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2018, 34(3):484-497.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接收函数地壳结构陡变带GPS速度场
      摘要 (1366)HTML (635)PDF 5.04 M (1906)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中国大陆下扬子及邻区地壳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测深研究综述

      2016, 32(2):180-192.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 波组特征 地壳结构特征 安徽及邻区
      摘要 (504)HTML (670)PDF 1.94 M (3319)收藏

      摘要: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 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 6.8±0.2km/s。

    • 台湾海峡深地震探测:HX9 测线试验及初步成果

      2015, 31(1):27-35.

      关键词:台湾海峡深地震探测气枪震源地壳结构
      摘要 (3043)HTML (0)PDF 2.11 M (3282)收藏

      摘要: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陆上地震台站(包括流动台站和固定台站)和海底地震仪首次在台湾海峡地区开展了深地震探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延平2 号”科考船气枪枪阵信号最远传播距离达280km,成功获得了数万道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并且识别了不同类型的P 波震相。HX9 剖面一维地壳结构模型表明,由2 个速度间断面产生的Pc 及PmP 两组反射波和基底折射波( Pg)所反映的地壳结构构成了该区基本的地壳结构特征,康拉德界面和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别为16. 0 ~ 17. 5、28. 0 ~ 29. 5km。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2860661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