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1(2):177-187.
摘要: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①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②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③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2015, 31(2):218-226.
摘要: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2 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9 年辽宁岫岩5. 4 级地震前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 90,2013 年吉林前郭5. 8级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 88,表明二者均表现出较强的震源机制相似性,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条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岫岩5. 4 级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前郭震群序列前期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5 次强震发生后其值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出震源机制相似性的减弱,这对中强震群后续趋势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5, 31(2):253-261.
摘要: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对2014 年2 月12 日于田MS7. 3 地震前震和余震序列的频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Brune 模型,对观测记录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使用遗传算法对于田地震序列103 次ML≥3. 0 地震的震源谱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①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相对偏低,扣除地震矩影响后,余震的拐角频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②距离震中最近的YUT 台资料分析显示,于田地震几次前震活动的台站观测谱相对较为独立,与主震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高;③序列事件和主震的台站观测谱相关系数的变化反映了序列发展的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系数较低的事件基本上偏离了主震破裂区而发生在分支断裂上;④前震的震源谱中存在异常的高频成份。
2013, 29(4):489-500.
摘要: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