地震各向异性S波分裂体波面波地壳上地幔
      摘要 (1436)HTML (459)PDF 2.06 M (2418)收藏

      摘要:根据川滇地区已有的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结果,利用体波、面波资料的结果,分析川滇地区不同构造尺度、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对比不同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介质各向异性的特点,探讨了该地区的介质连续性及壳幔耦合状态。分析认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差异表明,川滇地区具有复杂的地壳及上地幔形变机制。因此,对于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深入理解,需在理论上和高密度数据资料基础上加强量化分析和综合研究。

    • 2014年5月30盈江6.1级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研究

      2015, 31(2):245-252.

      关键词:盈江地震序列前震剪切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时间延迟
      摘要 (2444)HTML (0)PDF 890.83 K (3021)收藏

      摘要: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 2012 年天津宝坻2 次有感地震的力学机制研究

      2014, 30(4):514-522.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仪器烈度初动极性地震孕育过程
      摘要 (2088)HTML (0)PDF 885.87 K (3208)收藏

      摘要:利用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地震记录初动极性分布、近场地震序列Sg 震相剪切波分裂特征、震中附近应变仪器记录及深井气氦记录等,综合分析了宝坻地区2012 年MS 4. 0、MS 3. 5两次有感地震。研究发现,这2 次地震震级不大,但孕震过程可能伴有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表现出震前半年北东东向加速压缩、北北西向拉张至MS3. 5 地震后该状态转缓的动态过程。2 次地震间隔期间地下积累应力疑似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地下微裂隙局部调整使得该地深井观测的稀有气体出现高值,MS 3. 5 地震后微裂隙重新闭合,稀有气体恢复背景值,同时地震剪切波快波方位角恢复到北东东向的背景方向。震中区附近的形变、测震、流体等观测异常有一定的时空对应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