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在隐伏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中的研究与应用——以瑞昌-武宁断裂为例
CSTR:
作者:
中图分类号:

P315

基金项目: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攻关项目(XH16023,XH12027)资助


Research on the cross-fault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ofiling method on buried faults in the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Ruichang-Wuning fault
Author: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24]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在从事多年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隐伏断层的野外地质调查提出了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该方法主要是依据断层错动造成两侧相同地层(主要是第四系)相应地貌面产生垂直向高差或水平向的不连续,从而使两侧相应地层地貌面的高程和地层的相对运动发生变化。依据这些信息判断断层活动时代与运动性质。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影响因素,指出研究场地第四系发育齐全是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的关键。最后将该方法在瑞昌-武宁断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得到的结果与传统隐伏断层研究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该方法在研究及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cross-fault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ofiling method on buried faults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analysis mainly depends on information such as geomorphologic surface of the same formation on both sides(quaternary)which demonstrates certain vertical height difference or horizontal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fault movement and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elevation and formation. The paper also determines the active age and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thod,points out that the complete quaternary development at the site under research is the key to cross-fault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ofiling method. Final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n the Ruichang-Wuning fault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uried fault method research,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reliable and practical.

    参考文献
    北京中震创业工程科技研究院,江西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所,2007,大唐国际江西核电项目初可研阶段地震地质专题报告。
    高景华、徐明才、荣立新等,2008,利用地震剖面研究夏垫断裂西南段的活动性,地震地质,30(2),497~504。
    韩竹军、冉勇康、徐锡伟等,2002,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地震地质,24(4),484~494。
    何文贵、袁道阳、葛伟鹏等,2009,对兰州市刘家堡断层的新认识,西北地震学报,31(1),40~45。
    江西省地矿局,1984,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江西省地质局,1966,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图(1:200000,瑞昌幅)。
    兰晓雯、晏信飞、王成虎等,2008,地震正演模拟在高分辨率隐伏断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西北地震学报,30(4),354~359。
    雷启云、柴炽章、孟广魁等,2011,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地震地质,33(1),45~54。
    雷启云、柴炽章、孟广魁等,2008,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地震地质,30(1),250~262。
    李长安,1997,中国主要水系贯通和洪灾形成的地学因素分析,大自然探索,(1),61~65。
    李传友、汪一鹏、王志才,2007,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地震地质,29(2),431~445。
    李传友,曾新福,张剑玺等,2008,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中国科学D辑,3,343~354。
    李建军、张军龙,2015,探地雷达在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中的应用,地震,35(4),83~89。
    刘菁华、王祝文、刘树田等,2006,城市活动断裂带的土壤氡汞气评价方法,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6(2),295~304。
    卢福水等,2006,九江-瑞昌5.7地震发震构造初探,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增刊,75~82。
    马文涛、徐锡伟、郝书俭等,2004,北京市立水桥附近黄庄一高丽营隐伏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地质,26(4),698~704。
    吴传勇、沈军、史杰等,2011,乌鲁木齐王家沟断层组地表变形特征及强变形带宽度,地震地质,33(1),56~66。
    向宏发、方仲景、张晚霞等,1994,关于平原区隐伏断裂研究的若干问题[A]//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北京:地震出版社。
    徐明才、高景华、刘建勋等,2005,应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的地震方法技术,中国地震,21(1),17~23。
    徐锡伟、计凤桔、于贵华等,2000,用钻孔地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 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地震地质,22(1),9~19。
    张路、曲国胜、朱金芳等,2012,第四纪盆地隐伏断层活动性的D-T法研究及应用,西北地震学报,34(2),126~131。
    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等,2008,北京南口孙河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事件的钻孔剖面对比与分析,中国科学(D辑),38(7),881~89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江西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所,2006,江西核电彭泽厂址可行性研究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Han Z J,Lu F S,Ji F J,et al, 2012,Seismotectonics of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Jiangxi,MS5.7 Earthquake, Acta Geologica Sinica,497~509.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曾新福,汤兰荣,陶鑫,李清武,吕坚.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在隐伏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中的研究与应用——以瑞昌-武宁断裂为例[J].中国地震,2016,32(4):607-61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1599
  • 下载次数: 2583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4-20
  • 最后修改日期:2016-09-10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7-19
文章二维码
您是第2858836位访问者
中国地震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