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2015, 31(1):11-26.

      关键词:2008年于田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震级
      摘要 (2590)HTML (0)PDF 905.90 K (3421)收藏

      摘要: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 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2015, 31(1):110-120.

      关键词:于田7.3级地震震源机制CAP方法余震
      摘要 (2935)HTML (0)PDF 1.24 M (3697)收藏

      摘要: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 方法反演了2014 年2月12 日于田7. 3 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 5 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 3 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 走向241° /倾角90° /滑动角- 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 轴方位近NS 向较为接近。其5. 4 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 次余震中有10 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 次为正断型,2 次为逆断型,且70% 的地震的P 轴方位近SN 向。此次7. 3 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为5 ~ 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 ~ 20km,略大于本文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2015, 31(2):262-270.

      关键词:视应力2014年于田7.3级地震拐角频率震源参数
      摘要 (3029)HTML (0)PDF 774.69 K (3147)收藏

      摘要: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

您是第2860944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