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视应力变化特征

      2019, 35(4):616-628.

      关键词:门源地震视应力科学台阵
      摘要 (1022)HTML (529)PDF 5.82 M (1498)收藏

      摘要:基于科学台阵的观测资料,计算了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约2年震源区80km范围内105次1.5≤ML≤3.3地震的视应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2015年1月13日~2016年1月20日的地震视应力明显高于2014年3月23日~2015年1月12日,视应力其特征表现为震前1年明显升高—明显降低—临震前2个月小幅升高,2个时段扣除震级影响的规准化视应力对比表明,震前1年研究区域应力水平相对升高,规准化视应力空间分布图像显示,皇城-双塔断裂附近存在显著高值异常区,距离震中约48km。视应力异常、平安水位和乐都气氡破年变异常表明,研究区域附近震前应力水平较高,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震源区应力场增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是1次测震和前兆异常显著的震例。视应力异常可在较长时间显示高应力水平状态和异常地点,前兆破年变异常可以从时间紧迫性给出判断,因此,结合可信度较高的测震和前兆异常可以给出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测。

    • 2016年安徽无为MS3.0震群序列发震构造与震后趋势研究

      2017, 33(3):365-373.

      关键词:无为MS3.0震群遗漏地震检测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视应力
      摘要 (1313)HTML (598)PDF 2.07 M (1782)收藏

      摘要: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分析

      2017, 33(4):480-492.

      关键词: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类型视应力h
      摘要 (1572)HTML (448)PDF 3.60 M (2045)收藏

      摘要: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喇块体的东北边界,震中区域构造条件复杂,是巴颜喀喇块体北侧左旋走滑环境向东侧逆冲挤压环境过渡的位置,附近地区历史强震较多。九寨沟地震是一次主-余型地震,余震活动水平较弱,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ML≥4.0余震的“等待时间”存在异常,震后较长时间余震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序列h值、余震视应力等符合主-余型序列特征。序列b值为0.84,G-R关系推测序列最大余震的震级约为ML5.4(MS5.0),8月9日发生的MS4.8地震是目前该序列的最强余震。通过与1970年以来附近地区7级左右地震序列的对比认为,九寨沟地震与1976年松潘-平武2次7.2级地震序列在余震空间位置、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具备发育为震群型序列的条件。九寨沟地震主震视应力为0.36~0.38MPa,属于应力下调模型,序列余震的平均视应力水平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中小地震的平均背景水平。

    •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视应力时空特征

      2017, 33(4):511-520.

      关键词:地震序列视应力双侧扩展九寨沟7.0级地震
      摘要 (1587)HTML (452)PDF 2.65 M (2241)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测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通过波形分析和反演,获得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表明:①在震后早期阶段九寨沟地震序列视应力水平较高,主震发生后不到1天视应力开始下降,主震发生1周后基本稳定,略有起伏;②震源区应力状态存在时空分段差异,余震区东南段视应力下降较快,而西北段下降较缓,最大余震发生前,东南段视应力水平略高或相当于西北段,最大余震发生至震后70天,西北段视应力水平高于东南段,这可能与余震区东南段比西北段破裂充分有关;③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震中东南侧视应力较高的区域,高视应力余震位于主震震中两侧靠近端部,与主震双侧扩展端部应力相对集中的结果一致。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甘肃南部地区视应力变化

      2017, 33(4):521-531.

      关键词:九寨沟MS7.0地震甘南地区视应力
      摘要 (1594)HTML (418)PDF 3.55 M (1917)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省区域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南部地区2010年1月~2017年8月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九寨沟地震前甘南地区视应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所得结果如下:①ML2.6~3.1、ML2.0~2.5震级段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九寨沟MS7.0地震前,距震中较近的川甘交界地区的舟曲、文县等地呈现出较为集中的视应力高值异常;②ML2.0~2.5、ML2.6~3.1地震的视应力在大区域范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ML2.6~3.1地震视应力变化更为明显,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表现为震前显著升高,而ML2.0~2.5地震视应力则在震前一两年内开始下降;③随着区域划分范围向震中靠近,ML2.0~2.5、ML2.6~3.1地震视应力的变化逐渐趋于一致,至震中附近时,2个震级段视应力均表现为“震前几年长时间升高—临震前几个月下降”的同步变化。

    • 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4.2级地震及震中附近应力状态分析

      2016, 32(4):729-737.

      关键词:昌黎地震应力状态地震矩视应力
      摘要 (1452)HTML (0)PDF 3.13 M (1770)收藏

      摘要:2015年9月14日在河北昌黎发生了MS4.2地震,这次地震位于唐山老震区,是2015年内首都圈地区最显著的地震。本文计算了这次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和2015年内发生在其附近小地震的震源物理参数,对比之前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小区域的应力状态。以往应力场研究侧重于最大应力主轴方向,本研究通过计算地震视应力参数估计了区域绝对应力水平下限,获得了有关应力状态的丰富信息。本文采用①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波形拟合法及②积分宽频带平均震源谱法2种方法计算出地震矩,得到的地震矩比较接近,说明本文计算流程和参数选择合理。综合分析得出下面两点认识:①区域应力场受到华北应力场控制,同时也表现出小区域特征;②地震视应力分布与1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可能意味着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会维持现状。

    • 2013年前郭震群5次MS≥5.0地震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特征研究

      2015, 31(2):198-208.

      关键词:前郭震群震源谱地震动谱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单台视应力
      摘要 (2828)HTML (0)PDF 650.25 K (3622)收藏

      摘要:2013 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 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动谱与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 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 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 次地震事件(No. 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 2 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2015, 31(2):262-270.

      关键词:视应力2014年于田7.3级地震拐角频率震源参数
      摘要 (3029)HTML (0)PDF 774.69 K (3147)收藏

      摘要: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 2015年1月山西介休ML3.3震群发震原因初步研究

      2015, 31(4):647-655.

      关键词:震群;拐角频率;视应力;岩体弱化
      摘要 (1956)HTML (0)PDF 561.75 K (2246)收藏

      摘要:2015年1月15~27日,山西介休发生ML3.3震群活动。精定位结果显示:震源体很小,震源较浅;根据震源谱拐角频率和视应力特征认为,本次震群活动与水库诱发地震有相似之处。鉴于本次震群孕震过程可能有水等流体的参与,本文综合构造环境、震源参数、介休井水位升降以及不同时段区域应力场分析等,对介休震群发震原因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介休地区裂隙发育,地下水渗透、扩散使得地壳浅部岩体强度弱化,是山西介休ML3.3震群发震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渗透使得该区地震波高频成分衰减强烈,拐角频率和视应力明显低于山西其它地区同震级地震的水平。

    • 山西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4, 30(1):102-110.

      关键词:视应力 时空变化 山西地区
      摘要 (2377)HTML (0)PDF 1.33 M (3475)收藏

      摘要:利用2001 ~ 2011 年ML≥2. 0 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山西地区的视应力,结合山西地区2001 年以来5 次M4. 5 以上地震探讨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在5 次4. 5 级以上地震前1 年均出现过视应力高值,地震发生在高值异常下降的过程中,且这5 次中等地震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内或附近。结果表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对中强震的震中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地震危险性判定的参考依据。

    上一页12
    共2页12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2859974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