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2019年老挝MS6.0地震临震射出长波辐射变化研究

      2024, 40(2):436-446.

      关键词:老挝地震OLR引潮力短临异常
      摘要 (109)HTML (16401)PDF 5.79 M (16383)收藏

      摘要:计算2019年11月21日老挝 MS6.0 地震前后(2019年10月16日—12月15日)震中位置(19.50°N,101.35°E)的潮汐变化。发震时刻引潮力处于高相位点附近,显示引潮力的诱震作用属于典型正断层走滑作用类型。以此引潮力变化周期的各低相位点时间(10月28日、11月13日、11月27日)分别为背景,计算研究区(13°N~23°N,99°E~109°E)范围内,NOAA射出长波辐射数据产品(OLR)各引潮力周期时段长波辐射异常分布及变化。结果显示,无震时的引潮力变化的A、C周期,震中附近无OLR变化; 发震的引潮力变化B周期,该地区震前OLR仅震中发生了显著而连续异常变化过程: 在空间上OLR异常分布在老挝北部NE-SW走向的奠边府断裂带上,且与震中位置高度吻合,经历了起始增强—异常增强—峰值—减弱—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演化即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暴发—平静各阶段力学过程相同; 表明天体引潮力对达到临界状态的活跃断层有触发作用,OLR异常则是地震构造应力应变活动过程的辐射表征。

    • 青海门源MS6.9地震震前OLR异常与InSAR同震形变关联性分析

      2023, 39(4):857-867.

      关键词:门源地震OLRInSAR同震形变冷龙岭断裂
      摘要 (184)HTML (528)PDF 5.06 M (969)收藏

      摘要:对比分析利用涡度距平法提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 MS6.9 地震震前射出长波辐射(OLR)短期异常分布和震后InSAR技术提取的门源地震同震形变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震前红外辐射增强区与InSAR同震破裂形变区的空间位置基本吻合,扩展形式基本相似(同震破裂形变区分布在红外辐射异常区内部)。在震前的全国范围OLR空间分布上,仅青海德令哈—西宁—甘肃武威一带出现了呈“哑铃”状近WE向展布的OLR热辐射增强区,空间可辨识度高,OLR异常时空演化过程遵循了岩石应力加载破裂过程中的热异常规律,显示热异常变化与应力变化存在关联; InSAR技术提取的同震形变同样位于肃南—祁连断裂(俄堡段)、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汇区。InSAR同震形变结果揭示了地表形变以水平方向为主,断层运动具有典型的走滑变形特征。InSAR同震形变结果为红外遥感反映地震形变提供可检验的地质实体监测证据,验证了门源地震前辐射增强异常是地震构造地应力强度变化的遥感物理参量反映。

    • 2020年1月新疆伽师序列地震OLR变化跟踪

      2021, 37(1):33-42.

      关键词:伽师地震引潮力射出长波辐射(OLR)
      摘要 (426)HTML (349)PDF 9.28 M (976)收藏

      摘要:基于对2020年1月新疆伽师地区3次地震的年、月预测结果,计算震中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3日时间范围内的潮汐变化,并以引潮力周期为时间背景指示,利用NOAA提供的中国大陆范围夜间射出长波辐射(OLR)遥感辐射数据资料,分析17°N~55°N、72°E~135°E的空间范围内长波辐射连续日增量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在潮汐连续4个低谷—高峰—低谷的周期变化中,地震发生在潮汐的高峰时段,并且其所在潮汐周期也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长波辐射增强区域。辐射增强与潮汐同步,辐射时空演化经历微增强—增强—微衰减—增强—平静的过程,与岩石受力应变-破裂所经历的微破裂—破裂—闭锁—加速破裂—破裂的过程中,各阶段向外红外辐射演化特征吻合。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OLR变化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也说明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多时间尺度综合分析遥感辐射和引潮力变化,将有助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

    • 甘肃岷县M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与OLR异常间关系的研究

      2017, 33(1):166-171.

      关键词:天体引潮力OLR岷县MS6.6地震
      摘要 (1663)HTML (413)PDF 1.89 M (1985)收藏

      摘要:分析甘肃岷县MS6.6地震前后潮汐变化发现,发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震中及其邻近区域(30°~40°N,90°~110°E)地震前后(7月17~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连续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震前仅震中及其相关联断裂附近OLR发生了显著且连续的异常变化,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峰值-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区域覆盖震中,与汶川地震引发的应变积累正影响区之南北地震带北段基本吻合;在形态演化上,表现出沿断裂带分散-汇聚-分散的破裂过程,并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的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恢复平静阶段的力学过程完全吻合。这可能预示该地震发震前后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以及长波辐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进行表征。

    • 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

      2015, 31(2):447-455.

      关键词:云南西藏地震天体引潮力长波辐射OLR
      摘要 (2620)HTML (0)PDF 1.47 M (3716)收藏

      摘要: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 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 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您是第2858655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